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溫馨又有點混亂的跨年狗聚



在2012年的最後一天,原本會以為是一場溫馨的狗聚+演亮粉絲會(慶祝重生之演亮粉絲大會),但後來卻一團混亂,到底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呢?

觀念一轉,人生大不同!

 

開朗與憂鬱,將會帶來不同的命運。就如什麼樣的習性,就會相應什麼樣的境界,而正面的情緒,自然會相應善的因緣。

而要開朗或是墮憂鬱,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端看一念心起。觀念一轉,人生大不同!


境隨心轉(聖嚴法師-大法鼓 0291)

一個悲觀的人往往從不如意的一面來看待事情,
因此常常覺得生活過得很不順遂,
不幸的事好像也真的是接二連三的發生。
反過來,一個樂觀的人從人生的光明面來看事情,似乎好運也就跟著他走
即使有了困難也都能夠解決,這是不是就是佛教所說的境隨心轉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關懷者的條件(開朗)(聖嚴法師-大法鼓 0840)

連續好長一段時間,我們談到要慈悲,要關懷,要包容,要有顆柔軟的心。那是不是表示自己本身要非常的開朗,才能夠包容別人關懷別人呢?
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如何轉憂鬱為開朗(聖嚴法師-大法鼓 0841)

在上一集裡面師父談到,開朗的人有安全感,同時時時充滿著希望。可是我們也知道,現在罹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如何能夠化憂鬱成開朗呢?
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如何學習開朗化解緊張恐懼(聖嚴法師-大法鼓 0842)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談開朗,在上一集裡師父開示我們說,我們要學習但是不要緊張,我們要競爭但是不要有恐懼,這樣就能夠少一點憂鬱,多一點開朗。那麼在生活裡面,我們還能夠 ­怎麼樣做到開朗呢?
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二十二)詳譯經文: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心法也。此真心無界而言界,一切眾生皆在心中;菩薩自心中眾生,不揀冤親;故曰法界通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初八句問答福德。因即真空之心,緣即妙有之施。

次三句,明有著不多。

後二句,明無著,乃稱實相無盡,故多。

 

 

聖嚴法師談愛情:奔向幸福的路有多遠?

 

 佛教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就是因為「有愛」的緣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飲食的養分,還需要精神的滋潤,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潤劑,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說是息息相關的。感情雖然帶給人很多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相愛的人,感情濃烈,如膠似漆分不開,一旦愛過了頭,或失去了愛,就變成了苦;也有人以為只要不動情,就不會為愛所苦,這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斷,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雖然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

遇上觸礁的愛情

然而,男女間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說:「對不起!我已經遇到更適合的人,請你以後不要再來找我。」你會不會覺得晴天霹雳?覺得自己被背叛、被拋棄了?曾有位年輕男子,因為感情觸礁,非常痛苦,前來求助於我,他說:「如果是我要離開她,可能就不會這麼苦,偏偏是她要離開我,而我不想離開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失戀的人,常常悲觀地覺得生不如死:「連我最愛的人都不要我了,我還活下去做什麼?」有時候甚至還會罵說:「哼!你不要我,我本來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無珠。」有時候在報上可以看到,有人為情輕生,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人為情殺人,抱著「你讓我這樣痛苦,我也不讓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對方殺了,甚至有的在殺了對方之後,自己也跟著自殺。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愛情是雙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對方不愛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捨,應該知趣地離開,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為對方帶來困擾,也讓自己陷入困境。話雖這麼說,畢竟人非草木,誰能無情?一般的人,仍常常為情所苦,可見得要放下感情,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緣觀化解愛恨

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愚癡的行為,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願,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假使對方已經明白拒絕你的感情,自己卻還想盡辦法,想把對方追回來;就好像賭輸的人一樣,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無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應該趕快撤退,就算是以此為戒,至少學到經驗,也就夠了,這樣就是對自己慈悲。慈悲不僅是照顧別人,事實上,也是在保護自己。我曾經見過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遺棄時,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歸於盡,後來,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可能再回頭來愛她,於是便來告訴我,說她已經想通了:「既然因緣如此,為了讓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當愛情受到挫折時,應試著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不平。像這個女孩所體會到的「因緣」,即是佛法當中「空」的觀念,是最能夠助人擺脫痛苦的。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陷入痛苦的愛情

有一次,我的一個美國弟子來向我討救兵,「我有了女朋友。」他說。「有女朋友應該很歡喜啊?」我問。然而,他卻說他的女朋友太愛他了。「這不是很好嗎?不就是你想要的愛嗎?」「一點都不好!這讓我和她在一起非常痛苦。」他無奈地說。你究竟愛不愛這個女孩?」我忍不住問他,「我是很愛她,但是我就像俘虜一樣,被關起來,不自由!」為什麼愛情要俘虜人呢?很多情侶往往會說:「我愛你愛得要死!」或是喜歡說:「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兩個人,卻彼此互相要求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種「愛」,都希望既要俘虜對方的人,也要俘虜對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動,還要控制他的心。所謂「俘虜」,其實就是占有,就是把自我價值擴展到他人身上。男女間的愛,本來就是一種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開了,這樣的「愛」,到頭來,卻只讓對方更想逃走。此外,很多人談戀愛,其實是想找個依靠,也就是找「靠山」的心態。我要靠我的男朋友、我要靠我的女朋友、我要靠我的丈夫、我要靠我的太太,剛開始,依賴一下、靠一靠,可能覺得很溫馨。可是,靠久了,對方可能就會想:「怎麼老是要靠我?我好累喔!」偶爾靠一靠是甜蜜的,但老是靠著,就會成了對方的麻煩和負擔。即使在愛情的兩人世界中,每個人都還是獨立的自我,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每個人都怕別人變成自己的負擔,如果不能夠獨立,只想要依靠或是指望另一半,就會成了對方的包袱。

以尊重的心態經營愛情

曾有位太太向我訴苦:「愛情應該是犧牲自己,奉獻他人。我丈夫雖然口裡說愛我,卻從不奉獻他自己,反倒要我奉獻給他。我想,既然他不愛我,那我也不要愛他了。」為什麼奉獻愛情,卻還有要求回報的附加條件呢?照道理說,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無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愛情還是以占有、控制為出發點,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關,因此,要求情人對你做到全心的奉獻,恐怕是很困難的事。也因如此,甜蜜的愛情,卻往往是最痛苦的。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對方「真心」的對待和付出,可是,這種心是「真心」嗎?《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諸心」,是指每一個眾生的種種心理活動現象,這些都是虛妄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無所住」,心中無物、無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說,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煩惱心」。古人說「相敬如賓」,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能夠維系長久愛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誤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斷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不妨以尊重的心態,心悅誠服、歡歡喜喜、平平靜靜去面對、解決,心中的糾結,其實在當下都能即得化解。愛情裡的關系,並不是在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貢獻、成長和學習。能夠互相關懷、照顧、包容,去彼此計較、相互猜疑,多溝通,並相互信賴,才能成為菩薩伴侶。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開示「念佛」的意義

 

 關於「念佛」,重點是在心!但又有幾種層次,如何是真正的念佛?佛陀為什麼要教我們念佛?念佛對於修行有什麼功德利益呢?

