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閉關.告假

明天開始,印隆就要開始閉關了,要向大家告假約二個月,這一段期間是要一心研究戒律(四分律),期能做到真正如法持戒。在這一段時間內,仍舊是不上網的。

感恩護關居士菩薩的協助,相關事宜及所需供品、用品都已準備圓滿。今日也將壇場都布置好,其實很簡單,但很莊嚴。佛桌上的蓮花燈為新請購的,感恩護法菩薩的建議,讓佛堂更為莊嚴明亮!


也為供養護法神的佛桌,新添置了一對酥油燈。

簡單莊嚴,供養物具備,攝心歡喜,感恩諸位菩薩的護持!

 - 2013法華關心得(七)堅持淨戒
    - 20130711-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 20130722-邀請參與「戒律關」精進用功計畫

以下是今年閉2013法華關 之前,把blog上的文章所做的分類整理,大家有空還是可以參考,有很多引用的不錯文章喔!

主題彙整文章說明

◎法華天台:即印隆所深入研修的法門。

- 無量義經

- 純圓獨妙法華經

- 金光明經

-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整理

- 法華三昧懺

- 天台教觀


◎經論研修:其他印隆研修的經論或法門。

- 殊勝的《楞嚴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成佛之道

- 觀音法門

- 地藏法門

- 藥師法門

- 念佛、淨土思想

-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


永懷聖嚴師父

◎印隆的願望:

- 妙法華安養學會

- 妙法華香積妙供


◎blog中,印隆的主要文章

- 釋印隆日記彙整

- 印隆的其他作品

- 香積甘露食譜分類

◎blog文章專輯整理

- 正信的佛教:學佛首要是正知見!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方能走向正道,改變顛倒無明妄想,得到究竟解脫安樂。

- 本來沒有我:眾生的煩惱痛苦,根本在與對「我」的執著。其實,本來沒有我,何處惹塵埃?

- 學佛:如何正信學佛的相關好文與心得分享。

- 常隨善知識:所謂「常隨善知識,不退道心!」要如何選擇所親近的善知識,在修行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

- 四魔不起:所謂「四魔」,是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這四魔是修道者的大障礙,修行者當善知對治之!

- 絕世貪愛:世間的名聞利養,有何可欣可羨?若貪著生愛,就像糞便中的咀蟲般的愚痴。

- 出家:關於出家應有的心態、行儀等相關文章。

- 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戒法若住,則正法久住!

- 佛學相關:一些關於佛學的文章,也有印隆就讀法鼓研究所的相關紀錄。

-

- 佛門禮儀:在佛門中,四威儀也是修行!於此分享如法的佛門禮儀觀念。

- 佛事「經懺佛事法會」,是漢傳佛教的特色,也是祖師大德的悲心!於此分享如法的佛事觀念,是大眾以法相會的修行實踐。
- 修行(分享)關於修行的佳文開示分享。

- 修行(心得):印隆個人對於「修行」的心得分享。

- 以慈修身 :《法華經》教導修行人應「著柔和忍辱衣,大慈悲為室,諸法空為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性別與修行:關於性別與修行的文章分享及心得討論。

- 菩薩道

- 廣化眾生

- 離苦得安樂:真知生死苦,方能發真實出離心,精進勇猛--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 因緣果報:對於因緣果報若能具足正知正見,則解脫有望,自利利他!

- 福報福德: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 業力、Karma:一切皆是自作自受。

- 命運

- 命相風水預言

- 藏傳佛教與密宗

- 心念: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人!

- 善觀生死:眾生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若能善觀生死,必能了生脫死!

- 人生:人生所求應為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 安寧療護

-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面對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死亡,應如何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 超度超薦

- 談夢:黃粱一夢嘆無常,夢中作夢幾時休?

- 觀病患境:生、老、「病」、死,當自己或所愛的人生病了,該如何正念面對?若能正念觀病患之境,則能真實利益眾生。

- 解冤釋結:冤親債主是許多人的疑惑與痛,殊不知冤即是親,債非是主,願眾生都能解冤釋結,無有遺憾!

- 懺悔:常懺悔,多感恩!必能平安吉祥,自在幸福。

- 寬恕、放下:最苦的人,是不願意放下的人。

- 護生:《梵網經》云:「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愛護眾生,要像愛惜自己一樣!

- 素食:古人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素食,是世界和平的基礎!

- 宗教

- 環保

- 教育:做好孩子的教育,是佛弟子利益眾生的方式。教養出一位具慈悲喜捨心的小菩薩,世上受惠的眾生就無量無邊的廣大!

- 家庭

- 人際關係、工作事業

- 談情說愛:何為情?何為愛?為何傻傻放不下,自傷傷人?

- 器官捐贈

- 其他常見問題

- 其他個人心得

- 新聞時事:印隆對於一些新聞時事的心得。

- 佛教影音系列:收集相關的佛教影片及音樂,法喜充滿!

- 數位法身舍利

- 菩薩心老闆 與優質廠商

- 智慧書櫃 :優良書籍推薦。

- Eng. Dharma 英文佛學。

- 佛法與科學

- 佛法與醫學

- 寺院組織管理


於此也祝福大家並共勉精進,願諸位善知識都能恆持精進,道心堅固,福慧增上,善願成就!


可愛的虎掌復健枕

今天阿虎菩薩帶了一個「虎掌復健枕」給印隆使用,實在非常可愛,特別拍下來與大家分享。

祝福證安菩薩的妹妹,以及感恩Sara菩薩

 

下午Sara菩薩與證安菩薩的妹妹(20121114-願我們都能做一盞愛的光明燈 (證安菩薩)),及其小菩薩來公館與印隆相會。時間過得好快,證安菩薩往生也八個多月了,感恩有Sara菩薩,將愛的光明燈不斷的點燃,撫慰許多面臨生死之痛的人。

小菩薩是今天第一次看到她,才18歲,好乖巧聽話!也鼓勵她去農禪寺當義工,或是參加法青活動,在正面的環境下,學習與社會大眾共事及組織力。其實如果家裡不缺錢的話,印隆很鼓勵小菩薩們去擔任義工,比去打工更能學習到許多東西。現在許多小孩不是因為家裡缺錢去打工,而是想滿足自己虛榮的欲望(買名牌衣物、高階手機等),卻也可能因此荒廢學業,乃至學習到不好的觀念,真是得不償失!如果沒有經濟壓力的話,可以去擔任義工,除了培福之外,更能增長慈悲與智慧,是一生中用錢都換不到的福德法財!

又聽到小菩薩剛考上華梵大學,印隆真是為她高興,也拿了一片 曉雲導師的VCD與她結緣,願她珍惜能在華梵就讀的好因緣!

再次祝福證安菩薩的妹妹,以及感恩Sara菩薩的慈悲利他精神!

