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法喜的一天(拜見另一位實修「般舟三昧」的長老尼)

   今天要去採訪請示一位有實修過般舟三昧的長老尼,其實印隆小時候就認識她了,也算是印隆的師伯(妙師父的師兄),但也一、二十年沒有見面了,今日以此因緣能夠再見到她,也真的很特別。

  因為比較早下山,就先在山下的素食館點了一碗麵當午齋,正要準備用時,突然有一位菩薩走過來問印隆說:「法師,午齋讓我供養好嗎?」印隆就合掌向他感謝。這是第一次遇到有菩薩當面問印隆的,因為以前遇到的都是被不知名的菩薩付款,常都是要去買單才知道。今天這一位菩薩也很可愛,笑容滿面,是一位年輕人,很歡喜也很感謝眾菩薩們的護持與布施。

  坐了二個多小時的車,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真光禪寺。真光寺位於松山,為聖印長老(台中萬佛寺)的分支道場。這是印隆小時候就親近的道場,印隆這一世的父親及叔叔的骨灰都安放在這裡。想當年才十多歲,一轉眼二十幾年也就這樣過去了。真光寺的寺貌依舊,沒有改變什麼。這裡其實充滿印隆小時候的回憶,而且印隆原本想在這裡出家的,在畢業後就住進來九個多月,後來是因為決定去念佛學院才離開。



  向師伯頂禮之後,師伯很慈悲的分享了她修持般舟三昧的經驗,才發現真的不是如自己所想像,修行真的要有善知識引導才行!也很感恩師伯的慈悲指導,印隆真的好法喜!印隆還要去請示其他幾位長老,待完成後,再與大家分享心得。

  回到金山時,剛好遇到僧團的法師,她們就順便載印隆上山,省了一趟車錢。在回宿舍的路上又遇到果東方丈,很高興的跟他請安,果東方丈很平易近人,都會關心學生。回到寮房後,因為已經過了藥石時候,本來想啃個水果就好,沒想到學長居然特別送一個餐盒過來(因為今天有國際研討會),覺得今天好幸福、好法喜!

  感覺真誠的發心,真的會有人護持。此次想做般舟三昧的實踐研究,就是不希望有人曲解經義,不忍其犯下謗法之過。也感覺到有許多的善因緣都在幫忙成就這個心願,正確與真誠的發心真的很重要!


修行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

   因為般舟三昧課程的因緣,要去採訪請示幾位有實修過的前輩,今天是第一位,是一位老修行的長老尼。透過她的解說與指導,才知道有許多情況真的不是如想像中的那樣。平常閱讀經典或文章,很容易自行揣測而望文生義,發現其實若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真的是滿危險的。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今天很生龍活虎

 


  今天有二位朋友來山上找印隆,也參訪法鼓山,其中一位是與印隆已相交十多年的好友,印隆看她從小到大~因為認識她的時候才高一吧,可是怎麼現在看她還是那副娃娃臉呢?很高興她也要進入法鼓山的文化體系工作了,真是一份善緣。印隆也鼓勵她要好好發心,利人利己。

  中午用齋後,在外面等她們,被同學看到了,同學笑說,有人來參訪法鼓山,印隆就變得生龍活虎,一點生病的感覺都沒有,那最好天天安排大家上山來參訪!這位同學還真是了解印隆,真的希望大家多親近正法道場、聽聞佛法,這是印隆最歡喜的事!

  

推薦訂閱:台灣宗教學會電子報

 

   最近在幫忙昭慧法師製作台灣宗教學會的電子報,在這個星期三晚上要發送時(當時是使用免費發報平台),負責發送的行政助理人員告訴印隆有問題,而且發送出去的電子報被加上了廣告(免費平台需要廣告收入)。在情急之下,印隆趕緊聯絡楊老師(印隆的資訊貴人),沒想到楊老師居然發心贊助學會電子報的訂閱會員管理程式、電子報空間,而且發送五百封以下都免費,真是太感恩楊老師了!

  感覺這也是昭慧法師的德行所感(目前台宗會的理事長是昭慧法師),她做什麼都盡心盡力,大家也很願意成就她的願力吧!也很感謝楊老師的護持,他的程式寫的又快又漂亮,是一位天生的程式高手。

  推薦大家可以訂閱此份電子報,可以知道最新的宗教學界訊息唷!訂閱網址:http://buddha.twbts.com/epaper/addsend.aspx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20091029_事懺與理懺

  今日逐漸有一些回到過去修行法華懺的感覺(過去曾經連續修持兩年),雖然只有一些,但這種平靜感讓自己覺得有進步了。懺文進入眼根的感覺已經比前幾周來說有點不同,是一種很直觀的反應;文字上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但是知道就是這樣。

回向給陳賢君暨闔家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給陳賢君暨闔家菩薩,

仗佛慈悲力,加持眾等,

回向陳仁君身體健康

 

願以此功德,回向陳仁君:

回向:李煉發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李煉發菩薩

結緣:悲智平安組(已結緣圓滿)

   昨日收到格友寄來的手珠,讓印隆非常訝異,怎麼會知道印隆正在找手珠呢?因為之前發心格友有寄給印隆二箱半的結緣品,印隆有在動念,希望能搭配手珠一起結緣,沒想到昨日就收到一些手珠了,很感謝格友們的發心!