讓我們來恭聽 聖嚴師父的開示。

 

為何念佛的「念」沒有口字旁(聖嚴法師-大法鼓 0606)

一般來說念佛、誦經,是用口念,所以呢,應該寫成有口字邊的唸,不過,我們在佛教典籍裡看到卻是寫成紀念的念,那麼這其中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念佛有何意義(聖嚴法師-大法鼓 0608)

每個星期六的晚上都會有上千名的信眾,到農禪寺去念佛共修,到底念佛的意義是什麼呢?念佛又有什麼樣的功德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念佛會有感應嗎?(聖嚴法師-大法鼓 0489)

有的人在念佛、誦經或者是打坐的時候,會看到佛菩薩出現,或者感覺身體不斷的膨脹或者是縮小,有的人還聽得到別人在他旁邊說話,甚至還覺得有一股電流貫入了體內,那麼這一 ­類的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生這樣的現象又該如何面對跟處理呢?
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虛雲老和尚暑天祈雪救萬民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外敵侵略北京,京城大亂,皇帝、太後、大臣、太監、宮女逃難長安(今西安)。慶親王聞虛雲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請虛雲老和尚伴駕西行,以保平安。

此時的長安,餓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處是腐爛的屍骨。

虛雲老和尚立即奏請皇上,親谕禁止活人吃死人,並發動所有富戶捐出存糧開辦施粥廠救濟災民。

當時正值伏天8月,腐爛的屍體臭氣熏天,瘟疫流行長安。

虛雲老和尚憐憫眾生,願在臥龍禅寺組織一場長達7天的祈雪大法會,望龍天垂護,降雪降雨消除瘟疫。

事前有好心者私下勸阻:“大災大難不同尋常,眾生業力不可違,萬一乞雪不靈,龍顏大怒判你個欺君之罪拉出去砍頭豈不適得其反?但求無過,你還是一走了之為好,一走了之為好。”

虛雲老和尚將生死置之度外。在臥龍禅寺方丈東霞和尚的相助下,寺中全體僧人一起動手,搭台的搭台,准備法器的准備法器……虛雲的德望感召來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終南山終年隱修的師父也出山相助,佛教信徒聞之也從四面八方趕來……

法台高寬三丈三,上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法台兩側豎立兩根高高的旗桿,上面懸掛的三丈多長的金字佛幡,一面寫“南無娑竭羅龍王菩薩摩诃薩”,一面寫“南無隨方普應行雪龍王聖眾菩薩”。佛台上鋪黃布,鮮花、供果、香燭一應俱全。虛雲帶領9名法師身披紅色袈裟跏趺禅坐在台上結印施法7晝夜。台下兩側108位僧人,晝夜不停持誦《祈雪陀羅尼神咒》,360位僧人帶領信眾拜《大悲忏》,其余僧尼帶領信眾念彌陀聖號,晝夜六時,佛號不斷。

第7日上午,果然烏雲密布。下午飄起了鵝毛大雪。

大雪降後,僧尼們各自回寺。虛雲仍然坐在四周無遮攔的法台持咒施法,又7日,長安內外千裡冰封。

慈禧太後在宮女、衛隊的陪同下冒雪來到了臥龍禅寺,看到坐在風雪中持咒施法的虛雲老和尚,感動的落下了熱淚。並跪在了雪地裡,給這位“呼風喚雨的活菩薩”叩下了高貴的頭顱。

肅親王、慶親王請他日後同回北京住在宮內,以便請教佛法。

十月初的一天凌晨,視名利如浮雲的虛雲老和尚悄悄離開長安,後隱居終南山。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二十一)詳譯經文: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實相體,本無彼此、生佛、依正、色心,皆同一實相,學者應如是觀。

又不著能見所見,方能遍見諸法。佛無著故,無所不見。能所無二,如鏡與相,思之可知。五眼如一鏡,十界依正色心如相。不可妄分能所,分則見此不見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肉眼礙非通,一紙之隔,即不能見,凡夫也。天眼通非礙,四聖及天人鬼神等有,洞視無礙,而大小不等。慧眼了真空,三乘等有,但了我空、法空、空空不同。法眼但觀俗,唯菩薩用觀俗諦及眾生根機。佛眼具上四眼,故曰佛眼具一切。諸佛五眼圓明,一即五,五即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即大圓鏡智。

文中所現之相,有五種:一、沙多,二、恒河多,三、世界多,四、眾生多,五、心多。佛於五眼,隨舉一眼皆見此五種多。顯所見所知無窮無盡,無能無所,同一實相故。

若干種心者,眾生無量無邊,而每一眾生,又具若干妄想心,是為心多諸心者,諸妄想心。如來知非實有,當體全空,故曰皆為非心;非真心故。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心境互相生起,滅亦如是。故非常住真心。是名為心者,真妄不二也。既知生滅妄想心非心,乃知其體即不生滅之真心矣,亦三諦圓融也。

過、現、未三心,乃真心隨三際六塵之緣所現之妄心;此心雖妄有生滅,而真心仍不離生滅,讀者應同作一體實相觀一體,心體也;過、現、未來,心用也。在智人,用不離體故;十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體不離用故;一念舒為無量劫。三心不可得者,指迷人迷此體故,皆無實體可得,故用亦不能卷舒自在。

 

熄下怒火最吉祥

 

 看著 聖嚴師父十幾年前的開示影片,深覺現代人更是需要此清涼法語!因為在網路時代,大家的反應都太「快」了,就像是在搜尋資料,輸入關鍵字後,就想馬上得到解答,乃至於希望他人提供解答,而不肯自己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當六根面對六塵境界的黏著力愈快,煩惱也就愈多!因為只看到變化無常的虛幻境界,怎麼抓也抓不住!

佛典中有一個故事(引用於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71.htm):從前有一位常年在外經商的人,因年關已近,於是提著行囊準備回鄉與家人團圓。在路上突然想起妻子終年辛苦持家,應該買個禮物慰勞她一下。於是商人來到了市集,走來走去、東看西瞧,卻不知應該買什麼才好?此時,正好看見一位老先生坐在路旁,身旁掛著一個招牌寫著「賣偈語」三個字。他好奇的趨前探問:「這東西怎麼賣?」老先生向他上下打量了一會,說:「你看來跟我很有緣,好吧!一首偈子就算你十兩銀子,半賣半送!」他心想:「什麼偈子這麼貴!」老先生交給他一首偈子,要他念了一遍:「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並且還叮嚀他:「記住哦!日後遇到讓你瞋心憤起的事情時,一定要把這首偈語念三遍,自然就有不可思議的妙用!」由於天色已晚,商人沒時間多計較,聽完老先生的囑咐,拿著偈語,便匆匆地上路。

商人一路上風塵僕僕,回到家中已經是半夜三更,家人早已就寢。於是他輕手輕腳地進到妻子的房裏,卻發現床底下擺著兩雙鞋子,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此時,商人不由怒火中燒:「這個不守婦道的女人,趁我不在家,竟然作出這種不知廉恥的事情!」怒不可遏地到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回到房間,正當商人要舉起菜刀時,突然耳際響起了老先生賣給他的那一首偈語,不由喃喃地念起來,在床旁前進三步、又退後三步,來來回回地反覆思量。妻子被商人的腳步聲吵醒後,見丈夫站在床前,先是驚愕了一下,接著高興地問:「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吃過飯了沒有?」丈夫理都不理,氣急敗壞指著她問:「床底下怎麼會有男人的鞋?」太太這時才會意過來,於是半瞋半惱地說:「今天是除夕,等你等到了半夜,也不見你回來。為了討個團圓、吉利,只好把你的鞋拿出來擺在一起,湊合湊合!」