 

兩千年來一曉雲,乞士女中無二人

 

感恩玉鼎老師撥冗北上討論「妙經塔」



(法鼓山法華鐘-多寶塔雙佛並坐圖)

 

在閉關的前一日之上午,特別請玉鼎佛畫藝術的玉鼎老師撥冗從宜蘭北上一趟,討論「妙經塔」的設計繪製。因為希望在明年就可以開始進行「法華經塔關,要請玉鼎老師先設計與繪製經塔,印隆於閉關期間,一方面修持『法華三經』,一方面抄寫「妙經塔」。

此次的「妙經塔」,將如實呈現《法華經》的特色,塔中也以「雙佛並坐」的莊嚴佛像。據《法華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宣説《法華經》時,地下涌出七佛寶塔,懸于空中, 多寶佛于寶塔中踞獅子座,對釋迦佛讚嘆有加,並分半座給釋迦,二佛並坐,共同宣説一乘無上妙法!這也將是歷史上第一幅以『法華三經』來設計的「妙經塔」,印隆很感恩有此因緣可以圓滿此願。

感恩玉鼎老師的成就,玉鼎老師是一位有道氣的青年佛畫畫家,也將於宜蘭開設佛畫教學課程(玉鼎佛畫班~~招生中~~)。真希望有因緣可以請玉鼎老師在更多地方授課,造福更多有心學習佛畫的人!

- 2013法華關心得(十二)願能寫一幅『妙經塔』

- 20130710-願多寶佛塔湧其前


【忍辱波羅蜜與阿Q精神】-夢參老法師開示





當你碰見一個人無理的咒罵你、毀謗你,也許與你素無瓜葛,可是他無緣無故的就來殘害你,你應該怎麼辦呢?沒有學佛的人,遇到這種情況當然會不服氣,就想要報復,去跟他比力氣、勢力、金錢!
學佛的人要學會忍!忍他、讓他、不
理他,因為這些事物都不是常在的,我們剛才講「無常」,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無常當中,都會變化不定的,能這樣
想會幫助你看開一點,放下一點,不要太執著,什麼事都不要太硬碰硬,對你沒有好處,對眾生也沒有好處。
假使你能
忍一時之氣,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可是一個學佛的人知道,那是消災免難,當你用佛法來面對一切的人、事、物,也是如此!

遭受意外、被人陷害、被人誤解、或者遭人縱火等種種災害,假使你內心不平、氣恨,想盡種種辦法報復,已經是不可能挽回的,你又能怎麼辦呢?
我們佛教就是講懺悔,懺悔自
己的業重,起碼這樣子能夠讓你安定下來,安定什麼呢?
安定你的心靈,知道因果不滅、因果循環
,自己作的業自己消,任何事情能照著佛所教導的教理去想、去做,你會得到很大的受用,當你都能受用了,你就知道修行的工夫進步了。

像魯迅寫阿Q正傳,形容我們中國人就是阿Q那一類的,人家打他了,他假使念過《金剛經》,唉呀!這我消業障了,那就正確了。他不這樣想,他怎麼想?他說兒子打老子。其實也是想法,也不煩惱了,但是是兒子打老子。
我看阿Q正
傳時,我看到這我就想他怎不會想老子打兒子,幫我消業障,不就完了,那多好!兒子打老子,那就不行了,那想法不同了,他還勝利了,他心裡勝利了。「阿Q精神」,也是我們佛教忍辱波羅蜜的精神,釋迦牟尼佛就是這種精神。我們要做的就是忍辱波羅蜜,所以要把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來。隨便你做那一行,都可以運用到你的生活當中。

總之,我們所學的要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我們的行為舉止也必須與我們說過的話相結合,這樣子你就不會去說傷人的話,到達了一定程度,你就不會想罵人。聽到罵人的話,你聽到的不知道是什麼語言,你想罵人也罵不出來。你知道該罵人的話,什麼都罵的出來,這就是你已經達到自然而然、不造作的境界了。
那個業只是口,如果你念念的那個心
,都不曾離開佛、法、僧三寶的話,心裡的惡念頭就不容易生起。也沒有機會生起,不論遇到什麼環境,你都要導引使它生起善念。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的憂愁事,任何的煩惱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損害你的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
當你觀照的時候,自己就能看的破,看一切事物是無常的
,能夠忍受,不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
破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如果你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捨。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要盡量的發揮這個心情,受用會無窮無盡的。

把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接觸人,一種接觸事。不論在人、在事上,你都得這樣用心,這樣處理問題,你會處理的很恰當。
在病苦的當中,特別
是在困境當中,你就會感覺到心的威力,體會到佛法的威力,因為佛法就是心法。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一個方法,都是在說明「煉心」,「煉心」應該在什麼地方練習呢?就在生活當中。就在你面對一切的人、事!處理之後你就會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還是波濤洶湧?是有功力,還是沒有功力?自己最清楚。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2013法華關心得(二十六)迴向與發願


  閉關期間,每日除了為參與精進用功計畫者供燈迴向之外,也代父母、祖先、龍天護法、十方檀越等供燈迴向:

人生雜誌360期:天臺教觀,讓禮懺回歸修行本懷




  昨日收到《人生雜誌》編輯寄來的最新一期雜誌,裡面有一篇印隆的採訪稿,感恩編輯菩薩們,辛苦大家了!


  因為印隆說的「落落長」,可是編輯菩薩的功力超強,精簡出重點內容,讓印隆也十分佩服編輯菩薩的佛學造詣!




誠如編輯菩薩的介紹,印隆祈願以「天臺教觀,讓禮懺回歸修行本懷」,懺悔不但能懺滅罪業,更能證得三昧開顯智慧得到解脫。 因此除了儀軌上如法的事懺之外更要修「一心三觀」之理觀(理懺),也就是在一心之中圓修空、假、中三觀。

如何將天台教觀運用在《梁皇寶懺》上呢?例如禮佛時,知道身心是因緣和合而沒有一個永恆禮佛的實體,這是「空」觀;身心雖然如幻不實,但借「假」修真呈現一一禮拜之相皆周遍於法界。若能明白性空之體不離緣起之相,則「一一佛前悉有此身,頭面頂禮」,彰顯「中道」真諦,如此便是具足一心三觀的實相禮佛

《梁皇寶懺》中,不論是香、花、燈等十供養、誦念懺文、拜佛等一切行法,也可如此運心觀想,讓懺悔法門不再停留於事相上的儀式,而能真正起到「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正觀生重慚愧、起大懺悔,不再造作生死之業,真正離苦得樂,圓證菩提。

印隆感恩研究所教授--英善老師的影響與指導,此生也將盡形壽於漢傳佛教的懺悔法門上研究與實踐,祈願讓大家都能具足正知正見的實踐修持,真正得到佛法利益!