  此次的悲智平安組,有手珠一條,是彈性線,適合各種手腕尺寸,材質有兩種,都很溫潤莊嚴。此次也不挑選,拿到那一條即是有緣,印隆仍舊會予您深深的祝福!

對於「學佛」~給學姐一個鼓勵與讚嘆

 

  學姐來信告訴印隆,她幫助一位朋友的父親之事,因為該位朋友的父親已於日前安祥往生,所以她感恩學姐。

  其實學姐為這件事也投入了許多心力;因為她的朋友與其父親對於「學佛」,並非正信,而是停留在一般的民間信仰上,把「佛」當「神」來崇拜與祈禱祝願。所以當她的父親生病時,她們覺得「沒保佑」,就把佛像等等徹除下來。學姐知道了,感覺很不忍心,跟印隆拿了一些正在結緣的楞嚴咒福祿(葫蘆)飾物 ,盡一切善巧方便去引導,希望她們有正信觀念,維繫這難得的善根。

  幸好,在該位老菩薩往生之前,能以正確的心態來接受佛法,安祥的往生,全家也有善因緣開始學佛。

  所有在六道輪迴的眾生,都一定會遇到生死的問題;當初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四門遊行,見到老、病、死與莊嚴的僧侶,了知富貴與生命之無常,因而發心出家學道,證得出世妙法而度化眾生。

  佛法,就是教導我們離苦得樂的真理,讓眾生永離生死輪迴之苦,而不是教我們貪愛世間。我們可知道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軀骸已不知道有多少座山高!真的是白受苦了,而這些苦都是我們自找的--因為無明。

  或許,我們不一定這一世馬上就能證果而出離三界,但我們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聞法因緣,數數薰習。終有一日,福德因緣成熟具足之時,當下由無明而轉為明,從此不再流浪受苦。

 

因緣真是甚深微妙(拜見實修「般舟三昧」的長老尼)

   為了想要了解「般舟三昧」的實修經驗,印隆請示了妙師父,她也介紹了二位長老尼,讓印隆去請示。其實這兩位長老尼算是印隆的師伯,也看著印隆從小長大,時間真的是過得很快,一晃眼二十多年就過去了。

  其中一位的琬師父,印隆認識她比妙師父還早,算是引領印隆入佛門的恩師。當年印隆的父親入塔佛事,就是由她主持的;而她也很慈悲,並且善於說法,在佛一或佛七的開示,常常都感動與影響許多人。當時十幾歲的印隆,每週日都和媽媽去寺裡參加佛一,琬師父就看到我們母女倆,靜靜的坐在大殿的一角,因為當時的印隆還小、又很會撒嬌吧?(真的忘記了,是聽琬師父說的)她看到印隆常會抱著媽媽,感覺很不忍,就特別照顧印隆,沒想到就因此引導印隆開始學佛,也變得堅強而勇敢。

  後來琬師父去閉關,又到一些道場參學,也因此失去了聯絡,算算也有十多年的時間。昨日透過妙師父的聯繫,印隆得到了她現在的電話,有點緊張的打電話過去,電話中的那一頭傳來了熟悉而溫暖的聲音。

  琬師父說,她早就透過信徒知道印隆出家了,也很高興印隆不變初衷,並要印隆善觀無常,努力修行。

  下星期印隆會去拜見琬師父,因緣真是甚深微妙!真的只要有緣,終還會再相見。不過這只是色身上的相見,印隆相信只要在法上用功,我們就永遠都是在同一條路上。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過眼雲煙

 

  今日下山去拿藥,回程在北科大等國光號時,旁邊有一位也在等公車的老菩薩就跟印隆閒聊起來,問印隆是否是法鼓山的,還有去法鼓山的車資要多少等等,最後她也說非常佩服 聖嚴師父的德行。聽她的外省口音與看她的年齡,可能是當時戰亂時,從大陸逃往台灣的。

  在她蹣跚的上車前,回頭對印隆說:「走修行的路是對的,人生如過眼雲煙呀!」

  黃粱一夢嘆無常,夢中作夢幾時休

  晚上也剛好收到一封朋友轉寄來的有意思之信件,剛好有點相關,謹與大家分享。

----------------------------------------------------------------------------------------------------

 Life is Short

 

 

芭比娃娃今年要過 50 大壽了...

崔帝鳥今年 60歲了!

至於我們童年的那些超級英雄們呢?

超人

巨槌索爾

神力女超人--已經近更年期了吧~

蝙蝠俠和俠盜羅賓漢

使敗德門---珠珠人

 

人生或許並不能如我們想像中的一樣, 

人生就那麼點長,

早早釋懷心中的芥蒂,

時時刻刻抱持微笑吧 !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讓我們彼此共同成就

 

  有格友的小菩薩問她:「為什麼師父要對我們那麼好?」印隆看了,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想了一天,寫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人,認識的、不認識的,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默默地為我們付出,我們才能得以安穩的生活--包括一切的食衣住行。若能以感恩的心,將會發現,我們是多麼的幸福!