商人一聽,慶幸自己沒有鑄下大錯。心中很感恩老先生賣給他的那首偈語,不禁大聲的說道:「真值得!真值得!真是無價之寶!」

煩惱的根源就是貪、瞋、癡三毒,這三毒人人皆有。尤其瞋心,發動起來,難以收拾。佛經云:「火燒功德林」,外在的火僅是燒毀財產、住宅;而內心這把瞋火,卻往往讓我們喪失理智,作出令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所以牢記此偈──「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吉祥平安。

 

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聖嚴法師-大法鼓 0005)

最近社會上暴戾之氣好像愈來愈嚴重了,一言不合就可以大打出手,甚至動刀動槍,致人於死地。
家庭暴力的現象也日益嚴重,為什麼現代人的火氣那麼大呢?
糾紛和爭執是不是一定要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呢?
讓我們來請教聖嚴法師。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希望老婆婆能夠早日恢復眼睛的光明

 

 這是EL菩薩今日準備的老婆婆的愛心食物(個案分享-淡水郭老婆婆 ),因為適逢連續假日,EL菩薩特別準備了多一點營養品及健康餅乾、麵包等,希望讓老婆婆安心過假日。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二十)詳譯經文: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如小乘之人無我,大乘之法無我,不得謂之究竟無我。必於二空之我亦空,翻成一切法皆是佛法,始得謂之「究竟無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分問詞,雖同第二分,然前以不解虛心而問。

今乃已解「無住」、「降心」,而疑此為能發心之法,不知「無住」即菩提心相,「降心」即菩提心用,故有此疑問。如云:「是否以上文所說『無住』、『降心』之法,為能發心之法耶?」蓋不知中道實相,本無能所,乃俱生法執,妄執無住、降心為能發心之法,菩提心為所發之心,即分別法執。

「佛告」下十四句,正明稱實相發心度生,皆無能所已。次四句乃以得果有能所否,反問當機。就其所答,知彼疑惑已除,故印許之。

以下佛恐餘人未解,故又推廣一切能所無能所。分二:先法說;又六:初二句,明得菩提無能所,次三句徵釋無能所。「如來」二字,約法身不變曰「如」,隨緣曰「來」。不變而隨緣,遍為十界依正之體。諸法為即體之相,體為即相之性,故似有能遍所遍,而實無能所,故曰「即諸法如義」。

三、「若有」句,出凡情。四、「實無」句,破凡情。五、四句結成中道實相。「無實」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空故,不可以耳聞,不可以眼見。「無虛」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有故,眾生聞名不虛聞,見相不虛見,皆得度故。菩提既如是,一切法皆然。又無實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虛故,一切法皆是佛法。

六、三句釋一切法皆中道實相,無能所對待。次喻明,以得大果報身無能所,喻得菩提無能所。首句佛一舉喻,當機即解,如文可知。佛恐仍有不解法喻皆無能所者,又借當機以度生嚴土不忘能所之菩薩為誡。

末二句,結成無能所對待,究竟無我,乃證一真不二之實相真我。

 

錫杖的象徵意義


  錫杖為僧侶所持的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有聲杖、聲杖、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

  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份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 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於乞食時, 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關於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是為了比丘托鉢時,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 「比丘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打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 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 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另外,有的佛經中還記載,比丘大多生活在幽寒的園林中,常被各種爬行的毒蛇咬傷。可以製作能夠發出聲音的杖子,驅逐毒蟲,把這種杖子叫做「杖法」。

 

  錫杖的形狀分三部份,上部即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亦繫數個小環。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造。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扁,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
  另外《錫杖經》還提到二股六環或四股二十四環的形制,前者是迦葉佛制,後者是釋迦佛制。

  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柄,寶筒盛之。」杖頭部分似乎是可以拆下來放於袋中的,《十誦律》卷五十六曾提到「杖囊」,並說:「佛聽許以絡囊盛杖,為愛護故莫令破失。」這應該是指杖頭部分,而《大乘比丘十八物圖》 亦將杖頭部及木柄部予以分離,且有錫袋的圖示。另外杖柄部較短者,稱為「手錫杖」,用於法會時, 一邊搖動,一邊吟唱梵唄,主要用於天台宗及真言宗,常見的一般杖頭有四股十二環。

  錫杖除了作為生活所需之外,還有深刻意義。在《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
  迦葉白佛:「何名錫杖?」
  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而依錫杖的不同形狀,也象徵不同的意義。同經中說:錫杖有三錞,代表憶念三途苦惱, 則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則除貪、瞋、癡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則是斷除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輪廻,或表苦、集、滅、道四諦。十二環者,表十二因緣,通達無礙, 三重四股,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錞鑽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葉如來所制立也, 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

  關於錫杖的用途可分兩種:
  一、用於驅遣蛇、毒蟲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說:「諸比丘道行見蛇、蝎、蜈蚣、百足、 未離欲比丘見皆怖,白佛。佛言:『聽捉錫杖搖。』」《十誦律》卷五十六中說:「佛在寒園林中住,多諸腹行毒蟲嚙諸比丘,佛言,應作有聲杖驅遺毒蟲。」這是說佛陀在世時,有比丘行於路上時,見到蛇、蝎、毒蟲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傷, 於是佛陀說,應做有聲的錫杖來遣散毒蟲。

  二、比丘於街上行乞托鉢時,用來警覺施主或預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 比丘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門,應搖動錫杖作聲,以為警覺。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 〈亡財僧現〉條中說:「言錫杖者,(中略)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

  三、作為護法增威的法器,錫杖還是許多佛菩薩手中持物。如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隻手為錫杖手, 表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地藏王菩薩也是手持錫杖,表示金錫震開地獄之門,令更多的地獄眾生得度。

  至於其它的功用,《毗尼母經》卷五和《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均有明記,如僧侶生病或年高時可用來支撐身體,而《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中提到,比丘乞食時, 可於信者門前搖動,但不應搖動多時,二、三次即可,若無人應門,應即刻離去。可見也有用來叫門之用,「有聲杖」之名蓋本於此。

  又《毗尼母經》卷五說: 「可於杖頭置鐵、或銅、或角。」而《有部毗奈耶雜事》 卷三十四也說:「杖端置如環金屬,搖動作聲,以示警覺。」即可於錫杖上裝置金屬的穿上小孔的扣環。

  關於持杖的方法,有如下一些規定:持杖不得入眾,日中後不得持,不得擔於肩上。見到佛像不能使錫作聲,不能用杖指人,不能用杖在地上寫字等。

  錫杖是比丘隨身攜帶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許多故事。在《唐高僧傳•僧稠傳》中記載說: 「僧稠前往詣見懷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聽聞兩虎交鬥,咆哮聲響震動山嶽,僧稠即以錫杖途中調解, 於是兩隻老虎便各散而去。」