這個月有很多道場都在修持《梁皇寶懺》或其他懺悔法門在此推薦此其精心編撰的人生雜誌: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event/2013/07/posadha/index.htm

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人生雜誌〉

入慈悲門,拜《梁皇寶懺》

【觀念篇】
聖嚴法師講懺悔的意義與功能
廣慈法師:音聲做佛事,反聞聞自性

【結構篇】解構《梁皇懺》,修行更得力

【認識篇】
拜懺Q&A:建立拜懺的正信知見

【分享篇】
黃詹愛:教經懺領眾,半世紀不退轉
郭永安:法水洗心,待人處事煩惱輕
柯瑤碧:拜懺得輕安,年年禮懺不缺席

BOX:「神異僧」寶誌禪師與「皇帝菩薩」梁武帝、諦閑法師 開講《梁皇寶懺》第一人

《人生》雜誌360期8月號
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農 曆七月,是佛教的「教孝月」、「報恩月」,許多人會參加《梁皇寶懺》法會,來超薦累世父母或怨親債主,以及與我們有緣的眾生。此外,懺悔也是漢傳佛教特有 的修行法門,聖嚴師強調懺悔是每個佛教徒的必備功課,為自己所犯錯負責,進而達到利益他人的積極意義。本專題從觀念、結構,以及拜懺Q&A,與大 家來認識這部冥陽兩利的《梁皇寶懺》,為何拜懺能報父母恩?可為寵物寫牌位嗎?數位牌位真的不減功德?解答你心中的困惑。

一塊豆腐,能變 化出多少料理?只要加上一點巧思創意,用禪心吃豆腐,提醒我們返回初心,「禪味廚房」介紹《豆腐百味》,五十道豆腐料理使人百般滋味在心頭。夏天到了,扇 子是消暑好幫人,「佛藝好修行」吳大仁老師示範在扇面上畫松,除了讓人清涼,並學習青松般的昂然挺拔,心有依處而不昏沉。「巨浪迴瀾」介紹清初北方女禪師 子雍成如,效法善財童子「南詢」,從北方到江南,曾到禪宗祖庭天童寺,也出海至普陀山,更在碧霞禪院升堂說法,可說是南北通宗的具體實踐。「華嚴心鑰」介 紹華嚴第七品〈如來名號品〉,修行證果的方法是以信心為起點,而培養信心的最佳入路就是「念佛名號」,也就是「從萬德洪名起修」。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傳~動畫電影


 

印順導師傳~動畫電影~

http://youtu.be/baKfY0GMfC4

順導師略傳

順 導師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六年,歲次丙午)清明前一日。六歲(民前一年)六月,進私塾學習;民國元年(七 歲),隨父親至新倉鎮,進小學堂就學。民國四年(十歲)冬天,小學畢業,處家中自修半年。民國五年(十一歲)秋天,往硤石鎮開智高等小學堂插班二年級進 修,在高小第三學年,秀才張仲梧先生曾給導師的作文滿分再加二分的讚許。民國七年(十三歲)夏天,完成高等小學堂學業。同年秋天,於鄰近之中醫師家裡讀 書,直至十六歲夏天。

民 國十年(十六歲),到十九年(二十五歲)任教於區立之教會附設私立小學。此段期間,於民國十四年(二十歲),讀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 法之先驅耶」,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動機。此後,於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現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於閱讀《中論》,使導師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 不已!導師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了佛法與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之嚴重關切,因此發願云:「為了佛法 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

民國十九年(廿五歲)農曆十月十一日,於福泉庵禮念老和尚為師,落髮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被太虛大師稱譽為「平生第一益友」之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後隨順普陀山之習俗,禮昱公為義師父。

農曆十月底,導師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為瑛老和尚。受戒後,得其恩師之同意與資助,於民國二十年(二十六歲)二月,至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學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湧泉佛學院教課,在鼓山,禮見了當代的名德──虛雲與慈舟二位長老。

    民 國二十一年(二十七歲)上學期,導師受大醒法師之命為同班同學講《十二門論》,數月後,導師心想應該自求充實,因此於初秋之際,往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 藏。此一閱藏之處為導師出家以來所懷念為最理想的地方。一年半後,為了閱覽三論宗之章疏,於民國二十三年(二十九歲)正月,到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圖書 館)。在武院半年,讀完了三論宗的章疏,之後又繼續回到佛頂山閱藏。於佛頂山閱藏足足有三年。

民 國二十五年(三十一歲),武昌佛學院開辦研究班,導師受太虛大師之命,至武昌佛學院指導「三論」的研究。民國二十六年(三十二歲)國曆七月七日,蘆溝橋之 抗日砲聲響起;國曆八月十三日,淞滬戰爭又起;至國曆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民國二十七年(三十三歲)七月,武漢情勢逐漸緊張,導師與老同學止安 法師經宜昌而輾轉到了重慶,度過了抗戰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到二十八年底),導師於北碚縉雲山之漢藏教理院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 其間,導師為法尊法師新譯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潤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之處便發問,因此對黃教之密乘見解與密乘特質有一番的了解。法尊法師也應導師的請 求,翻譯了龍樹的《七十空性論》。對於龍樹菩薩的空義思想,導師與法尊法師經常作法義的探討,導師假設問題以引起法尊法師之見解;有時爭論不下,最後以 「夜深了,睡吧!」而結束。如此的論辨,使導師有了更多與更深的理解,從此不再重視深受老莊影響的中國空宗──三論宗。導師自憶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之因緣 云:「我出家以來,對佛法而能給予影響的,虛大師(文字的)而外,就是法尊法師(討論的),法尊法師是我修學中的殊勝因緣!」

民 國二十九年(三十五歲),導師至貴陽大覺精舍,於此撰寫完成《唯識學探源》,這是導師撰寫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國三十年(三十六歲),為演培、妙欽與文慧 三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聽者非常歡喜,因此共同整理筆記而成《攝大乘論講記》。民國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師與幾位法師至合江法王寺辦法王學院,禮請印公擔 任學院之導師,直至三十三年(三十九歲)夏天,三年圓滿。

於四川之八年中,導師幾乎從來沒有離開病,雖受病所困,卻從來沒有離了修學。八年中,不斷的講說,不斷的寫作。導師自云:「病,成了常態,也就不再重視病。法喜與為法的願力,支持我勝過了奄奄欲息的病態。」

民國三十六年(四十二歲)正月,導師於杭州武林佛學院得到虛大師逝世的消息,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與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為最後的供養。法事過後,導師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全書至第二年四月編集完成。

民 國三十七年冬天,性願老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傳戒法會,導師應邀隨喜戒會。在戒期中,為戒子作了幾次開示。於戒會授具足戒時,與恩師念公上人,都參加戒 壇為尊證。新年過後,民國三十八年(四十四歲)正月,因緣有所變化,導師於是在廈門住了下來。在廈門期間,隨緣辦了一所「大覺講社」,並於講社宣講了《佛 法概論》。六月,因緣再次變化,法舫法師在香港一再地催導師早日到香港來,並為導師安排住處與生活,導師於是與學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難。在香港的三年中,導 師出版了《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

    民 國四十一年(四十七歲)五月底,中國佛教會決議推請導師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此一因緣讓導師從香港來到了臺灣,之後又 種種因緣讓導師從此留在臺灣轉大法輪。同年,導師接任《海潮音》雜誌社社長,使虛大師創辦並發行三十多年的《海潮音》雜誌,得以重振以往之重要功能。導師 擔任社長一職,前後共十三年──民國四十二到五十四年。

民 國四十二年九月,導師於新竹觀音坪創建福嚴精舍,成立一獨立學團。來共住修學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華、幻生、正宗、修嚴、通妙等法師。民國四十六年 秋,在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眾佛學院」,導師與演培法師任正、副院長;學院的教師,由精舍法師們負責;住處及經濟生活,由壹同寺負責。

民 國四十三年(四十九歲)底,導師應邀至菲律賓弘法。正月中,曾在信願寺(七天)、居士林(三天)說法。圓滿後,居士林之施性統、劉梅生居士邀請導師至南島 弘法,在宿務──華僑中學操場的晚上說法(三天)獲得廣大的迴響。於宿務弘法中,促成慧華與梅生居士共同發起創辦普賢學校。