  印隆感恩能學習到佛法,也希望把這樣清涼自在的佛法分享給大家,願眾生都能幸福,離苦得樂。就像 聖嚴師父當初接觸到佛法時的感慨:「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因此他盡形壽將自己奉獻給大眾,即使重病時也四處弘揚佛法,只要有一個人接受佛法,他就多放下一份對眾生的牽掛。

  其實,眾生是因為無明,才有了「彼」與「此」,「你」與「我」;因此緊緊想保住「我」及「我所」,殊不知一切只是因緣假和的幻化之相而已。但我們卻為了這些幻化之相,不知造了多少惡業,受了多少的苦,也讓他人受苦!

  讓我們改變錯誤的觀念,放下對「我」的執著,讓我們彼此共同成就。就會發現,大家都幸福快樂的地方,就是淨土。

 

 

  

20091027_實修是很重要的

   今日在上般舟三昧的專題研討時,一向少在課堂上批判的印隆,忍不住針對報告該單元的同學提出問題,可是發現她實在很固執,即使到最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對她提出質疑,她還是堅持己見,實在是令人歎息……

眾緣成就的水陸法會

  下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大悲心水陸法會,這個月全山都在動起來,也陸續在施工準備。


大殿外面也搭起了棚架,看著工人們細心的施工,心中也很感恩。

這是被我們暱稱的「小巨蛋」,去年搭起來後,鋼架就沒有拆掉,所以今年再把外圍完成就可以使用了。猶記得去年在這裡,參與法鼓大學的灑淨,看到 聖嚴師父慈悲的笑容......今年雖然看不到他老人家的身影,但是全山依舊和合而努力,將 師父的精神持續下去。

歡迎大家一起回山共修哦!http://shuilu.ddm.org.tw/

 

固定壇位功德主報名日期: 2009 年 9 月 26 日開始
水陸說明會‧系列講座
大悲心水陸法會共修體驗 開放報名
11/21 法鼓山水陸法會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 ~
健康小叮嚀
法會期間用餐,請自備「環保筷」。
2009水陸法會第一講--通往成佛之道的橋樑

 

 

回向:黃清愛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黃清愛菩薩

回向:羅崇興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羅崇興菩薩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感恩兩位日文課的老師

   因為轉組到漢傳佛教組,必須要修二年的日文。我們的日文老師分別是藍碧珠老師及楊德輝老師。

  藍碧珠老師的課是在每周六的上午,共四堂課,遇假日都不放假,甚至於連颱風天都來上課,而且藍老師在法鼓教日文已經二十年了,真是二十年如一日!藍老師是發心來為我們上課,都不拿鐘點費,而且教的很好;雖然上她的課壓力有點大,因為進度很快,並且是週週考試,但我們都非常感恩她。

  楊德輝老師則是一個月來幫我們上一次文法課,他有許多日文著作,都是由英德出版社出版,如我們用的課本「迷你日語文法手冊」,就是他的著作,內容寫的非常好。老師將相關著作都讓我們免費索取,因為他覺得我們學生比較沒有錢,所以他不但出力教我們,也出錢讓我們讀許多好書,老師對佛教也非常護持,幾乎都是免費上課,真的很感謝老師。

  昨天第一次上到楊老師的課,才知道他已經教了三十年了,現在有一些他的學生都成為教授甚至於院長呢!老師的年紀跟印隆的先嚴差不多,印隆的先嚴以前也是在大學教英文,也有出版教科書。記得當時他用打字機(以前還沒有電腦),一字一字的將內容完成,當時小學的印隆還有幫忙校對,很能感受到身為老師的那種對於學生的愛護及教學的熱忱。

  法鼓佛教學院很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也為我們找了非常多的好老師。能在英文能力之外,再加學第二外國語言,實在是福報,一定要好好學好,才不負學校栽培與十方信眾的護持之恩。

  現在是研二,功課壓力較大,所以今年只努力英文與日文兩個語文。希望研三時,能有時間好好學習藏文。

 

  

幾個《法華三昧懺儀》研究方向思考

    之前在研討「般舟三昧」的研究論文中,其中有一位日本的著名學者平川彰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可以將般舟三昧從外研究到裡,包含戒律、佛塔、義理、文獻等,不只是一篇研究論文,而是有數篇。果鏡老師說,過去大學者之所以為「大學者」,就是因為肯腳踏實地,不厭其煩,對同樣的對象不斷地各面向作深入的探究。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最好的收納是...