  在《傳燈錄》中也記載鄧隱峰禪師的故事,鄧隱峰禪師冬季居住於衡嶽,夏日居止於清涼山。在唐元和年間,禪師登五台山,出淮西時,恰巧遇到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人交鋒, 打得不可開交,未決勝負。禪師心想:「我當去解除其患。」於是禪師就擲錫於空中,飛身於兩軍上空, 兩方將士看到禪師飛於空中,無不驚訝得張大了口,一時忘了打仗,各自散去。
故後來稱僧眾托鉢拄錫,雲遊四方為「飛錫」或「巡錫」,而僧眾駐留某地或某寺院, 則被成為「掛錫」或「駐錫」。這裡的錫就是錫杖的簡稱。

  隨著乞食制度的慢慢退化,錫杖的上述具體功用有所減弱,但是它不僅沒有退出舞台, 反而被賦予了護法增威、彰顯智能、指點玄機等特殊意義。

  據佛經記載,佛陀對眾比丘說:你們應該受持錫杖。因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執持錫杖。因其能彰顯聖智,所以又叫「智杖」;因其能行功德本,所以又叫「德杖」。它是「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另外,在佛經中還對錫杖的多種象徵意義作了表述。

  迦葉問佛陀,為甚麼叫錫杖?佛陀說:「錫者輕也,依倚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錫杖又名智杖、德杖,愛持錫杖可以「彰顯聖智」、「行功德本」。出家人雲遊時皆隨身執持錫杖。
因此,高僧掛單某處,便稱為住錫或卓錫,即立錫杖於某處之意。

  到後世,禪師們常振錫舉杖來啓示玄機、指點妙義。在舉行法事活動時,法師也常身披袈裟、 手持錫杖來表示身份地位,彰顯威儀,並作為法器使用。至此,錫杖的本來用途被完全改變了。


  現在的傳戒,更以錫杖為聖物,新戒們輪流扶持錫杖,這已經成為傳戒法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儀式。錫杖的這些象徵意義,也正是後世佛教在其材質與樣式上,煞費苦心加以華麗裝飾的原因。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認識《金光明經 》

 

 

認 識 珍 貴 經 中 之 王《 金 光 明 經 》

《金光明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各民族最為推崇的經典之一,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出土的大量梵文、於闐文、藏文、蒙文、滿文、回鶻文、西夏文寫本。在漢地也深受重視,主要有五種譯本:

一是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的《金光明經》(四卷);

二是陳,真諦譯的《金光明帝王經》(七卷);

三是北周,耶舍崛多譯的《金光明更廣大辯才陀羅尼經》(五卷);

四是隋朝沙門釋寶貴將三種譯本合集的《合部金光明經》(八卷);

五是唐朝三藏法師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內容最全的當屬義淨法師的譯本。

 

神聖的《金光明最勝王經》是經中之王。

《金光明最勝王經》梵文為Suvarna-prabhasa是眾經之王,在開闡如來秘密心髓、懺悔業障、集聚資糧以及弘揚聖教、護國利民等方面具有殊勝的功德,此經自古以來在尼泊爾被視為九部大經之一,在日本更被列入『鎮護國家三部經』之一 (法華經、仁王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在蒙藏地區也持誦得非常普遍,過去在蒙族地區有各家輪流供養僧人每天念誦《金光明最勝王經》的習俗。至尊宗喀巴大師在殊勝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依四力懺悔部分中指導大家修「能破壞現行」力時,也強調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金光明》譬喻佛所證的三身,及涅槃三德。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金》金的本質,天然高貴,不假造作;譬喻佛的法身。《光》光能普照大地,破除黑暗;譬喻佛的應身,能破眾生煩惱黑暗。《明》明則無染,譬喻佛的報身,惑盡智圓,清淨無垢。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金》 金的顏色,永遠不變(常),雖出於礦,而不雜沙石,潔淨無染(淨),令擁有的人,富貴快樂(樂),金可以隨意製造種種飾物,隨時轉變形像,享受自在(我),譬喻佛所證的涅槃常樂我淨四德,亦即是法身德;《光》光能照物破暗,喻佛智光,能破除眾生煩惱的黑暗, 是般若德;《明》明能克暗,明生暗滅,喻佛斷惑證真,智圓惑盡,是解脫德。

 

持誦此經有八項善利:
1.
到處吉祥如意。
2.
及時福慶遂心。
3.
普令人天歡喜。

4.速令世界和平。
5.
護身護國護家。
6.
去窮去亂去爭。

7.恢復黃金時代。
8.
普能平地登雲。

保存、背誦或倡印此經者,功德勝於天龍八部,願望皆能達成!

 

此經所在之處,得四大天王、護法龍天、吉祥天女眾恒時護衛!

佛曾囑咐四大天王、護法龍天恒常護衛背誦或僅僅閱讀此經的有情。四大天王承諾會保護讀經者,使其心想事成,國土風調雨順,繁榮昌盛。堅牢地神向佛承諾,會保護念誦此經的比丘,令其取得所需的一切,確保其資具豐足,心志堅定;即使只是提及一章、一菩薩名,甚至閱讀一四句偈,並嘗試瞭解偈 誦的意義,堅牢地神亦必定會護持該等眾生,滿足他們的願求。

《金光明經》卷三〈鬼神品〉云︰「釋提桓因及日月天,閻摩羅王、風水諸神、違馱天神(即為第一護法 韋馱天將菩薩)及毗紐天,大辯天神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護世間。」
《金光明經》是非常強力淨除惡業及苦因的修持。 ~梭巴仁波切
聽聞此經者,永不背離覺道,心向菩提,永不退轉。

只是聽聞一偈者亦永不墮三惡道,命終之後生於天界,惡業淨盡,圓滿佛果。

閱讀或嘗試瞭解此經者,得享人天安樂1000億劫,具好名聲,所居之處五穀豐登,繼而成就正等正覺。

如背誦經文,定能獲得上述利益。 背誦或供養此經,如向佛作無量無邊的供養。

至誠讀誦金光明最勝王經,並將所有功德迴向法界,並感謝龍天聖眾護法功德,也能感召毗沙門天王等護法聖眾而做擁護,但行者自身需具德行,護法若看見眾生不行戒律,會起不悅之心。 金光明最勝王經也記載大吉祥天女利益眾生的本誓與求願法,可受持大吉祥天女名號,非常殊勝,惟修此法必須內外清潔,很多護法神眾都是很愛乾淨的。

 

善女天咒:又稱(大吉祥天女神咒),出自唐、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第十七」。此咒功德,能使念佛懺悔,發願迴向的人,不離道心,早日修成(金光明三昧),破除(煩惱障)、(業障)、(報障),而能速證菩提果位。

感恩英善老師的指導

 英善老師是印隆的大善知識師長,我們認識於民國84年,當時印隆在佛光山佛學院時看到教授的新書,就寫了一封信給教授,沒想到教授很慈悲,在百忙中,也回覆給當時年輕的印隆,後來也陸陸續續的和教授有幾封信的往來。在先慈往生後,印隆準備出家,當時沒有帶什麼東西,只有天台的書籍,母親留下的佛像,法器,還有父母的幾篇手稿、跟妙師父及教授的信,是印隆一直帶在身邊的物品。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佛法教授並非設計來讓你開心的】
佛教的各種修持是我們用來對治「自我珍愛」習氣的技巧,每種技巧都是用來攻擊各個不同的習氣,直到完全去除「我執」這種無法抑止的衝動為止。 因此,雖然有些修持看起來像是佛教的,但如果它反而強化了我執,事實上會比任何非佛教的修持還更危險。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十九)詳譯經文: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以前十五分,皆顯般若有離二我執及空執之妙用,及出生諸佛法之妙用。

