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佛教盂蘭盆節、道教中元節、瑜伽焰口施食與民間信仰



農曆七月為「鬼月」的觀念,在許多正信佛教大德努力的釋疑下,這些年來已有逐漸轉變導正。但民間還是有許多人相信「鬼月」,將農曆七月十五稱作鬼節、七月半,認為七月會「鬼門開」,存有諸多禁忌,有許多「好兄弟」來到人間,必須準備各類供品祭拜「普渡」。因此,在農曆七月即將到來前,先來探討皆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的「佛教盂蘭節、瑜伽焰口施食、道教中元節」由來,以及成為民間信仰的原因。

一、佛教盂蘭盆節
佛教盂蘭盆節」又稱為「盂蘭節」,[1]漢傳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2]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起於佛陀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為救度墮於惡道的母親,而於結夏安居圓滿日[3]供養眾僧的因緣。[4]沿傳至今,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舉辦盂蘭盆法會,設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現世父母消災延壽,累劫父母得以脫離惡道往生淨土。

但是,因為道教之中元節與佛教的孟蘭,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所以一般人常把這兩種不同宗教儀式和意義內涵混淆,將慶中元和「施食救度鬼魂聯想在一起,產生了混淆。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中元節」又稱為「地官誕」,起源於道教的「三元節日」,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亦成為「三官,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道藏經》記載,農曆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是天官赦罪日,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是地官赦罪日,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是水官赦罪日,稱為「下元節

根據道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地官誕」,是農民慶賀豐收、酬謝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為亡魂赦罪的日子。其先祖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會集於天界聽取「九地靈官」報告,並檢定人世間之罪福所歸。故此道教中人為慶祝其宗祖一年一次之集會,而大事鋪張設壇建醮,獻花供果,祭祀祈求,也藉此而求福捨罪,以求安樂。在此節日的慶典中,道士們齋戒潔身、焚香點燭、張燈結彩、祭天拜地,並有詩歌般朗誦的經文,敲鐘打鼓,極富文化及宗教氣氛,慶祝大典即壯觀又莊嚴,這便是中國早期道教之慶中元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5]

「中元原本是道教主要的慶典,後因流入民間,亦成為中國部分地區之民間節日之一因為不如法的民間推行而失去了道教原有中元節的宗教氣息,甚至越演越脫軌,最終成為極迷信的中國民間習俗,不但是拜神同時也是祭鬼,甚至把農曆七月形容為鬼節。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非歷史性人物,只是信仰上的需要而擬議出來之神話人物。但是,道教的中元節,並非佛教報恩的盂蘭盆勝會。[6]


三、民間信仰
道教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將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及各地巫覡宗教等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在閩南、臺灣等地民間,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普度」活動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是以地方社區、鄉里祠廟爲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動,私普是個人和公司行號自行進行祭祀的活動,活動可長達一個月,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就是為亡魂減輕罪業,增加冥福,希望他們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動。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大眾爺誕)和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四、瑜伽焰口施食
在中元普度祭亡靈之前,一般會先祭拜「普度公」,在佛教中稱作「面然大士」(又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但是「面然大士」的典故,是出自於《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此是源自於阿難尊者在林中修習禪定時,見到一名餓鬼,這是觀音大士所化現的餓鬼王「面然(又稱為焰口)。其形醜陋,身體枯瘦,頭髮蓬亂,爪牙長利,口中火然,咽如針鋒。[7]由於阿難是修行用功的比丘,壽命又危在旦夕,因此特來相告阿難將於三日後命終,投生在餓鬼道中。

阿難一聽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及施食之法,謂誦持此咒可讓一食變成種種甘露飲食,充塞法界;能使無量恆河沙數的餓鬼與諸仙等眾生,皆得到飲食飽滿、解脫苦趣。[8]施食者非但不落惡道,並可以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這即是佛教「瑜伽焰口」法會的源由,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皆得超度,亦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俗稱「放燄口」,是飲食與法食都施予,以三寶功德力救度,真正離苦得安樂!

「瑜伽焰口施食法門」並不限於七月十五這一天,也不局限於任何法會或任何節日上;但是「道教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勝會,後來常會把這三種節日、法會的意義混淆,把「慶中元和「施食度鬼魂聯在一起,而造成許多迷信的誤解,甚至把農曆七月形容為鬼節,最終成為極迷信的民間習俗。

「萬法為心造」,一切都是心意識的表達、表徵,這也是為何在施食前都要念誦觀想《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於現在流通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以此偈放在經首。[9]此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言簡意骸,能破地獄,也能破十法界。

〈覺林菩薩偈〉的重點,[10]在講相的緣起,都是由於眾生意識的關係,所以要瞭解以後才知道怎樣去修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的心就像畫家一樣,能夠畫出各種人天鬼畜等世間,五蘊身心就是從這個心意識的造作裏生了出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心隨善業造天堂,心隨惡業造地獄。一切唯心所造、唯業所感、如幻如化。因此觀念非常重要,影響甚深,「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即是如此。


施食
焰口
贊普




[1]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漢傳佛教地區根據本經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又作烏藍婆拏,是梵語的音譯,《佛祖統紀》記載:「盂蘭,此翻解倒懸,言奉盆供於三寶福田,用以解饑虛倒懸之急。」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2]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3] 即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依照舊時佛教的制度,僧侶每逢雨季時,會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南傳佛教此節日開始於佛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稱為供僧衣節。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經過三個月的修行精進後,僧侶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佛陀為此感到歡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爲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
佛教徒會在這天以盂蘭盆供奉佛、法、僧三寶,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傳揚孝親的美德。
[4]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乞求救度。佛陀告訴他,必須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集合眾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5] 道教於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廣東一帶則有《呂祖無極寶懺》,是全真道儀式,藉由度人無數的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威力,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破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說法,天尊說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臺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作法,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
[6] 本段內容參考自──談中元 話盂蘭https://read01.com/87eQ08.html
[7] 據《焰口餓鬼經》中提到,「焰口」為餓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為他身體枯瘦,咽細如針,故意譯為「焰口」,又因其臉上冒火,所以又稱「面然」。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焰口」,曾於阿難入定中顯現,並因而成為佛教「放焰口」儀式之緣起。
[8] 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載,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麵及諸餅食等,以右手按於器上,誦咒七遍,並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名號,然後彈指七遍,取於食器,展臂瀉之於淨地上。
[9] 為何現在會把此偈加在《地藏經》經首呢?這是有典故的:
宋朝有一位出家人,叫釋僧俊,並不守戒律,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不久後他生了一場小病,病死了,三天後,又奇蹟似的甦醒過來,醒來不停的哭,並向十方大眾懺悔。
他說在將要死的時候,看到兩位冥官追他,追著追著,到了一座大城門前,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說:我是地藏菩薩,因為你在京城時,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我今日特別來救你,我教你一段四句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你若能念此偈,能閉地獄門,能開淨土道,能通報命。(此為晉朝所譯,也就是現在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說完,隨即消失了,於是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見閻魔王。閻王問:你在生時,曾經做過什麼功德?
 僧俊說: 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閻王說: 你還記得嗎?
 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才誦了上兩句,地獄裡的受苦眾生已經超渡一大半了。閻王趕緊說,你別再念了,就放僧俊還陽了。
僧俊還陽後,找到了四句偈的出處,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因此,後人將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前面。
參:夢參老和尚《地藏七開示》: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4/08/blog-post_79.html 
[10]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