民國四十七年(五十三歲)夏天,導師為性願長老講經祝壽,再度至馬尼拉弘法。其間,導師被推舉為信願寺與華藏寺二寺的聯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聯合上座後,促成能仁學校的成立。能仁學校成立以來,由信願寺全力支持,如今學校之規模已由小學進而成立中學。

民國四十八年,周宣德、丘漢平居士推動成立大專獎學基金,以引導大專學生接近佛法。導師當時擔任中佛會「國際文教」主任委員,時值弘化菲律賓,因此周宣德居士寫信徵得導師同意後,組成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

民 國四十九年(五十五歲)秋,《成佛之道》出版,這是在導師的寫作中,流通量相當大的一部。年底,導師於臺北成立慧日講堂。導師當時有一想法,希望在臺北成 立慧日講堂,精舍與講堂,能分別的內修外弘,相助相成。講堂之建築費用,半數得力於妙欽法師及廣範法師的熱心推動功德。在慧日講堂的三年多期間,導師開演 數部經論,如《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往生淨土論》、《辨法法性論》等,聽眾參加踴躍,坐無虛席。

民 國五十三年(五十九歲)的初夏,導師移住嘉義妙雲蘭若,恢復內修的生活,專心於自修與寫作。期間之寫作,主要是為了繼續《印度之佛教》的方針,準備分別寫 成幾部,廣徵博引,作更嚴密、更精確的敘述。民國四十一年從日本請回的日譯《南傳大藏經》,到這時導師才有一讀的機會。掩關期間,撰寫了〈論提婆達多之破 僧〉,〈王舍城五百結集之研究〉,〈阿難過在何處〉,〈佛陀最後之教誡〉,〈論毘舍離七百結集〉等。導師自憶掩關自修與寫作時說道:「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 法光明中,寫一些,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在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孤獨,充滿了法喜。」

五 十四年春天,張澄基博士帶著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曉峰先生的聘書,邀請正在掩關的導師出任哲學系教授。導師思惟良久,心想能夠讓高等學府中的青年學子接觸 佛法,受佛法的潤澤,應是前所未有的機緣。雖然導師閉關專修的研究與寫作正在進行,但自覺弘揚佛法本當隨緣盡分,終於在良久思惟後答應受聘,在掩關一年期 滿的五月十五日,結束一年的掩關生活,前往台北擔任教職,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大學任教的出家法師。

    民 國五十七年(六十三歲)六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四十五萬字)出版。冬,演培法師在星洲成立般若講堂,導師應邀主持落成開光典禮。民 國五十八年正月,星洲佛教總會邀請導師於維多利亞大會堂作兩天的講演,講題為「佛法是救世之仁」。星洲弘法圓滿後,本道法師邀請導師至馬來西亞弘法,在竺 摩法師的三慧講堂宣講《心經》。

民 國五十八年(六十四歲)冬,導師開始編集《妙雲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經四年而全部出版。這是導師將過去的寫作與講錄,除大部的專書如:《印度之佛教》等 之外,總合彙編成字體、版面一致的大部佛學著作集。全集分為三編:上編是經與論的講記,共七冊;中編是十萬字以上而獨立成書之作品,如《中觀今論》,《成 佛之道》等,共六冊;下編是各種文字的類集,共十一冊──全集總共二十四冊。

民 國五十八年(六十四歲),中央日報有《壇經》是否六祖所說的討論,引起論諍的熱潮。導師當時並無參加討論,但覺得這是個大問題,值得研究。導師認為「問題 的解決,不能將問題孤立起來,要將有關神會的作品與《壇經》燉煌本,從歷史發展中去認識、考證。」因此參閱早期禪史,於民國五十九年寫成了二十八萬字的 《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並附帶寫出《精校燉煌本壇經》。民國六十年,三月,五十六萬字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出版。六月,《中國禪宗史》 出版後,因聖嚴法師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學者牛場真玄的高度重視,並發心將之譯成日文。譯文完成後,牛場先生主動推介此書至大正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並於民 國六十二年(六十八歲)榮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民國六十五年(七十一歲),因妙欽法師患有肝病,導師於正月十七日特地去菲律賓馬尼拉大乘信願寺探望妙欽法師,不久後,妙欽法師去世,為此,導師寫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懷的人〉,以為紀念。

民 國六十六年(七十二歲),弘化星馬之本道老法師於馬來西亞金馬崙三寶寺發起傳授三壇大戒,禮請導師任說戒和尚。此次戒會相當清淨莊嚴,於八月十六日開堂, 九月初四日圓滿。戒會圓滿後,導師至星洲般若講堂弘法。在星洲期間,促成演培法師編定《諦觀全集》,並為之寫〈諦觀全集序〉。

民國七十年(七十六歲)五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出版。闡明「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開顯出來的。這是費了五年的時間,一千三百餘頁的鉅著;再加索引,不下九十萬字。十二月,《如來藏之研究》出版。

民 國七十二年(七十八歲)九月,導師將《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會編出版。在「經」的方面,將次第倒亂、缺佚而以餘經編入湊數之情形,依研究 的結果改正過來。於「論」的方面,有些是有論而沒有經的,經研考而知是出於《中阿含經》,也有屬於《長阿含經》的;因此論定為本來是附編於《雜阿含經》, 後來才編入《中阿含經》、《長阿含經》的。另外又撰寫一篇〈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約四萬伍千字),附編在卷首。

民國七十四年(八十歲)三月,《遊心法海六十年》出版。七月,十八萬字的《空之探究》出版,在本書中,導師從「阿含」、「部派」、「般若」、「龍樹」,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闡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展。

民國七十七年(八十三歲)四月,二十九萬字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這可說是導師對印度佛教思想發展研究的結論。

由於著作太多、涉及的範圍太廣,讀者每每無法掌握導師的思想核心,於是在民國七十八年(八十四歲)三月中,導師開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之寫作。從「印度佛教嬗變歷程」,說明「對佛教思想的判攝準則」,以示「人間佛教」的意義。

民國七十九年(八十五歲)元月六日,導師身體違和;九日,經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有瘀血,連夜急送台大醫院,並於十日凌晨二時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休養約一個月後,於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便於昇和醫院診視。

由於國外學者有否認《大智度論》為龍樹所造,或想像譯者鳩摩羅什多所附加,為此,導師於民國八十年(八十六歲)提出約六萬字之《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論著。由昭慧法師代於「東方宗教研討會」上發表。

民國八十年(八十六歲),福嚴精舍由住持真華長老重建完成,於國曆十月中落成開光,並於精舍舉行在家菩薩戒會,由導師與演培長老、真華長老任三師。此次戒會,導師幾位弘化海外學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長老,都遠來參加盛會。

民國八十二年(八十八歲)四月,導師將六十年大病以前的作品、《妙雲集》出版以後的寫作,以及數篇尚未發表的作品,結集成五冊的《華雨集》出版。

導師的寫作,主要是:「願意理解教理,對佛法思想(界)起一點澄清作用」;導師從經論所得來的佛法,純正平實,提倡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糾正鬼化、神化的現實佛教。對於一生的寫作,導師自云:「願以這些書的出版,報答三寶法乳的深恩!」