此分又顯有能淨業障之妙用。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受持讀誦此經,應為智人恭敬供養,稱揚讚歎,而反為愚人輕賤,定是宿業深重,應墮惡道。以不但受持此經文,又能受持此經空四相義故。為人輕賤,不與人較,則罪障消滅,當得菩提。

「我念」下十三句,以供佛功德較量持經功德也。此分,我佛自以多生供佛因行較量。第八、第十一分,以七寶布施功德較量。第十三分、第十五分,以身命布施功德較量。以上五層,及下二十四、三十二分大功德,皆不及有人受持讀誦此經功德。

「不能及」下九句,正明不可議,彰不可思。末二不可思議,以義深果大,結成經功。縱有倒求異求,終必能淨業障,真不可思議也。

 

 

20121226-以高僧傳親近善知識

 

今日有一位居士菩薩來找印隆,原本她是想要出家的,但在僧團住了一陣子後,覺得尚不適合,有許多觀念還需要努力,因此就先告假離寺,想專心靜修一段時間。

聽了她的心得後,覺得歷經幾個月的磨練,她有更為成長了。當初她在選擇要依止的僧團時,印隆也給予她很多建議。不過眾生通常還是要經過親身的經歷,在面對過境界後,才懂得當初對她的用心。

看了她準備靜修時要閱讀的書單,覺得過於學術,因此印隆就把自己收藏的一些高僧傳記,推薦她閱讀,如: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裡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

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眾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三界。造大惡業則下墮三塗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為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三界。

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眾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眾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一樣會受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眾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為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

可見,如不往生淨土,便將永遠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業受報,受報造業,循環不已,稱為流轉。若能往生淨土,帶業而去,消業而還,再來世間受報,已經沒有苦果的實質,而僅有類似於果報的現象。因此,我們也不妨相信帶業往生、消業受報的觀念。但這和造業受報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一個是自主的,以願力來度眾生;一個是受業力牽制的,不能自主,是出於苦果和苦因的循環再循環。

不過,密教另有一套理論,認為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能即身消除一切業障,而以清淨無障之身心,往生佛國。看來相當迷人,實則此乃與一神教的神力贖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觀念有點相似,與根本佛法的因果觀念不甚相應。

恭誦《金光明經》功德回向

 

恭誦《金光明經》功德回向:

盡我所集諸功德
迴向正法及有情
唯願正法永住世
一切眾生速成佛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最歡喜與感恩的供養

 今天又至新店慈院回診,並繼續做抽血檢查。先到主治醫師林主任的門診,可愛的林主任說:「師父,你這次的肝指數有進步..................一點點~」故意把「一點點」拉的很長,因為數字真不漂亮,不過至少有進步呀~

再到吳醫師(中醫)的門診,吳醫師比較含蓄,就說:「師父的肝指數只有進步一點,有乖乖吃五味子嗎?」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格友來訪~惜緣而不攀緣

 

 今天有二位格友來訪(20121223),其實離我們上次見面已經有二年多了,但因為印隆明年要閉關幾個月,格友就提前過來,關懷一下印隆最近的身體狀況。

其中有一位格友,我們已經認識七年多了,可以說是這個blog成立沒多久,我們就認識了,好珍貴與難得的情誼!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十八)詳譯經文: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無三執、四相持經,而亦不著持經功德,其德乃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善男子、善女人者,著相善人也。其身命布施,勝第十三分可知。

初、中、後日分者,西域風俗,分晝夜六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曰晝三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曰夜三時

若復有人者,法施不著相人也。為發大乘者,即發二利菩薩心。發最上乘者,即發成佛之心。二字,通已發、堪發,皆人人可發。「彼既丈夫我亦爾」,學者不可自暴自棄!此又非人人可以為堯舜可比。荷擔者,荷擔佛法,化度眾生。無盡燈,代代相傳;無盡願,生生無窮。又擔法,即擔眾生也。

樂小法者,小心著相,希求自了,不能利生,即不能如法聽受讀誦,亦不如法為人解說。如法,即不著相也。發大心不著相布施,使自他皆超生死,圓成佛道,依正莊嚴,故其德不可思議。否則以出世大法,倒求異求,誠為可惜!

 

 

齋天、敬天是很有感應的

 

 
齋天的儀軌與感應
 

佛教的齋天,在中國最早起源於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儀軌時,其中莊嚴道場是依《金光明經》設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香座。禮懺時並奉請大梵天、帝釋天、大功德天等諸大天神降臨。

元代省常所著《律苑事規》就記載各個寺院每逢正月初一及上元節大多修習懺法、供奉諸天等儀節。明朝末年,弘贊律師別撰《齋天科儀》,佛教的齋天儀軌就更為完備了。

齋天、敬天是很有感應的。虔誠的齋天、敬天招感很多護法神的護持,而且很快可以滿願。在齋天科儀中,記載著一位「第一成就眾事大功德天」的天神,這位天神的福報是容易成就眾事,求財得財,求壽得壽、求子得子……,這些是很容易滿願的。

為什麼稱為「齋天」呢?據儀軌所載,進行齋天法事,第一要嚴治淨室,第二要清淨三業,一般稱作「齋戒沐浴」,也就是說要讓自己與諸天神的「德」相稱。以天的「德」來說,由於過去生的積德,布施、持戒、修定,而得生於梵天。因此,齋天時要做布施、持戒、修定等定課,這才能獲得天神的護佑

齋天、敬天,可以在特定的日子,也可以在每月初一、十五供佛時同時齋天,甚至每天做定課後也可以迴向諸天

(以上文字,敬錄於 悟因長老之從「自護天護」談佛教的齋天/釋悟因 一文)

 

滿願結緣:《金光明經》

 

 

◎ 齋天

- 小齋天(《齋天科儀》取錄自《金光明經˙空品》) (20091202)

- 供佛齋天與拜天公 (20120131)

- 從「自護天護」談佛教的齋天/釋悟因 (20120824)

 

 

 

多發性硬化症…食療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自身免疫疾病,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相對于單一及醫學治療,在生活中,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療法,有利于減少患者的痛苦。同時給患者補充營養。那麼多發性硬化症的食療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某些食品可引起多發性硬化症發作,這些有害食品包括牛奶、奶制品、咖啡因、酵母和鼓麥(可在小麥、大麥。燕麥和黑麥中發現),蕃茄醬、醋、酒和谷物也被證實有害,最好的辦法是與敏感的特定的食品隔離,停食此食物1個月,然後再重新食用它,去觀察此食物是否刺激肌體產生反應。

  一些特殊食品被嘗試用來改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脂質失衡,兩種方法(有 時兩種方法一起用就逐漸顯示其效果:一種是增加脂肪酸的攝人,另一種方法是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人,以後者更為常用。盡管許多推薦食品中飽和脂肪酸很難達到 被減少或清除的目標。例如:無過敏原飲食,嚴禁食用已知可引起過敏反應,如枯草熱、氣喘發作的食物。麥麩定為隔離食物時,禁食小麥、黑麥、大麥和燕麥食品 及果糖,而且包括大劑量維生素的食品。劍橋液體食品系列為一種平衡的低熱卡的食物,通常用于過度肥胖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