 


  有學妹來寮房找印隆,說:「哇!學長妳的東西好少哦~」ㄟ...說真的除了兩櫃子的書籍以外,印隆的私人物品的確算是比較少的。

  其實印隆本來在寺裡的東西就不多,而因為這兩年出來念書的因緣,在搬遷好幾次的狀態下,印隆也不斷地檢討,逐漸將物品減少到剩下只需要用的即可,感覺更清爽,使用上也更方便,更能物盡其用。

  為什麼說使用上也更方便,更能物盡其用呢?記得以前在家時,看到特價的東西(如衛生紙等民生用品),就想買一些囤積,結果愈囤愈多,有時候根本忘記自己已經有囤積這些東西了。常常買東西回來後,卻發現同樣的東西已經有了,這其實是一種不好的心態與習慣。

  現在將物品節省到最極限,也不屯積物品,若沒有了再去購買,也可以養成物盡其用的習慣(不過除了這個方式外,珍惜檀越布施的感恩之心,是我們節省的最初發心與因緣)。

  有時候會收到一些廣告電子報,尤其是換季時,常會有「收納物品」的廣告。印隆就會想,會不會愈收納愈多呢?因為有時候收納起來,往往會忘記自己到底擁有什麼物品,結果可能再去購買,然後東西愈來愈多~

  最好的收納,是收納自己的貪心與欲望。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心量大,福報就大

   上午聽到負責大寮的法師要募集今年水陸法會需要的食用油,心想這是個難得的廣結善緣機會,可以跟好幾萬人結緣,趕緊將訊息佈達給大家。沒想到在下午上完課後,就已經認捐圓滿了,真的是很感謝與讚嘆諸位菩薩的發心!

  感覺到大家都很有心,也很有福報,因為心量是如此寬廣,都願意成就大眾,印隆真的很感動!

  心量大,福報就大!不論是出錢、出力、讚嘆,最重要的是這顆隨喜的心。

  祝福大家都能善願成就,成為一位自利利他的大菩薩!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用藥與持戒

 

  今天宜綺妹妹下山回家,順便幫印隆去拿中藥,中醫師要她問印隆,願不願意開緣服用含有「葷」成份的配方,可以讓身體比較快好;印隆還是拒絕了。

  記得以前還在高中而是大學的年代,寒暑假掛單在寺院時,就有看到師父們在服用藥物(還是營養品?忘記了...)時,很仔細的在看成份,讓當時剛入佛門的印隆印象很深刻,雖然很早就吃素,可是沒有徹底到連藥物都注意到。而在出家受戒後,更了解許多高僧大德持戒的嚴謹,讓印隆心嚮往之。

  道宣律師在往生前,因為身體虛弱,弟子想要送糖蜜水給他喝,但是道宣律師是精持戒律,過午不食,他就要弟子去查藏經關於開遮持犯之事;當弟子去查看時,律師當下就圓寂了,也圓滿盡形壽持戒的願心。

  現在的色身還堪用,實不應為一己的利益而侵害眾生,相信佛菩薩會慈悲佑護,讓印隆不需要服用含有「葷」成份的藥物,也能讓身體恢復健康的。

  不過還是很謝謝醫生的細心,也尊重印隆的意願,很感恩!

 

解行並重

     上午的明清禪學課程,討論到一般學者與有真實修持的佛學者的不同,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來,大家都深有同感。其實不只是從文章中,從平常的言談舉止中就可以感受到。佛學並不同於一般的世學,它是需要實踐的,文字只是指月,幫助釐清方向而已。

根性與法緣

   今日的明清禪學課程,是討論《參同契》,負責報告的同學提到了「根性與法緣」的問題,有二個面向: 

  一是所謂的利鈍根,也就是說,利根的人因為開悟快,所以跟隨在師長或與僧團共住的時間較短,因此法緣較少,如大迦葉尊者(大迦葉曾說,如果佛未出世,他也可以成為獨覺)。而鈍根的人因為開悟較慢,會願意虛心的跟隨在師長旁學習,因此法緣較長,如阿難尊者(阿難隨侍佛陀二十年,但是是最後一個開悟的阿羅漢)。兩者的差別只是因為根性,也為過去多世所修有關;但是利根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心態,因為我慢心容易生起,又不常跟隨善知識學習,就容易發生知見偏邪乃至於走火入魔的情形。

推薦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最近在幫台灣宗教學會規劃網站,因為這一兩年印隆要準備碩士畢業論文(而且要出兩份),所以會比較忙;為了長遠之計,印隆找了以前一位優秀的夥伴幫忙。

  看到她幫忙完成的稿件,印隆真的很感動,忍不住要在這裡幫她推薦一下;大家如果有需要網頁設計、平面設計,乃至於程式設計等都可以找她哦!

陳淑娟(昱得資訊工作室)
電話:89927153
傳真:29974139
手機:0910-361066
網址www.twbts.com
emailegge@twbts.com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一份結緣是一份菩提善願

   今天提了二大包的信件去總務寄信,被同學看到了,問印隆說:「這麼忙怎麼還有時間寄這些結緣信呀!?」印隆回答:「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一份結緣品就是一份菩提善願呀!」

  很感恩發心菩薩們提供這些結緣品,印隆也祈願所有索取結緣品的格友都能吉祥平安,障礙盡除,共結殊勝法緣!希望大家藉由這樣的法緣,共成菩提善願,這麼殊勝難得的因緣,怎麼會覺得辛苦呢?

  記得以前印光大師為教小乞丐念佛,讓他脫離貧困之苦,就告訴他念一聲佛可以得一文錢,念四百聲就給四百文,只可惜小乞丐實在福報不夠,居然連錢都不要、不願意念佛,讓印光大師嘆息不已......