民 國八十三年(八十九歲)七月,自傳《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出版,記錄一生出家、修學、弘法之因緣。書中自述道:「對佛法的真義來說,我不是順應的,是自發 的去尋求、去了解、去發見、去貫通,化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我在這方面的主動性,也許比那些權力烜赫者的努力,並不遜色。但我這裡,沒有權力的爭奪,沒有 貪染,也沒有瞋恨,而有的只是法喜無量。隨自己夙緣所可能的,盡著所能盡的努力」。導師為自己一生所追尋的方向,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註解。 」

國 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間,導師由弟子厚觀法師等人陪同下,以八十九歲之高齡巡走當年出家、學習、教書、受戒等曾經駐錫之地。此行,導師為了不勞師動眾,一 切都默默地進行。然一到第一站目的地──廈門南普陀寺大門,突然鳴鐘擊鼓,方丈妙湛老法師親自到山門迎接,受到寺眾隆重之歡迎。離開廈門,一行人轉往寧波 天童寺──導師受具足戒之道場。隨後,到雪竇寺,以一束鮮花向太虛大師舍利獻上最誠摯的禮敬,彷彿回到四十七年前,奉靈峰的梅花為最後的供養。國曆九月十 二日導師抵達普陀山前寺普濟寺頂禮祖庭時,不禁潸然落淚,然而導師很快恢復平靜,面對世間的無常變化,導師始終以理性來適應,這就是世間呀! 

民 國九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福嚴精舍成立五十周年,於慶祝大會上,歷屆師生齊聚一堂,導師應邀蒞臨會場,為歷屆師生開示。導師提示大家:「能多多為佛教教育盡 一分心力,在佛學院修學之後,回到各自的常住,要能夠宏揚佛法、讓佛法發揚光大。」並且指出「光是淺顯的信眾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加強進一步的僧教育與佛法 研究。」最後期勉與會大眾齊心努力,讓福嚴佛學院能夠永續經營,規模逐歩擴大,教海日漸深廣。 

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三十日(農曆三月十二日),福嚴精舍為導師慶祝百歲嵩壽,邀請歷屆師生及諸山長老蒞臨福嚴,於慶祝大會上齊心恭祝印公導師「福壽廣增延,住世利人天」。導師應全院師生之請,蒞臨會場頒發「印順導師獎學金」。

百 歲嵩壽過後,由於接見訪客過於頻繁,導師身體感到不適,於五月十日移住花蓮,並在慈濟醫院接受身體檢查,於診斷後,發現導師心包膜積水,情況一度危急。在 慈濟醫院醫師團隊細心專業地為導師診療之下,成功地為導師進行心臟手術,順利將心包膜之積水導引出來。出院後,就近於靜思精舍靜養。

民 國九十四年四月十日,導師發燒住進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心包膜再次積水,但因為導師年事已高,是否再作導引手術,醫師們非常審慎,希望能先用藥物治療,看看 病情是否能有所改善。四月二十六日,導師血壓急速下降,醫師乃緊急作心包膜之積水導引手術。手術本身非常成功,可是,對一位百歲老人而言,體力也是一大負 擔,自此之後,身體日漸虛弱,最後,由於心臟衰竭,慟於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四日,導師百年的危脆色身,於正念寂靜中安詳捨報。

「諸 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導師一生將身心奉獻於三寶,為「願意理解教理,對佛法思想(界)起一點澄清作用」而孜孜不倦地寫作、講述。無論 內修、外弘,為的就是希望抉發純正的佛法,並以純正的佛法在混濁惡世中作大清流,淨化人心。導師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非「鬼化」的人生佛教),進一步的 (非「天化」的)給以理論的證明,其「從經論所得來的佛法,純正平實,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是糾正鬼化、神化的『人間佛教』」。因此提倡人間佛教, 讚揚印度佛教的少壯時代,認為這是適應現代,更能適應未來進步時代的佛法!

導師自云:「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導師深入經藏,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續佛慧命,為佛弟子樹立實踐人菩薩行的典範!我們永恆懷念導師!祈請導師早日乘願再來,轉正法輪,利濟眾生!


聖嚴法師:無事是貴人



 

問:臨濟義玄禅師說:「無事是貴人。」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養尊處優的人是貴人,而是心中無事、心無掛礙的人是貴人?

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中有長短、好壞、多寡、善惡之分的是忙人。他們牽掛太多、計較太多;已經做了的好事記得牢牢的,若是壞事則想盡辦法掩飾辯護,做多做少都要跟別人比較,有成就即得意,不得志則失意。

這些人心中有事,叫作有事的人。有的眾生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還要往下跳,一邊跳一邊喊救命,還一邊埋怨有火;忙著造業忙著受報,這也是有事的人。

臨濟禅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有事的人是窮人,老是不滿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貪取。而沒有事的人心中經常很滿足、很自在;即使有錢也不會吝啬驕傲,沒錢也不會自卑喪志,所以氣質高貴。

與人相處或獨處時,都不會讓人有是非或讓自己卷進是非的漩渦;他是個貴人,也是個自由的人。如果經常斤斤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不奉獻自己於他人,即使位高權重財多,也是個賤人。

因此《六祖壇經》中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心中沒有嗔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這是心淨,而不是懶人,他們還是很努力地在接引眾生、教化眾生。

 

願「以法相會」而非「以情相縛」


記得在十五歲初親近佛門時,對於師父們都很恭敬,但也有愛慕之心:一則是自己當時年紀還小,且父親又剛往生不久;二則是自己並沒有在佛法上下真正的心地功夫,因此雖然當時一有空就往寺院跑,只是因為我想要看到喜歡的師父,內心也是一直在想要怎麼做,才能引起師父對我的關注,給我更多我想要的「愛」。

但隨著年齡增長,印隆的經歷多了,在佛法上所下的功夫也漸漸深了,印隆終於懂得「愛」與「慈悲」的分際。「愛」只會愈來愈苦,「慈悲」才能離苦得安樂!

在道場中,常會見到因為沒有把持好「道情」與「俗情」分際的問題,因此師父與信眾之間,有的會出現爭風吃醋、乃至於分派結黨的問題;如果是發生在男眾法師與女眾信徒身上,更可能產生出「敬仰變愛慕」的錯覺,而相偕入生死火坑!

如 聖嚴師父這篇「真正懂得感情的人」一文所說,感情可以分為「俗情」與「道情」俗情指的是在紅塵俗世中,人與人之間糾纏不清、彼此牽絆的感情;而道情則是指修道人與修道人之間的感情,出家人將友誼進一步升華為道情,是彼此互相照顧關懷,該怎麼照顧就怎麼照顧、該怎麼關懷就怎麼關懷,而不會剪不斷、理還亂。

為何會有「俗情」?因為「我」太重!希望有更多人愛「我」,希望「我」愛的人永遠跟「我」在一起,因此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在生死輪迴中,愛別離、怨憎會,苦不堪言!這樣的俗情繫縛之愛,也是魔王最喜歡的眷屬之心。為何修道人在出三界生死前都會受到魔王的考驗?因為魔王不希望少了眷屬。其實,我們若有眷屬繫縛心,我們自己就是魔,一切的考試,都是自己在考驗自己。

這一段影片:覺悟,在短短的四分半鐘,影現了賢聖者(釋尊)出家修道證果的行誼。印隆每當感受到自己的心念不正時,都會再看此影片,提起正念!