  如亞油酸,在向日葵油中發現並已知其在調節免疫系統功能中發揮作用。據說可以減輕多發性硬化症的嚴重程度和延長緩解期,晚報春油(Oenothera hienrns)因其特有的脂肪酸成分而大有用途。沒有一種鞘類每日可被5克的卵磷脂強化(保持被冷卻狀態)。輔?Q或輔Q10。每日30毫克,分兩次或3次口服,可以幫助細胞利用氧氣。煙酸可以幫助減輕麻刺感和針刺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的關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食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專家提醒大家:再配合專業醫生治療的同時,處理合理的食療外,適當的按摩和樂觀的心情對治療也有幫助。免疫系統發生混亂,變得「敵我不分」…反而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的細胞

身體逐漸出現不尋常的發燒、關節腫痛、長斑、疲倦等症狀,則很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系統已出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多重硬化症和紅斑性狼瘡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大眾普遍常謂的「免疫力不佳」,而是免疫系統發生混亂,變得「敵我不分」,反而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的細胞、組織,導致器官產生慢性發 炎、甚至喪失功能之嚴重病症。一旦發生,便代表患者需要長期面對一個難纏的重大疾病。雖然目前無從防起,但保有健康之道,透過平衡免疫系統,或可減輕甚至 逆轉免疫反應,降低誘發或預防未來自體免疫攻擊的風險。

 「加強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抗發炎

   深海魚油中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能夠降低免疫系統內生發炎因子的濃度,有緩解自體免疫疾病的免疫系統攻擊本身細胞組織的破壞作用。臨床研究發現在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上合併深海魚油與類固醇,可降低類固醇的使用劑量。

    同時深海魚油具有保護受侵犯組織器官的作用,尤其對於腎功能很有幫助,因此,額外加強補充深海魚油可延緩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洗腎時間,是現代人健康養生 的好幫手。而市售魚油的種類繁多,選購時須慎選優良製造廠商,以確保原料來自天然無污染海域的深海魚類,方可真正發揮魚油的作用。

   此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藉由葡萄糖氨與軟骨素的補充,減少更多發炎物質的生成,並誘發COX-2的產生來緩解疼痛,有效改善關節的發炎及疼痛,增加體力。

 「攝取抗氧化營養素」清除自由基

   人體在免疫發炎反應後,會產生很多自由基,自由基會損害體內的血管和器官,是造成免疫力下降的主因之一。最新研究也發現,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若維他命C的攝取量不足,或缺乏高纖飲食,病情較容易復發,這可能與維他命C的抗氧化作用有關。故於日常生活中應多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以增加身體免疫力,保護細胞健康。

   而目前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為自然膳食補充品的橄欖葉萃取物,含橄欖葉多酚具強大的抗氧化特性,不但是清除自由基的高手,還可以強化免疫系統,能有效的治療或預防流感、高血壓、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疾病。

 「增加膳食纖維」調整體質

   營養學研究顯示:少蔬果、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容易造成酸性體質,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失調,新陳代謝異常,體內的發炎物質也會較高,容易誘發自體免疫疾病。因此,日常飲食應多吃新鮮及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麥麩、大麥苗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麥苗」,除了提供豐富的礦物質、膳食纖維幫助調整「酸化」的體質外,還含有一種特有的抗氧化黃酮素(2- O-GIV),其抗氧化力遠比維他命CE強很多,能降低自由基對組織器官的傷害,減緩誘發自體免疫疾病。食用大麥苗讓您「鹼」回健康遠離疾病,是提高免疫力與健康體質不可或缺的鹼性保健食品。

 「補充綜合營養素」強化免疫力

   「營養」確實可能和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進展和嚴重度有密切關係,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營養素的人,其免疫力較低,抵抗力較弱,而病毒在營養不良者的體內也較容易突變,甚至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適度補充綜合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鋅、鐵、鈣等維生素與礦物質),對人體維護免疫系統的健康相當重要。

   目前臨床上常運用類固醇控制自體免疫疾病,但因類固醇會增加骨質流失,抑制腸道對鈣質的吸收,而造成骨質疏鬆症。為了減少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患者飲食應儘量減少甜食及油脂的攝取,增加維生素D3及鈣質的補充。最近研究更發現,維生素D3除了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外,還有免疫調節功能,適量補充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可謂一舉兩得。

   事實上,自體免疫疾病不可怕,只要多運動、充足睡眠、作息正常、保持好心情,並加強營養素的補充,平衡免疫系統,您也可以讓健康〝疫〞起來。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巴米揚(Bamiyan) 大佛

悼阿富汗巴米揚大佛

 

千年之嘆    撰文‧攝影/王志宏

佳文: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3/1/content1.htm

 

深藏在興都庫什山中的阿富汗巴米安峽谷因豐富的佛教洞窟遺址及高達五十三公尺的石雕佛像而與敦煌石窟、印度的阿占塔石窟同被列為三大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產地,但在西元二○­○一年三月九日巴米揚兩尊立佛在阿富汗「塔里班」政權的炸藥聲中化為灰燼.


這一部紀錄片 是由日本NHK / FuturePlanet Co.動畫製作, 根據三藏玄奘大師的著作 - "大唐西域記" 其中所描述 梵衍那國 (今 阿富汗巴米安地區) 大佛的相關細節, 以電腦3D畫面技術重新呈現出來, 揣摩當時的宏偉景象 !!

 

巴米安(Bamiyan) 大佛

印光大師:名利惑人

 


 

一代高僧印光大師: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

故《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

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贗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33頁-與林枝芬書二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十七)詳譯經文: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以慧忍例餘度,度度三輪體空,曰離相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初二行,悲喜交集。前七句,喜今得聞;後四句,悲前未聞。

佛之慧眼了真空,聲聞慧眼了偏空,今亦了真空,故曰深解義趣

「若復」下七句,以己勵今。「是實」下三句,釋實相。「我今」下九句,以己勵後。

得聞,即聞慧。信解,即思慧;于一隅反三隅也。受持,即修慧。三慧舉一即三。

向下有六徵釋,前四徵釋希有
第一徵釋,雙明人我執、法我執,兩重四相皆空,故即轉凡成聖,回小向大,二種希有。
第二徵釋,釋中四句作二句,四相作一句,牒起所無;即非兩句作一句,釋成空執。兩重四相空時,即落空執之相,故曰即是非相;非有二執四相故。
第三徵釋,空相亦空;即人、法、空,三相皆離,故曰離一切相,即菩薩中希有,故曰即名諸佛如是!如是者,佛意如是,汝亦如是,以心印心,同一心也。或聞人空不驚,或聞法空不怖,或聞空空不畏。順俗諦故不驚,順真諦故不怖,順中諦故不畏。
第四徵釋,解三諦圓融故希有。佛說第一波羅蜜者,文字般若,俗諦也。六度,度度第一,今指般若度為第一者,無般若不善修餘五度故。即非第一波羅蜜者,掃相歸性,真諦也。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者,真俗不礙也。