  大家何其有幸,能夠相互成就,而且有的格友除了自己用功之外,也會鼓勵親朋好友索取。不論是自己發願用功,或是引導他人入佛門,都是有福報的大菩薩,所以印隆在寄這些結緣品時,也是深深的祝福大家,也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

 

 

 

《法華玄義》之境妙


   今天的法華專題課程,印隆報告《法華玄義》的境妙內容,雖然看似繁複,其實這是諸佛菩薩的悲心,為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宣說種種法門,但最後仍引導回到諸法實相的真理,也就是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出世的因緣。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殊勝的《法華經》

   這學期的天台專題,是上《法華玄義》,記得第一次親近《妙玄》,是在民國85年是於天台研究所,由慧嶽老和尚所教授,使用的課本為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所出版的《法華玄義釋籤》。慧老要我們在上課前,先將《釋籤》中的經文引用出處找出,當時李志夫教授的《法華玄義研究》還未出版,而且那個年代沒有電子佛典、也沒有網路可以搜尋,我們就是用傳統的死功夫逐一尋找,不過印象也是更為深刻。而當時上課的速度也很慢,記得是一週上兩天,一次上四小時,逐字消文釋義,還要討論引申的涵義,一次能上一頁的進度就算很快了!

結緣:五輪佛塔(已結緣圓滿)

   今天收到格友寄來的五輪佛塔,非常莊嚴!為了儘快與格友分享這份殊勝法緣,利用晚上拜懺與禪修的時間,將佛塔供佛與拍照,在Blog上佈達給大家。

從「偷菜」談起...

   出家後雖然沒有看電視,但還是可以從網路新聞中獲得世間上的消息。最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關於「偷菜」的新聞,感覺到有些誇張,怎麼可以瘋狂到這種程度呀!印隆知道facebook是一個類似拓展人脈網的網站,但本身是沒有去使用過;但是可以將這種網站用遊戲來推展,看新聞說光是台灣每月就約有一百萬人購買點數卡,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佛學研究與修行和現代出家人的本份

   因為下星期二要報告《妙玄》之「妙境」,所以這幾天都在研讀智者大師的《妙玄》。智者大師實在偉大,用自內證的境界而宣說如此殊勝的妙法,而也有後代祖師--湛然大師,將之詮釋輯成《釋籤》。

  為了更深入探討《妙玄》,印隆找了一些現代的論文資料,發現除了慧嶽老法師有相關著作之外,大都是在家學者的著作,其中尤以日本人為多。其實這樣的結果,不只是天台,幾乎遍及整個佛學領域,讓印隆不禁在想:漢地的佛學研究者及出家眾為什麼研究成就不如以往?

  其實,這是有歷史背景因素的,說來也是話長,不過也欣見台灣在幾位長老推動高等佛學教育的努力之下,已提昇相當的程度。而大陸在宗教政策開放之後,也急起直追,開始有了很大的進展。

  另一個問題是:佛學研究與修行。其實這是一個在現代佛學界一直被討論的問題,而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佛學研究與修行是分開的。過去的印隆曾經也受到這樣的論調影響,所以一直不肯念研究所。後來因為一些因素的影響(20071209_為什麼要念研究所),而決定要再深入佛學研究。一年來也常在思考許多問題,尤其是當遇到有人遇到困難而向印隆提問時,印隆都會在想,我現在所學的是否能幫助到他?是否能利益眾生?

  有時,還是會不小心把「佛學研究與修行」分開了,其實這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重點是看「發心」。過去的祖師大德,不但有豐富的佛學著述問世以饒益有情,其本身的修行德行也是受人景仰;所以佛學研究與修行怎麼會是不同的道路呢?

  去年印隆一共參加了六場論文發表會,其中除了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 第二十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有比較多的出家法師外,其他幾乎都是在家學者教授。而在目前的高等佛學教育中,除了佛學院外,也大都是在家學者教授。目前印隆知道的法師教授,就只有以前台大的恆清法師,玄奘大學的昭慧法師,法鼓佛教學院的惠敏法師、果鏡法師、果暉法師、見弘法師。

  很希望佛教界能重現過去古德的風采與成就,出家人尤其需要努力,就像學校的高明道老師常常說出家人是「專業」(所以他每次點名都先點我們),常讓印隆覺得很慚愧。因為自己身受十方檀越護持,身負檀越的期望,不更努力怎麼可以呢?而印隆也相信,佛學研究與修行是不能分開的,也唯有以正知正見的佛法,才能真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再次謝謝大家的關心

   收到好多格友的關懷,讓印隆也很不好意思,所以在此跟大家表達感恩之意,也請大家不要擔心。

  印隆雖然被檢查出是得了一種罕見重症,但病情都已經在控制中,連醫生也很訝異可以恢復如此的好,目前基本的日常作習、上殿作功課及研究所的課業都沒問題,有幾位在山上見過印隆的格友都知道的~

  很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加持,還有諸多善知識的護念,讓印隆可以不像是一個生重病的人。就像之前所說的,從病痛中,更能誠實面對自己修行的發心,以開顯真正的慈悲心。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德,印隆希望自己能夠有廣大的福德智慧能利益眾生。因此,我願意接受一切的磨練。