希望與各位道友共勉之!最好的供養是「以法供養」,相互護持以成就道業!最好的約會是「以法相會」,共同在法上精進!

 

 

 聖嚴法師: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有人說,出家人離開了家庭、父母、親友,所以不需要有感情;也有人說出家人既不結婚,也沒有兒女,所以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感情。其實無論是人與人,或是人與其他眾生之間,一定都有感情,如果沒有感情,就不能算是個人了。

佛教稱眾生為「有情」,所謂有情就是指「有感情」。感情可以分成家人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以及男女之間的愛情等。出家人一樣有父母、有朋友,所以除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之外,也同樣有親情和友情。

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持續地照顧我的親人,我也告訴我的弟子們,即使出了家,對自己的父母還是要照顧,如果是出家前自己生的孩子,出家之後也還是要常常關心他。這雖然也是一種感情的表現,但經過淨化之後,已經是一種非常清淨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慈悲」。慈悲融合了感情的成分在內,可說是一種感情的升華。

面對感情時,還可以分為「俗情」與「道情」俗情指的是在紅塵俗世中,人與人之間糾纏不清、彼此牽絆的感情;而道情則是指修道人與修道人之間的感情,出家人將友誼進一步升華為道情,是彼此互相照顧關懷,該怎麼照顧就怎麼照顧、該怎麼關懷就怎麼關懷,而不會剪不斷、理還亂。法鼓山目前所提倡的大關懷教育,就是運用關懷來達成教育的目的,同時再以教育來幫助大家成長,以提升從事關懷工作的能力及工作品質,而這種關懷就是道情。

一般人多半還是在俗情的泥淖裡打滾所以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在幫助我們將感情升華,從「有情」變成「覺有情」

所謂「覺有情」就是菩薩,菩薩的梵文是「菩提薩埵」,「菩提」有覺悟、覺醒的意思,而「薩埵」的意思就是情,指的是有情眾生。所以,菩薩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且不僅自己覺悟,同時還能幫助其他有情眾生從煩惱、痛苦、糾纏不清的苦海之中覺醒過來。

佛陀本身也有情感,只是佛陀的情感是慈悲,這是關愛一切眾生的無限情感。這一切眾生當中,當然也包括了自己的兒女、配偶、父母以及朋友。慈悲之人雖然沒有特定的對象,但一定會有親疏、遠近、先後之別,先接近的人就是與他有緣的人

佛陀開悟以後,首先想到要度化的就是幫助他最多、協助他修道的五個隨從,於是就先到鹿野苑為五比丘開示佛法的基本道理「四聖谛」。接著再度的是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因為此時她已經生上忉利天,所以佛陀就到天上為母親說法。最後,他還要度他俗家的父親、太太、姨母、孩子,因此佛陀又利用探親的機會,回到自己的國家,用正法來幫助他們。

所以,由佛陀的例子就可看出,無論是出家人或是佛菩薩們,不但都有感情生活,而且才是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印光大師對祭祖時焚燒紙錢的開示

 

佛弟子祭祖先,固當以誦經、持咒、念佛為主。焚化箔錠,亦不宜廢,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資之以用耳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

 

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诮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作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

(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錫箔一事,雖非出佛經,其來源甚遠。《法苑珠林》有二三頁說錫箔(此即金銀)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書令岑文本記其師與一鬼官相問答等事,其人仿佛是眭仁蒨,初不信佛,及與鬼神,後由與此鬼官相契,遂相信,並令岑文本為之設食,遍供彼及諸隨從。
眭問冥間與陽間,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銀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錫箔貼於紙上,及以紙作綢緞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記其在何卷何篇,傥詳看,當可見之,其時在隋之初,以此時岑文本尚在讀書,至唐則為中書令矣。
汝之性情,過於自是。古農所說,雖未知其出處,然於天理人情,頗相符合。汝尚不以為然,便欲全國之人廢除此事,傥真提倡,或受鬼擊。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專以多燒為事亦不可。當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變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
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然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花等表其誠心,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愚人無知,縱用此以供佛,於一念誠心上論,亦有功德,喻如小兒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鐵輪王報。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許多金錢買錫箔燒之寄庫,實則癡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遠做鬼之計,恰逢不問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經資之俗僧,便隨彼意行之,故破地獄、破血湖、還壽生者,實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為明理之人陳說,若固執不化之人,亦不得攻擊,以致招人怨恨,則於己於人於法皆無利益也。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金振卿居士書》)

 

焚經一事,雖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燒於錫箔灰中。錫箔灰,賣於收灰者,將紙灰簸出,而留其錫以賣之,此經灰不同棄於垃圾中乎。誰肯細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大江大海中乎。光於初出家時,見放蒙山,燒黃表,內加往生錢者。(印往生咒如錢形,故名往生錢。)點著,隨點隨著,至手不能執則丟之,每每未燒盡,而每張多有字未燒及。

光緒十六年,在北京龍泉寺,晨出寺門,見夜間放焰口送孤魂所燒之紙堆,有往生錢,約二寸厚,只燒一半,光拾而納之於字簍中。倘被僕人打掃,不同歸於垃圾中乎。是知無論何法,皆須細心人做。若大派頭人做,則益未得,而禍先得矣。

前數年,太平寺,為蘇州隱貧會,代售朱書金剛經,真達和尚,聞光說而止,不為售。如有人送朱書金剛經,不必於做佛事燒,恐無有細心人料理,仍蹈前愆。當在家中清淨處,具一大鍋,或大洋鐵盆,下鋪箔錠,置經於上,上又加以箔錠,以免飛揚。候其火滅,取其灰,貯於新布袋中。又須內加淨沙,或淨石、淨磚,投於江海深處,庶可無過。若不加沙石於內,則浮而不沉,仍漂之於岸上,終遭穢污。焚經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無過愆。否則,吾不敢說。彼焚經者,誰不是與錫箔同燒乎。南方錫箔好,人不肯燒之於地。北京錫箔惡劣,諸寺皆不知敬惜字,凡人家做佛事,每每文疏均於門前車路上燒,並不用器盛貯。人畜踐蹋,其過非小,而相習成風,大可痛悼。此事在吾人分上,當以緘默自守。如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薩名號,上打各寺之印,鋪地拜佛,或用墊坐。此種惡風,遍傳遠近。光緒二十一年,光在阿育王,見一女人,用此布墊坐,因與捨利殿主說。殿主雲:「此本地風氣。」意謂光多事。故於普陀志中,說其罪過,不知有人肯留心也否?