第五順,第六反,徵釋忍度離相之事。忍辱波羅蜜者,忍能助慧故,則忍度亦第一可知。三諦同上三諦。亦可知修忍要離一切相,方能不感未來苦果。著相遇辱,則亦忍亦瞋。瞋心一生,則必圖報。若循環報復,則不能出輪迴,仍感苦果也。

眾生來辱我,我能忍,曰生忍,又名耐冤害忍非忍辱波羅蜜者,即法忍,又名安受苦忍,就能忍人說,即菩薩。,就對方說,即能加侮辱之人。如是能忍之我相,所忍之人相,及辱我之語言器具,以空觀之,三輪皆空無自性,終日忍而無能忍所忍故。是名忍辱波羅蜜者,即無生法忍,又名諦察法忍。觀能忍、所忍、三輪一切諸法,性本不生,同一實相真理,即空即有,真俗圓融也。

以上所說,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恐眾生但解不行,如說食不飽,數寶不富。故佛將自己因地修行忍智三輪空相,說與眾生作則。

梵語歌利,此云極惡,即今之憍陳如也。佛於彼時不瞋故,所割平復如故,並願成佛時先度於彼,故今成道,先度陳如。不瞋,人空也。三輪空,法空也。身平、願度,空空也。

「又念」下八句,為如來修忍離相之時。「是故」下三句,正明無住生心,通于諸度。「不應」二句,反顯。「應生」下五句,一句正明,次二句又反顯,次二句結成妙行。「菩薩」下二句,明責有所應。次下四句,總說諸度,三輪應空。一切諸相,總六度諸相,皆是實相,故曰即是非相。略「是名諸相」句。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眾生皆具實相理性。觀相原妄,曰一切眾生;觀性原真,曰即非眾生;略「是名眾生」句。

次下以五語勸信佛語。此法無實無虛者,此實相法。無實,真空也;無虛,妙有也;唯證乃知。此下,雙明住否損益。住於法者,即住於相也。住相有漏,漏於生死輪迴,不見真空妙有。不住法者,即不住相也。無漏,即實相。諸佛皆證實相,而成佛果依正莊嚴。

「當來」下,言此人功德,除佛無人能知。

 

達真堪布:講經說法最基本的條件

 

傳法、講法是好事,但是在沒有能力,沒有發心的情況下,也不允許做。若是去做的話,對雙方只有害處,沒有好處。不是誰都可以講經說法的,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現在有些人互相探討了一些話題,就說「傳法、講法」了。這不叫傳法,也不叫講法。不可以隨便這樣說、這樣做,也不能隨便接受。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學修佛法,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在漫長的時間裡,為了佛法,無數次地捨棄生命,歷盡了無數的坎坷磨難、艱難困苦,最終在印度菩提樹下的金剛座成佛,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講經說法——轉法輪。

最高層次的轉法輪,是成佛時才有的資格和能力;最基本的講經說法,也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資格和能力。一地以上的菩薩講經說法,也是根據佛陀的教言,依靠教證、理證來講的,沒有資格自作主張。轉法輪、講經說法不是那麼容易,那麼隨便的。

以前印度佛法最興盛的時候,對講經說法的要求特別嚴,不是誰都可以講經、造論的,要經過很多的考試。造論的人,最好要明心見性,中等要面見本尊,下等的最起碼也要精通五明。現在到末法時期,佛法快要隱沒了,沒有那麼嚴格,也沒有那些標准。但是最起碼也要依照佛陀的教言,依靠上師的竅訣,結合自己的修行體會而講經、造論,不是隨隨便便的。

藏地的一些教派,譬如,格魯派的三大寺院,想要當堪布、做法師,最起碼要學習三四十年,通過辯論,最後才能取得這樣的資格。我們寧瑪派,到喇榮學習的出家人,也不是從小就去喇榮學習的,要有一定的基礎。先在當地的寺院培養,到一定程度再派到喇榮學習。到喇榮後,最起碼要經過十五年的學習,通過很多的考試、辯論,才有極少數人能考上堪布。考上堪布以後,也不能直接講經說法,還要在喇榮做三年的輔導員,最後才有這樣的資格。所以,在藏地也不是誰都可以講經說法的。以後像「傳法」、「說法」這些話,不能隨便講。

現在有的人特別想當老師,當法師,有些不懂規矩、不懂佛理的人叫他「老師」或者「師父」的時候,心裡很得意。實際上這都是造業!自欺欺人,以盲引盲,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做任何事,都要按次第,按程序,按規矩進行。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有點太沒規矩了。道友之間的探討還可以,如果要講經說法,攝受弟子,就要有這個資格和能力。最好是明心見性,成就佛道。或者是面見本尊——與本尊面對面,像人與人之間這樣直接交流,或者是精通五明。你有這些能力嗎?

真正的法師,在藏傳佛教裡也叫堪布。「堪」是「能」,堪布在佛教領域裡就是全能的意思。你是不是佛教領域的全能?你在佛法知識方面、理論方面、實修方面是不是全能的?如果是,你就可以當堪布,當法師,你有這個資格。

如果內心不清淨,發心不到位,為了自己能得到暫時的名聞利養,而去「講經說法」,這叫賣法、捨法、出佛身血!這個罪過不是一般的罪過!若是你真有講經說法的能力,真有這個福報,功德也不可思議。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資格,沒有這樣的能力,還以這樣的方式去謀求名聞利養,還去結緣、「接引」眾生,欺騙眾生,罪過也非常嚴重。在因果的天平上,兩邊的重量是相等的。福德、功德有多重,惡業同樣有多重。眾生愚癡顛倒,沒有分辨、取捨的能力,有些福慧淺薄、罪孽深重的人,也許是因業力的牽引,暫時會跟隨你,但是最終沒有得到修法的利益或者沒有解脫成就時,就會生起邪見。他不一定是對欺騙自己的人生起邪見,而是對佛法,對上師生起邪見,這樣就會墮落地獄。所以這樣不如法的「講經說法」,結果就是害人害己。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好久沒有與大家分享給資源回收老婆婆的愛心食物了(個案分享-淡水郭老婆婆 ),今天在EL菩薩的提醒之下,拍了照片,要跟大家報告,還是有持續的關懷老婆婆~

因為是周末,所以有多準備一些麵包及營養飲品。EL菩薩還將月曆上的「光明」二字拿下來當背景,希望老婆婆的生命能夠愈來愈光明!