  身體雖如玻璃般脆弱,但道心更要如金鋼般堅硬不摧。唯有真正實修的佛法,才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像當時出家所發的願,祈能老實修行,發真正的大悲心、立大願力-- 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真正能利益眾生。

  再次謝謝大家,也請大家不要再擔心哦~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關於開悟的討論



  這也是跟今天早上的課程--明清禪學有關;其實禪宗裡的語錄、公案,幾乎都是在討論「悟」的問題。晚上在找資料時,剛好看到印順導師對於禪宗開悟的想法,謹節錄與大家分享。

留惑潤生


  早上的第一、二堂是明清禪學專題,其實自生病以來,上早上的課程變得比較吃力,因為目前早齋後要服用類固醇,但是其副作用就是會變得昏沈想睡,不過還是很努力的在上課,只是效果比較差,希望能早日不再需要服用類固醇。

  早上同學們很熱烈的在討論《寶鏡三昧歌》中的一些問題,記得其中好像有一項是關於證悟者的層次與煩惱有無的問題。雖然覺得討論這些問題好像還是繞在文字中打轉,不過有機會知道有這樣的問題也很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實修吧!

  晚上在禮懺時,誦持到一段懺悔文:「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徧斷眾惡」,不知為何,印隆想到了關於「留惑潤生」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早上上課時的討論所引起,因為一直在想開悟後,如何是「煩惱即菩提」的觀念。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持戒是不傷害他人

 

  最近課業較忙,幾乎每週都有報告及考試,所以身體有點受不了,今日想下山去讓中醫針炙一下。上午和宜綺妹妹在遊覽車平台等國光號,等了好久,已經超過班次時間有二十分鐘之久,我們想可能又脫班了(因為過去遇到好幾次脫班的情況),所以宜綺妹妹就打電話,請山下的計程車送我們下山到總站去坐車。

  才打完電話,就......看到國光號來了!趕緊打電話給車行,車行說車子已經上山了。國光號司機問我們要不要坐?宜綺妹妹就搖頭說不要,所以我們又看著國光號就這樣開下山去了。

  宜綺妹妹說,以前她坐計程車上山時,曾聽到車行司機抱怨過「放鴿子」的事--就是叫車後又不見人影,讓他們很不高興。她說要維護法鼓山的名聲,而且計程車上山來也要花油費,不能為一己之私心而侵害了別人,所以她願意花這一百五十元,讓印隆很讚嘆她的正確心念!

  在我們的戒律中,其中有一條(大概的意思)是說,如果先向甲商家預定要買某物,即使在乙商家看到有比較便宜的,也應該向原本已預定的甲商家購買。今天發生的事件,就有點類似這樣的情況(指心念)。宜綺妹妹雖然不知道出家戒律,但是能自發性的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心態就是有在持戒。

  持戒就是不傷害他人,是一種慈悲心的自然展現。

 

聖嚴師父的墨寶--「菩薩行」

 


  學長與我們分享一張 聖嚴師父的墨寶--將  師父「菩薩行」墨寶掃瞄後重新排版,可以設定為電腦桌布,看起來真的非常莊嚴又很親切!

  法師說,他將「桌面圖示」不顯示出來,當作其座右銘,常能提醒自己「發菩提心」,連看著電腦視窗「發呆」都有寧靜安心的效果!


  好寶貝與大眾分享~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念念供養,念念精進

 

 

  每次想到智者大師於誦持《法華經˙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而入定見靈山勝會猶然未散,世尊一直在說法的情況,內心就很感動。今日於禮懺時,誦持到「於一念中,供養一切十方三寶;於一念中,普度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令入一乘平等大慧。故於今日,一心精進,如經所說修行。」突然能感受到,這是智者大師以親身實證,教導我們要「念念供養,念念精進」的悲心啊!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佛說法滅盡經》心得討論


 

  《佛說法滅盡經》--這部經典是在說明佛法將滅時,所會出現的景象;因為佛法由於緣聚而出現於人間,亦由於緣盡而消失,而此滅亡因緣是因為佛教中的人自己所破壞,所謂「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經文首段是說釋迦牟尼佛將圓寂之前,阿難見其光明不現,知必有事,故而一再追問,而佛方說出了這最沉重的《佛說法滅盡經》。雖然這部經有可能是屬於疑偽經之類,但是其中有許多思想的確值得我們佛弟子關懷,所以特別提出來討論。

  釋迦牟尼佛描述了佛法將滅盡時的亂象,佛法將滅的時後,天上的人都哀戚於佛法將亡,同時水旱失調、五穀難收、疫疾傳染,以致死亡無數。人民辛苦工作,而政府卻嚴征苛稅,最後人心思亂,惡善之人,如牛毛麟角。此時,時令已亂,人壽轉短,男先女亡。大水突然而至,但人們卻以為是自然災象。水難時,不分地位生物,皆受其害,漂浮水中為魚所食。

