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為梵文音譯,那密部的總名。據清初寶華山德基大師所解釋,其意是:「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專觀想,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三業相應,故曰瑜伽。」
佛教「瑜伽焰口」法會,內容從迎請諸佛菩薩開始,接著供奉諸佛菩薩,再於「緣起文」之後召請十方一切眾生,以淨甘露滋潤身田,離邪行、歸敬三寶、證無上道;接著以各種咒印,包括變食、召鬼、破地獄、開咽喉、摧罪、破業、懺悔、說皈依、受戒、說法,到孤魂上船同登慈航、航向成佛之道為止。從其中的咒印部分,可看出「瑜伽焰口」是以密法為主,顯教為從。
後人據《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增益科儀》,遂有「敬供」與「悲施」二部──「敬供」可分昇座、入定、灑淨、歸依、道場觀、獻曼荼羅,普供養等七項;「悲施」可分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回向等六項。
最早傳入漢地的焰口經典,為唐代實叉難陀大師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尼咒〉。二書中各載有真言,名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唐朝不空三藏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為同本異譯。
不空三藏所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為施放焰口儀軌的最早依據,所述行法次第為:破地獄真言、召餓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業真言、懺悔真言、施甘露真言、開咽喉真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養真言、奉送真言。此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儀式。
唐末,密教在中國漢地失傳,此儀軌隨之失傳。
元代,焰口施食得以復傳。
明代,由於諸家傳承不一,遂有「七家焰口八家懺」之說。明代天機禪師對當時流行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加以刪改,撰訂成《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也稱「天機焰口」。
後來的修訂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德基又將『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清代佛寺流行之焰口,多為「天機」及「華山」兩種。
一般焰口的施放時間,都是戌亥二時開始(即晚上七點到十一點),因為過了這個時段,神鬼就不能進食了,一般最少需要四個小時以上才能完畢。焰口的主要目的在救度地獄的鬼道眾生,期望藉由菩薩的加持與願力,共同幫助這些眾生脫離苦海,善根深厚者可以出離,善根較差的至少可以得到一時的喘息機會。
施放焰口,若與喪事中追薦亡魂結合在一起,稱為「陰焰口」;若為活人消災,延壽施放焰口的,則稱為「陽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會圓滿日,亦常施放焰口。放焰口的地方,過去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場所舉行;現在一般則在寺院的殿堂中舉行。
法會開始之前,須在殿堂內設立「瑜伽壇」,中間為「主壇」,兩側為「陪壇」;主壇上坐的法師稱為「座主」。法會開始時,主法和尚身披紅祖衣,頭戴毗盧帽,案上放著法鈴、戒尺和香爐等。陪壇為豎放的兩排條案,僧人們身披袈裟相對而坐,桌上放著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魚、鐃鈸、手鼓等。作法會的僧眾不得少於七人,一般為十三人至十五人。
放焰口開始時,先唱〈楊枝淨水讚〉淨壇,然後開壇。座主在「瑜伽壇」前誦〈香讚〉、上香。齋主上香,並依序禮拜。
和尚引領領齋主至「往生壇」上香禮拜,眾僧誦念〈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唱〈蓮池讚〉,念「阿彌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壇」上香禮拜,誦〈大悲咒〉、〈變食真言〉,唱〈焦面大士讚〉,再回佛前。
眾僧登壇,攤開經卷,主法和尚戒尺一拍,開卷誦唱。主法和尚唱首句,如唱「會啟瑜伽最勝緣」,眾僧則和唱下句,如「皇覺垂範利人天」,並常唱菩薩名,及六字真言。
誦真言時,主法和尚手結諸印契,如:遣魔印、伏魔印、火輪印、真空咒印、變空咒印、運心供養印、奉食印、觀音禪定印、破地獄印等,並澄心觀想。
為超薦亡者,主法和尚振鈴拈香,奉請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薩等,引領齋主親屬之亡魂及各種孤魂,赴此道場法會。
召請文如:「一心召請,累朝帝王,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如是前王後伯之流,一類遐靈等眾。……」共十二則,可說是短小精悍,文辭優美的悼詞和祭文。這十二類孤魂,概括了世間上所有亡者之魂。主法和尚把它們召請來後,撒以甘露,施以飲食,齋主的親屬亡魂便得到超度。然後,把所有的超薦牌位請至焦面壇前,在念誦中火化,至此功德圓滿。最後唱〈迴向偈〉,齋主頂禮,至此焰口法會圓滿。
施食
|
|
焰口
|
|
贊普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