慈舟大師 《金剛經中道了義疏》整理與筆記(十六)詳譯經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依文字所詮,觀照實相,起三觀,觀照諸法實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初三句有二問: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之法。奉持者,能顧名思義,則二問一齊解決矣!名中具三般若:持則依文字般若;若起三觀,觀照般若;觀成,即證實相般若。如是奉持,即顧名思義也。

向下有四徵釋:

第一、以奉持法徵釋中道。恐不能如法奉持,故以一句徵起,三句釋成,令受持之。
第一句,應修周遍含容觀;觀能說之佛,與一切佛,互攝互融無盡。所說文字般若,與一切般若,字字句句,互攝互融無盡。
第二句,應修真空絕相觀;觀文字性空,佛身亦然。
第三句,應修無礙觀;觀佛三諦圓融,舉一即三,全三是一。

又:
第一句,人法雙彰,以顯妙有。
第二句,人法雙忘,以顯真空。
第三句,空有雙照,以顯中道。如是觀照,是名如法受持。

又、三句皆觀照般若,亦不離文字、實相。

「有所說法否」,第二以人法徵釋中道。因第七分已顯佛與法皆不可取,此分佛說是經及名,恐人謂前後自相矛盾,故又徵起釋成。先釋法無所說者,說即無說,能說所說同一實相故。

第三「云何」,假依報徵釋中道。微塵世界,無非依報總別等幻有事相,有即非有,亦空有不二中道也。

第四「云何」,假佛正報徵釋中道。三十二妙有之相,即是非相真空,亦空有不二中道也。

「若有」下,數句較量,如三觀法受持,自利利他,必證實相,故勝恒沙身命布施。

 

 

大寶法王-- 為憂鬱症患者的開示


 

                 

大寶法王-- 為憂鬱症患者的開示 - YouTube

傾聽與陪伴:關心憂鬱症的朋友 - YouTube

 

大寶法王為憂鬱症者開示

時間:20040107


近來全世界各地,特別像是在中國台灣香港等華人地區,出現了憂鬱症的疾病,這些人的內心變的緊繃慌張,很不快樂! 

這種疾病的產生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有某些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辦法不要得到這個疾病,首先要探討原因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我的經驗來推論的話,我們的內心變的緊繃慌張、不快樂、出現自殺等等的惡業,主要是自己內心不能夠知足的緣故而造成。在任何方面,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懷著強烈的期望, 有時期望太強烈,而不能夠實現,這樣的痛苦強烈折磨下所以導致了自殺。

同樣的,現在這個世界,經濟發展非常繁榮的緣故,許多大都市變的非常忙碌,因為非常忙碌之故形成了一種壓力,影響了我們的內心,內心變得煩躁不安,所以內心不能放鬆,清閒悠然,所以內心就不快樂,造成自殺這種情形。

總之,有許多因緣條件,所以我們首先要去探討這是原因是什麼,明白瞭解了這些原因,思維要如何 把這些原因消除掉,而且我們要學習正面調適的道路。

內道佛教義理之中提到,我們要消除這種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我的看法,就是要多多思維業力因果,業力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不會造假的,如果能夠明白瞭解業力因果理論,當我們內心有強烈期望的時候,非常痛苦的時候,都是有一些幫助的。

同樣的,觀修慈心悲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更特別的是要能夠安心,心能夠寧靜的 方法是安止,就是觀修安止〈止觀〉,肯定的,如果用安止的方法使內心得到了寧靜,實在是非常好的。安止方面對這個疾病是非常有用的,我是這樣想的。



◆「為憂鬱症者的開示」是 大寶法王於2003年底的噶舉普賢祈願大法會圓滿後離開菩提迦耶前一小時,應原動力唱片的祈請,自然流露的一則開示。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雲來寺上課小記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是芥末日」,印隆也圓滿了今年的水陸法會的工作--到雲來寺為網站管理的相關法師及菩薩上「Google Analytics」的課程。說是上課,其實印隆很不好意思,現場都是法鼓山相關網站的高手啊!印隆只是報告水陸網站使用GA的效益與心得,與大家互相交流,也很高興認識許多優秀又可愛的網站管理「藏鏡人」!


中午享用雲來寺的美味便當,真的很好吃喔!左邊是應景的鹹湯圓(抱歉忘了把料撈出來),真的是營養又美味!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在家信徒的三皈五戒

 

 

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歸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要求。也就是說,一進佛門,首先要對佛陀生起崇敬之心。雖然佛陀本身無須由於信徒的崇敬而顯出他的崇高偉大,也不是由於佛陀有什麼權威而強制信徒對他崇敬,而是為了崇敬佛陀的偉大人格和智慧,他將他自己所悟的解脫方法,悲天憫人地告訴了我們,我們對他的救世精神,是否應該崇敬呢?假如你已接受了佛法的教化,是否應該見賢思齊,對於佛陀的人格有所向往呢?如果是的,那麼,對於佛陀的崇敬,乃是為了提挈自己,使得自己也能漸漸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所以信佛的第一個條件,便是對於佛陀的敬仰和歸信,佛經中稱為「歸依佛陀」。

信佛的最大目的,不該僅是為了求取現實的利益,但是信佛的利益是通過了現實生活而達到解脫目的者。要想求取利益,必須依照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做。所以對於佛陀的教法也當歸信,名為「歸依達磨。」達磨即是佛陀的教法,常被漢澤為軌持和軌則等。

佛陀的教法要藉人的傳持和宣揚,才能長時間地讓廣大的人們接觸到,故對傳持佛法的人,亦宜恭敬如同佛法,此名為「歸依僧伽。」僧伽意譯為和合眾,即是以佛陀的教法為軌范,意見相同、利益均等、生活相同,身、口、意的行為方面也均和睦相處的人們。主要是指出家的佛弟子們。

 

以上三項,加起來名為「三歸依」,亦名「歸依三寶」。以現代的觀點來說,便是敬愛教育我們的老師、珍惜老師傳授的學問、尊敬創發學問的古聖先賢。不過佛法不同於普通的學問,這是使我們從有限的生死界中,進入無限解脫境中去的方法,所以在歸敬的程度上是頗有差別的。

 

歸依三寶之後的人,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軌范,至少要遵守五點:

 

①不殺害有情:有情即是對於具有感情意識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殺害。此有兩重原因:一是從因果的觀點及輪回的觀點上說,現生殺害有情眾生,將來也要接受被殺害,為了急求解脫生死,不得再造生死的殺業;二是從滅除無明煩惱的觀點及增長慈悲心的觀點上說,不應為自身的欲求而殺害眾生,要不應為了嗔怒而殺害眾生。

 

②不屬於自己應得的任何財物,均不得不與而取,不論巧取或強奪,皆為不法的行為。

 

③不得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性關系,夫婦之間亦不得過度地縱欲。

 

④不得虛言、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淫詞艷語。

 

⑤不得飲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以上五點,便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殺、盜、邪淫屬於身業,妄語屬於口業,飲酒是為防止因酒而造成亂性,所以最好不飲酒。事實上,五戒的內容已經包含在八正道的正業和正語之中,能夠實踐八正道,便能受持五戒。同時,佛教的戒律精神,並非僅止於消極的「不得作」,更有積極的「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內。例如,不殺害有情眾生,進而要救生和放生;有情之中,以人為中心,所以要盡其所能,救濟病貧和災難中的人們;不偷盜他人的財物,進而要量力施捨,多做慈善事業;不淫他人的妻女,進而要勸請他人,共同來淨化人間的男女關系;不妄語,更要用語言給他人帶來福利。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修持《金光明經》

 

今天下午,Ann菩薩幫忙印隆寄出結緣品,數量非常多,還去社區中控室借了大推車。當她在等電梯時,有一婦人一直盯著她看,然後問:「小姐,你是在做網購的嗎?」看有多麼的多啊!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靈山法會永不散-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上週六Ann菩薩去參加慈濟的歲末感恩會(她的媽媽是慈濟委員),拿到了2013慈濟福慧紅包,看起來好精巧!就跟她借來拍照,與大家分享。

這是福慧紅包的外觀,據說連金色彈性線都有規定尺寸與結的打法。印隆因為好奇而上網查詢,在看了2013福慧紅包製作說明後,真是太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