  在這些亂象顯現時,卻有一股當初被排擠而隱居山林的清流出現,就好比暗室之燭光,極力為佛法做最後的宣楊。在此之後,佛法便真的完全滅亡了;首先是講明心見性即諸魔相的《首楞嚴經》與記載實修方法的《般舟三昧經》先消失,再來所有的經典逐漸完全滅去。佛法全消失後,出家人服裝自然轉為白色。這最後的宣楊,就像燭火將滅時放大光明一樣,也像獅子將亡時的奮力一搏,然後整個世界便皆無佛法,直至五十六億年後的彌勒佛出世。彌勒佛出世時,天下又是在太平之時,人心皆能接佛法,因此得度者無數。(見彌勒上生經與下生經)

  以上是經文中提到的內容,其實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懷的,就是為什麼「明心見性即諸魔相的《首楞嚴經》」與「記載實修方法的《般舟三昧經》」會先消失呢?因為這兩部經典都是詳述老實修行的方式,也就是真的要從內心真切發願修行,而不是為了個人名利之心,是真的為佛法、為眾生!我們很幸運,這些珍貴的經典仍住於世,也有許多佛弟子仍精勤修行與不斷的弘揚,所以我們更應珍惜這樣的聞法因緣。願佛法永住於世,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

 

---------------------------------------------------------------------------------
經文(失譯,大正藏卷十二,1118頁,No.396 涅槃部)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世尊寂靜,默然無所說,光明不現。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 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至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

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損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蕪、不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佚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

「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盡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四十頭白,男子淫佚、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子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

「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護衛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全消,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

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悵,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為佛作禮而去。

--------------------------------------------------------------------------------------

註:《法滅盡經》收錄《大正藏》卷12,頁1118下~1119中,經題下有一行小字,說:「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可見這是一部出現在劉宋時期的經典。這部經可能也是疑偽經,因為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卷3 ,「眾經偽妄」部分,也列有一卷名叫「佛說法滅盡經」的經典。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五陰(蘊)的定義

  「陰」,巴利語為"khandha",梵語為"skandha",按照巴英字典的解釋,它有「large amount(大量的)、collection(成堆的物品或人)、agglomeration(聚集,堆)、group(群、團體)、aggregate(聚合體)」幾種意思,也就是許多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積聚」之意[1]。積聚即同類相聚,陰即蘊的異譯,佛陀歸納有情的蘊素為五蘊色、受、想、行、識,以下對於「五陰(蘊)」分別說明其定義。

 

(一)色陰: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云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復云何?謂地堅性、水濕性、火煖性、風輕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云何四大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如是諸色,略為三種:一者可見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三者不可見無對。是中可見有對者,謂顯色等;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色等[2]」可知五陰由四大五根和合積聚而成身,又分為三種:1. 可見可對;2. 不可見可對;3. 不可見無可對。有外界的山河大地等,有自己的身體,即是色蘊。色的定義為「變礙」,有體積而佔有空間,所以有觸礙,這與近人所說的物質相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都是[3]

 

(二)受陰: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受蘊?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4]」受陰的組成包含了「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有情之心識活動即以此三種「感受」的組成元素為基礎,繼而有「想、行」等分別造作的活動。受的定義是「領納」,即領略境界而受納於心的,是有情的情緒作用。如領境而適合於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樂;即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憂愁[5],因此產生了苦、樂、不苦不樂的分別感受。

 

(三)想陰: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6]」想的定義為「取像」,即是認識作用。認識境界時,心即攝取境相而現為心象;由此表象作用,構成慨念,進而安立種種名言[7]。此處之「攝取境像」、「構成概念」、「安立名言」等,或可呈現出「想蘊」基本的功能。

 

(四)行陰: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8]」行的定義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決斷,出以動身,發語的行為。分析內心的心理活動,有此三類,與普通心理學所說的感情、知識、意志相似。[9]

 

(五)識陰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10]」識是明了識別,從能知得名[11];識的作用為了別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可說是認識作用的第一步,眾生透過六根觸對六境,引發了識的作用,以明了識別外境。識陰是能識,並透過想陰的作用在內心構作形成所識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進一步透過意識的明了識別,完成認識的過程[12]

 

表:五陰特色與作用

色陰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五根六塵

五識

意識

意根

阿賴耶識

質礙
(凡有形質,有障礙者)

領納
(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像
(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遷流造作
(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心之作用)

了別
(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

以集合而有

以接觸而成

以緣影而生

以偏計而名

以了別為相

四大五根
和合積聚而成身(四大假合而有)

1 可見可對

2 不可見可對

3 不可見無可對

五識五塵
和合積聚而有受(妄想分別而有)

意識六塵
和合積聚而有想(妄想分別而有)

意識思惟塵境造作諸業,念念不停和合積聚以為行(妄想分別而有)

了別諸法之本體,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合積聚以為識(妄想分別而有)

 

 



[1] 參:黃纓淇。《五陰法門的修習》。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頁1

[2] 《大正藏》第31冊,頁850c

[3]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8

[4] 《大正藏》第31冊,頁851b

[5]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8

[6] 《大正藏》第31冊,頁851b

[7]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9

[8] 《大正藏》第31冊,頁851b

[9]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9

[10] 《大正藏》第31冊,頁854b

[11]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9

[12] 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59

 

恆持發心

  因為今天是週末,大學部的學生可以不用參加晚上禪坐,所以佛堂沒有其他人、也沒有監香法師,所以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打坐久一點。

