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放焰口與大蒙山施食


 大蒙山施食


  北宋時,西域僧人甘露法師(或稱不動法師)住持蒙山,廣集大量顯宗經典和密宗瑜伽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和《大懺悔文》,作為佛門晚課的必誦儀規,相傳至今。

  位於今四川名山縣,居於四川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及至近代,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並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 

  施放大蒙山施食時,中間置一法壇,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時果、香爐燭臺,備白米清水各一杯,並請大僧主壇說法;恭請有德行的大僧主壇說法,救度幽冥眾生,施食的因緣殊勝,憑藉大眾的誦偈,直示唯心的法門,可以令諸鬼受持三皈,禮佛拜懺,聞法受食,同得解脫。

  法壇對面設一孤魂臺,供十方法界六道群靈之位,於起香後,以黃布或繩圍至法壇前,令諸鬼神於此禮拜,聞法受食,使無所障礙,得大利益,施放大蒙山施食之時,以戊亥二時為宜,一般施放蒙山亦於晚殿時舉行。

  大蒙山施食的對象為幽冥界眾生,他們因為過去生所造的罪惡,今生感得形貌醜惡、飲食缺乏,承受種種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們,而施食的目的在於,

其一,為報恩:因六道眾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

其二,為警惕的意思,藉此施食法會,令我們想到三途惡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業,以免沈淪。

其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眾的悲願,隨喜發心,即是種下菩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放大蒙山施食就是一個大慈悲心,以佛法來說就是冥陽兩利。冥就是幽冥眾生,地獄、畜生、餓鬼;陽就是我們人間。普通的聽經聞法,這些幽冥眾生,不能得自在,地獄裏面的眾生不能出來,餓鬼道很苦,畜生道也有種種苦難。
  放大蒙山,藉佛的力量,藉法的力量,藉我們自己心的力量,這三種力量加起來,使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都可以來這裡聽經、聞法、懺悔,如果他了悟了,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施食目的
其一,為報恩:因六道眾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
其二,為警惕的意思,藉此施食法會,令我們想到三途惡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 業,以免沈淪。
其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眾的悲願,隨喜發心,即是種下菩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放焰口放蒙山

  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儀軌進行給餓鬼道或地獄道眾生施食、免除痛苦的法事。起源於佛陀時代,阿難尊者在定中,忽見名面然的鬼王(又稱焰口餓鬼),告訴他:三日後你將命終,但亦有挽救辦法,如果你能以飲食施予諸餓鬼,並且為我們供養三寶,你就可增壽。第二天早上,阿難尊者便將此事秉白佛陀求佛陀教他施食方法。佛陀便教阿難尊者誦變食真言,令飲食變少成多,從七化七,乃至無量。除了布施飲食之外又教阿難念誦甘露咒,水變甘露,如此則可令恆河沙數餓鬼飽滿。這是佛陀在世時施食的開始。
  佛教傳入中國,到梁武帝時,他夜夢高僧,勸他建水陸大齋,普濟六道。梁武帝依志公和尚意見,積覽佛經,編成儀軌,以二咒為主,會集顯密文典,建壇超拔,這是中土施食的開始。
  唐代金剛智和不空兩位密教僧人,亦以二咒為本,參增顯密諸文,集焰口儀軌,相傳至今,弘揚最廣,就是今天的焰口施食。法師依此儀軌舉行法事,稱為放焰口
  宋朝時,西域國有位不動上師(又稱甘露大師)來到了西夏國,初期棲止於護國寺,爾後遷至蒙山(位於今四川名山縣境內)。為普濟幽靈,不動上師便集《救拔焰口餓鬼經》及秘密部的一種水施食法,並以二咒為主,集諸密部成文,稱《蒙山施食儀》。
  佛門寺院在晚課時,就依據蒙山施食儀軌來誦經持咒,召請地獄、鬼道眾生到道場中聽經聞法,仰仗三寶之力,令其得以解脫苦厄。這就是一般所稱的放小蒙山。居士一人或多人都可如法施行。
  及至近代,天台興慈大師倡導蒙山施食,以小蒙山儀軌為基礎,更加入主法法師對十方法界六道群靈所作的六番開示等,如此便稱為大蒙山施食。現在法師依此儀軌舉行法事,稱為放大蒙山。大蒙山施食時,必須集合許多出家僧眾及在家居士,藉大眾的心力,引請三塗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都能來到法會現場聽經、聞法、禮懺,以此菩提心因,當來必感道業成就的果報。如此六道眾生同蒙法益,真正是一場冥陽兩利的法會。
  出家人慈悲為懷,廣度六道眾生,法會中之超薦即主在度幽冥界眾生,而大型超薦法會則有水陸、焰口、大蒙山等。以大蒙山施食為例,除了施諸飲食之外,尚有誦經、持咒,及為其皈依,帶領其懺悔三業、發四弘誓願、廣行六度,欲令諸鬼道眾生得以聞法受食,解脫苦輪,消除障礙,早證菩提。
《蒙山施食》《瑜伽焰口》 《水陸》《梁皇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西方》《十供養》等贊唄佛教徒在每堂懺法結束時,加一些俗調贊詞來慨歎人生無常,勸世人早日覺悟,回頭是岸,如《青山無雨嘆人忙》《春宵夢》《南柯一夢熟黃粱》。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