世間不知有多少不可究诘之事,相習成風,人各以為有理。如吃葷之人,以吃素為不吉祥,於子孫不利。若吃長素,當令子孫斷絕。竟有信之不許父母吃長素者。此種訛傳之話,遍周各處。又凡生產,有念佛人,概不敢近。又有不見死人者,不見新娶之婦者。以及破地獄、破血湖、還壽生,此種無道理之事,庸僧為求利而為人作之,無知者為消罪而出資請人行之。至真得利益之念佛法門,又漠然視之。

龍梓修、濮秋丞,十八年,擬以一千六七百圓,在寶華山做一堂水陸,為光說。光令以此錢打念佛七,彼便捨不得用,用幾百圓念佛耳。使光贊成彼做水陸,則二人均須八百多圓。可見世間人,多多是好鬧熱鋪排,不是真實求超薦先亡,與普度孤魂也。錫箔亦不可廢,亦不必一定要燒多少。須知此濟孤所用,佛菩薩,及往生之人,了無所用。亦當以佛力、法力、心力,變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縱數千萬萬,也不能遍及,以孤魂與鬼神遍滿虛空故也。若知變少成多之義,則濟孤之心亦盡,而且無暴殄之過。是在人各至誠以將,則心力周遍,冥資亦隨之而周遍矣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你想坐計程車還是搭警車?

今天又看到一則令人痛心的酒駕事件(酒駕撞死準新郎 肇逃引發眾怒),真的很令人生氣也不解,已經發生了這麼多天倫夢碎的酒駕事件,怎麼還是有這麼多不知死活的酒駕人呢?喝完酒為何一定要自己硬開車回家呢?

福隆派出所很創意,以這台車作酒駕宣導:今晚,你想坐計程車還是搭警車?有個人更有創意,說:「一半是靈車就更嚇人」,只是,大部分都是酒駕者害其他人坐靈車!


台灣的酒駕事件實在多到太誇張了!難道要來個嚴刑峻法,例如像新加坡的鞭刑(新加坡鞭刑醉酒駕駛行刑實拍,3開始皮開,最後肉綻!),才有辦法遏止嗎?

希望還是能從觀念徹底改變!

如佛門的戒律觀:持戒真的很好,不但自利,更能利他!戒律不是約束的條目,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佛教的基本五戒中,「不飲酒」是五戒之一,屬於戒律中的「遮戒」,意即飲酒本身雖非罪惡,但因飲後容易誤事,有犯下殺、盜、淫、妄等罪過之虞,故佛特制戒以遮止。「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制「不飲酒」戒實有先見之明。

印光大師在《護國息災法語》中說:「酒能迷亂人性,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不規之事,故凡修行者,絕不許飲。」

並有云: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理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在《大智度論》卷十三中,列有「飲酒三十五過」,說得非常詳細與實在,貪杯好飲者當有所警惕:
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
二者、眾病之門;
三者、鬥諍之本;
四者、裸露無恥;
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
六者、覆沒智慧;
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
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
十者、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
十一者、身力轉少;
十二者、身色壞;
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
十五者、不敬沙門;
十六者、不敬婆羅門;
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怳惚,無所別故;
十八者、不尊敬佛;
十九者、不敬法;
二十者、不敬僧;
二十一者、朋黨惡人;
二十二者、疏遠賢善;
二十三者、作破戒人;
二十四者、無慚、無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
二十六者、縱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
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
二十九者、行不善法;
三十者、棄捨善法;
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三十二者、遠離涅槃;
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
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
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不飲。

(參:學佛人的一天(之四十一)── 不飲酒智 展 明倫月刊4192011/11

 

 

不貪不厭



 

今日終於能順利出門,不但天氣較前幾天涼爽,而且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一到慈院就馬上可以排上針灸(平常都要等上近一個小時)。然後去嘉南佛教文物,在店門口就有停車位(那裏平常是一位難求),也順利請購到下週要閉戒律關需要的相關物品,讓人深深感激 佛菩薩及護法神的慈悲加持與愛護!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順境也有,逆境也有,但何者是順?何者是逆?實非我等凡夫所能判別。例如前幾天因病而不能照原定計畫外出(20130731-過了一劫),如果當時心中有所不滿,不是讓自己苦上加苦嗎?又如今日雖然一切順利,但如果因此起了貪著愛染之心,也非修行人應有的態度。

學習佛法,就是要讓我們內心能夠平靜,看清楚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不貪不厭,無有執著。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中的情緒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智慧!

 

改掉攀緣外境的習慣


 今日有好友與其同修來訪,因為好久不見,在印隆的身體狀況允許的時間下,我們也聊了許多,其中有提到現代科技的影響,對於修行可能會產生的障礙。

好友提到,她有一個朋友的小孩,約二、三歲左右,看到書籍居然不會翻書,而是用手指在上面一直滑滑滑!印隆也提到,近期到慈院回診治療時,看到候診區及地下美食街,幾乎一半以上的民眾,都是拿著手機在滑來滑去!

眾生習慣攀緣外境,若要他靜下來觀心,根本就靜不下來,隨著妄念跑來跑去,隨著境界流轉,這樣如何「置心一處」,如何「一心不亂」呢?

弘一大師的「改習慣」一文,說的真好!尤其是其中的「不閱報」一條,給予我警惕與依循的方向。

隆迅法師--一位大學校長跟夢老出家的心路歷程:幾生修得師徒緣

  這是從夢參老和尚部落格所引用的文章,也推薦大家可以至夢參老和尚部落格瀏覽閱讀,有很多關於 夢參老和尚的佳文。


一位大學校長跟夢老出家的心路歷程: 

幾生修得師徒緣(上) 

                     

                            釋隆迅  

初見夢老
 

我想了許久,才記起初見上人 夢參老和尚是在2000年的華梵。有一天,曉雲導師的皈依弟子 陳仁眷 教授說:「校長,你應該抽空去拜見 夢參老和尚,他是倓虛老和尚的學生,也是導師的師兄啊。」
 

1995年 我被華梵大學董事會遴選聘為校長後,與創辦人曉雲導師早有默契,就是等學校穩定後圓頂。導師常吩咐我,除了大學以外,也要關心蓮華學佛園和華梵佛學研究所。導師主張僧伽教育與社會教育「二部並進」,常說蓮園是華梵的根。但我是個嚴守分際之人,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蓮園與華梵佛學研究所,雖然都是 曉雲導師所創設,但畢竟都有負責的法師。因此,除了兼課外,只有在導師特別囑咐,我才會出現。蓮園來了這樣一位大法師,我並不知道。 

 

                未出家前的馬校長 與夢老合影


塵沙掠影
 

記得第一次見夢老,就送上我的新書「塵沙掠影」,書中大部分描述我在德國留學時的點點滴滴,也有好幾篇談到了我的學佛經過。有兩篇文章是紀念我的皈依恩師樂 果老和尚的,樂老是倓虛老和尚的法弟,在香港,他與倓老、定西老被尊稱為東北三老,他們共同成立華南學佛院,振興香港的佛教,改變了社會上佛道不分的謬 誤。師父年輕時就認識樂老,當時樂老還沒有出家。 
 

另外,書中有一篇「萬佛城遊記」,是描述1978年我在德國攻讀 博士時,一次旅美的見聞。我在萬佛城小住,承宣化上人盛意款待,宣化上人也是師父的好友,文中提及智海老法師、誠明老法師都是師父的同鄉法友,真是無巧不成書,彷彿與師父的宿世師徒緣也漸漸有譜。 
 