 

  下午幫一位學妹找永明延壽禪師的資料,永明延壽禪師也是修習過法華懺多年。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古德都有修持法華懺或《法華經》,且是精勤恆持多年。要做一個法華行者,首先就是要能恆持發心而不退轉,終能有善願成就的一天。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五陰

 

  原始佛教是以人為中心,以有情自身為觀察的基點,佛陀成道後,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說明宇宙世間諸法萬象。五蘊是佛法對於有情生命個體的分析,為構成有情身心的五個條件色、受、想、行、識,又稱為五陰、五盛陰。《大乘廣五蘊論》云:「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染慧為性。薩謂敗壞義,迦耶謂和合積聚義。[1]」《摩訶止觀》卷五:「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2]」意指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法「積聚」而成,此五法能蓋覆、遮蔽眾生本來的真如佛性。眾生因為無明而執著五陰假合之相為「我」,因而起惑造業,引生煩惱痛苦,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五蘊又名為五陰魔。

 

  「五陰」法門在原始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五陰為因緣所生,而非實有,究竟皆無實體。《五陰譬喻經》舉五喻說明五陰的虛幻不實:「沫聚喻於色,痛如水中泡,想譬熱時炎,行為若芭蕉,夫幻喻如識[3]」,將色陰喻如聚沫、受陰喻如水泡、想陰喻如陽燄、行陰喻如芭蕉、識陰喻如幻事,以此教導眾生五陰不過是五法的積聚假合,沒有實體,「五蘊非有」為佛教「無我觀」最具體的詮釋。《楞嚴經》將「五蘊」譯為「五陰」,而在經中的卷九及卷十,還舉例了每蘊於修行次第的十種魔相,共為五十陰魔相。在《楞嚴經》中所講述的修行次第,也就是相關於五陰的次第順序。《楞嚴經》卷十對於五陰的論述,首先強調了「五陰本因,同是妄想」,然後闡述了「堅固、虛明、融通、幽隱、顛倒」五種妄想,對應了「色、受、想、行、識」五陰,表示了五陰的次第關係:「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4]」以此說明了五陰妄執的生起次第為「識、行、想、受、色」,故其銷破次第也就是反向的「色、受、想、行、識」。

 

  佛陀為了破除凡夫「執我為有」的愚迷,故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的真理,希望眾生都能「照見五蘊皆空」,獲得般若空慧。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般若根源於空,經過了空的體證,般若才能顯現,從而證得正覺。所以,由「無我」而進入「空」,是修行到達解脫所必經的路徑。學佛應該要先認識「苦」;知「苦」,才知道求「解脫」。要知苦,先要能正確認識五蘊緣生之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有苦,為解脫苦故,須知無我。能夠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才能無我;無我即能遠離顛倒執著,無我才能解脫。所以《八大人覺經》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正是佛陀宣說「五蘊非有」的本懷。


[1] 《大正藏》第31冊,頁852c

[2] 《大正藏》第46冊,頁51c

[3] 《大正藏》第46冊,頁501b

[4] 《大正藏》第19冊,頁155a

 

大佛頂首楞嚴經


  明.憨山德清大師:「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徹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舍此別無開導矣!」                          

  另外,《首楞嚴經》提到的「五十陰魔」,實是現代學佛者所必須要知道的,祈願修行者都能有正知正見,遠離一切魔障,堅穩的行於菩提道!

[楞嚴興則正法興

- 般剌密帝剖臂藏 楞嚴傳譯到中國/夢參老法師
- 智者大師拜經台-《楞嚴》興,正法興;《楞嚴》滅,正法滅
- 《楞嚴經+《楞嚴經》歷代爭* +《楞嚴經》主要內 + 《楞嚴經》歷史源*+/ 首楞嚴演 

[降魔之道

- 照妖鏡/宣化上人
- 五陰
五陰(蘊)的定義

[楞嚴經開示

會性法師

- 會性法師示解-《大佛頂首楞嚴經》(影片集
- 普門講堂分享 會性長老《大佛頂首楞嚴經》檔案
- 會性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錄PDF電子書
- 會性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錄》(普門講堂結緣
- 會性長老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之因
- 誓願弘護流通正法(會性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
20200325
- 會性長老所講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原
20200527

其他法師

- 果醒法師2012楞嚴經教理研習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淨界法師
- 《楞嚴經》聞法儀軌: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淨界法

- 楞嚴經(1)-54永本法師
- 《楞嚴法義》走進楞嚴的世界/永本法師

[其他]

- 楞嚴導讀/金聖
- 首楞嚴演義【繁體字幕】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翻譯的歷史

[楞嚴咒

- 〈楞嚴咒〉大意-摘自《楞嚴咒疏》清.續法大
- 《楞嚴咒》持誦需知/宣化上
宣化上人開示〈楞嚴咒 
- 背誦〈楞嚴咒〉的方
(引用文)
- 遠離邪法要楞嚴
- 〈楞嚴咒〉掛在包包上,外出時如果要上化妝室怎麼辦 
- 〈楞嚴咒〉的修持有時間限制嗎
- 關於〈楞嚴咒〉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