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第一、二堂是明清禪學專題,其實自生病以來,上早上的課程變得比較吃力,因為目前早齋後要服用類固醇,但是其副作用就是會變得昏沈想睡,不過還是很努力的在上課,只是效果比較差,希望能早日不再需要服用類固醇。
早上同學們很熱烈的在討論《寶鏡三昧歌》中的一些問題,記得其中好像有一項是關於證悟者的層次與煩惱有無的問題。雖然覺得討論這些問題好像還是繞在文字中打轉,不過有機會知道有這樣的問題也很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實修吧!
晚上在禮懺時,誦持到一段懺悔文:「…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徧斷眾惡…」,不知為何,印隆想到了關於「留惑潤生」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早上上課時的討論所引起,因為一直在想開悟後,如何是「煩惱即菩提」的觀念。
煩惱的另一個名詞即是惑,眾生看煩惱還是煩惱,就是因為無明;菩薩看煩惱不是煩惱,因為智慧,所以天台智者大師曾說:「故知雖具惑染,願力持心亦得居也。」菩薩以願力而能夠安住於惑染,見煩惱而不是煩惱,而是菩提。
就像懺文中所說,因為無明而「不知諸法本性空寂」,所以才會「廣造眾惡」,若因修持開悟而能「今知空寂」,就能「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徧斷眾惡」,境隨心轉,修行真的就是當下的那一心念而已。《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有提菩薩的五種解脫:一、生死不能縳;二、境相不能縳;三、現惑不能縳;四、有不能縳;五、惑不能縳。故菩薩雖然留惑,卻能不受煩惱的影響與束縳,即是由於「菩薩了達迷妄即真如,煩惱即菩提,故無著無不著。」
王雷泉教授曾經請問印順導師:「關於菩薩留惑潤生,永不證悟,度脫眾生的問題。既然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將要如何來度生呢?」印順導師回答:「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及永度眾生的精神;包括開悟在內,都是無數世之薰習,時機成熟才會成就,故勿急功近利!要盡未來際行菩薩道!」所以菩薩的智慧,重點應不是從「留惑」的角度來看,而是其「潤生」之願,這其實是一種真正自利利他的大悲大願,因為對於佛菩薩來說,我和眾生是沒有差別的。
法師:
回覆刪除借分享 感恩!
阿彌陀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