師父看過「塵沙掠影」後,對我的求學生涯有了一定的瞭解,老人家一見我,就丟下一句「塵沙掠影」,沒有再多說下去,聽在我耳裡,彷彿別有深意。
 

阿忠現了出家相 法號仁智 
 

有一天,華梵護持委員來了不少人,老和尚帶著宏覺法師也來了,還為大眾作開示。茶鈙時,導師對夢老說:「華梵大學總務處有位職員,叫做謝進忠,他早想出家了。前幾天我對校長說,要把阿忠送到加拿大去,讓性空法師為他剃度,不料你來了,就給你做弟子啦!」導師是女眾,戒律不容許為男眾落髮,所以希望自己的師兄為阿忠圓頂。
 

夢老當下笑笑說:「好啊!」導師問道:「你看那一天給他剃度呢?」老和尚說:「就今天吧,今天是個好日子。」接著,導師吩咐阿忠去大殿念佛,在眾多護持委員的見證下,阿忠現了出家相,法號仁智。 
 

當儀式結束後,老和尚用他那雙銳利的眼睛撗掃全場,打量了我一眼,問道:「還有誰要一併絞了頭髮嗎?」我彷彿覺得他老看穿了我的心事,在暗示我,那一刻也觸動了我的菩提根。 
 

老師父的智慧,如同肚子裡吃螢火蟲,明亮得很 
 

曉雲導師生病那年,正值夢老來台,我前往禮座,悄悄告訴老和尚一個秘密:「師父啊!我在菩薩前做了三個揪,一個寫著馬上出家;一個是暫不出家;還有一個是以居士身修行。結果菩薩指示,暫不出家。」
 

老和尚微笑著說:「這種問題,你還要問菩薩嗎?你問我不就得了。」接著,分析我為什麼不能馬上出家,我驚訝地發現老師父的智慧,如同肚子裡吃螢火蟲,明亮得很呢!


一位大學校長跟夢老出家的心路歷程 

幾生修得師徒緣(下)


年前,師父來了一趟台灣弘法,有幸投止在實修真修的老和尚座下,
走在菩提道上,自然是清凉自在、心安理得。


本文作者;釋隆迅

(德國阿亨工業大學理科博士,歷任成大化學系所教授、華梵大學校長,現任台南大學講座教授)                


     巧遇夢老九十大壽  

大陸開放觀光後,我就擬訂計畫,朝四大佛教名山。文殊師利菩薩號大智,位居眾菩薩之首,我是個讀書人,理應先往朝拜。因緣卻讓我在禮拜普陀、峨眉、九華後,才認識駐錫五台山的夢老。2002Sars肆虐,我原打算趁暑假朝山,打了個電話至廈門找師父:「老和尚,今年我去五台山看您老,可以嗎?」

 「甚麼?現在鬧非典,五台山封山了,我都不去了,你去幹啥?」 

直到2003年暑假,我才有機會初訪五台,七月雖然放假,但是校務工作是沒有假期的,我必須找好職務代理人才離開。我選定的日子,正巧老和尚九十大壽,原想一個人悄悄獨往,住在普壽寺、親近老和尚,請益佛法,然而,淨耀法師知道了,希望一同前往,還帶了四十多名信眾。

 

小時候,我聽過外公和姨媽追隨明印老和尚朝普陀、打千僧齋的往事,十分嚮往。這一趟朝山,我也準備參與供僧大會。曉雲導師和一些佛友,聽說我要去五台山供僧,都發心隨喜,總共募得五十三萬台幣,我把錢交給高逸科技公司董事長 高樹榮 先生,請他在大陸的朋友換成人民幣,帶到太原機場交給我。沉甸甸的紙鈔由舊報紙包著,連團員都不知道我背的是什麼東東,搶著要為我服務。可我一刻也不敢離 身,一到五台山,馬上交給老和尚,有緣參與了一場殊盛無比、為老和尚慶夀的供僧大會。

 

老和尚說;「你們來朝五台,文殊菩薩特別高興,祂去接你們,沒見到嗎?你們來,菩薩迎一千里,你們走時,菩薩還要送八百里呢!」老人家還歡喜的告訴我們:「這裡每天都有一萬尊菩薩常駐,所以說,踏一踏五台土,從此不受輪迴苦。」
 

曉雲導師示寂 辭去校長之職 

是 年十月,曉雲導師示寂,我心中認定因緣成熟,缷下了校務的擔子,辭去校長之職,隨即辦了離校手續。在華梵擔了十年校長,若繼續賴著不走,會造成新校長的壓 力。更重要的,我想到公立大學回回鍋,會享有比較優渥的退休。國立台南大學校長黃政傑校長誠意十足的登門拜訪,以講座教授的榮譽禮聘於我,還準備了景觀最 好的辦公室,我接了聘書後,就悄然到了五台。  

為了保持低調,寫給 師父的信是在抵達五台前一週才寄出,師父見我來,說:「你看,信到,人也到了。」其實是我故意安排的。

 

依止 夢參老和尚剃度出家 

2005年農曆425日 ,依止 師尊 夢參老和尚剃度,宏覺法師擔任阿闍黎。師父叮嚀道:「當智慧未開時,要遠遠避開世間名和利。地位愈高,名聲愈大,就愈危險。要徹底放下,放得愈乾淨,愈容易成就。

 

於是我在 佛菩薩前發願: 

「弟子馬道遜於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 清晨七點,依止 上夢下參老和尚薙髮出家,法號隆迅。祈求諸佛菩薩慈力加被,自今日起,智慧增長,道心增長,清淨無垢,精進行持,常隨佛學,饒益有情,迴向淨土,早證菩提。」 


當日黃昏,禮拜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北台,沿途積雪未退,冰風剌骨。我把剃除的頭髮埋進土裡,象徵埋葬過去一切。 


次日,還朝了佛母洞,爬上1580級石階,原擔心關節無法承受,但是一邊走,一邊念著佛號,居然一小時就來到洞口。此洞是大洞套小洞,僅能容一個人以一定姿態,爬進洞內。洞壁光滑清涼,有突出圓滑石頭,據說是五臟六腑,象徵佛母的肚子。進去後再爬出來,如被佛母重生。師父說:「進去佛母洞的必然會成佛呢!」
 

大象不行於牛迹  

回到台灣後,許多前輩們善意的給我許多意見,然而,與我所認識的佛法甚大差距,心裡難免感到困惑。我寫了封信給師父,陳述內心的不安。同時,對於每天功課的安排,也期待師父給我一些指導。 


關於修持方面,師父指示以金剛經為主,並持誦華嚴三品為日課。因我是發願求生淨土的,所以加誦彌陀經。至於心中疑問,師父一句「大象不行於牛迹,切記!切記!」解了我的心結。 


出 家前,除了金剛經、彌陀經以外,我還持誦普門品和地藏經,出家後,師父 囑我誦華嚴三品。為了不要讓功課太雜,就停誦普門品和地藏經。轉念一想,過去誦普門品和地藏經,都是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慈力庇佑,如今現了出家相, 應該是學習菩薩,心心念念不捨眾生,發度化眾生的悲願,以淨行品和普賢十大願為指南,是為一切佛子之所宗。


年前,師父來了一趟台灣弘法,我也難得親近師父,有幸投止在實修真修的老和尚座下,走在菩提道上,自然是清凉自在、心安理得。 

這一份師徒緣,不知是幾生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