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本來沒有我



我們從小就知道有「我」,對「我」的執著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小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舒服了會笑、不舒服了會哭,這就是「人我執」,因此覺得「我」舒服就樂,覺得「我」不舒服就哭。但其實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也沒有實有的「我」,就像所有東西都是由許多配件組合而成一樣。綜合的「我」只是一種概念,若能真正想通,這個「我」就不存在了,就叫「看破這個我」。看破了「我」,才能放下「我」;看不破的話,根本放不下。心裡想「不存在、沒有、空的……」也沒有用的。

即使已經是所謂的佛教徒,看了很多佛經、聽了很多佛法,但依然煩惱很重,瞋心還是起、生氣照樣氣、貪心照樣貪、不該做的事情照樣去做,這是因為還沒有看清楚什麼是「我」,結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真正看破了才能放下;沒有看破之前無法放下。常聽到說「放下吧」、「隨緣吧」、「不執著吧」,其實若不是真正懂得什麼叫「放下」,都會變成「放棄」;不懂什麼叫「隨緣」,就變成「隨便」;不懂什麼是「不執著」,就什麼也不認真、不去想、不去做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

若真正明白了這個「我」是空的、假的、如幻如夢的、不存在的,才能把「我」看淡,才能放下這個「我」。此時才能真正為眾生,也真正能得到解脫。因為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是──我執我愛、自私自利;一切幸福快樂的根源是──饒益眾生。若自私地去生活,再有錢、再有權也得不到解脫。自私會讓心量特別狹小,什麼也容納不了。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了,心胸打開了,什麼都能容納,這就是解脫。把「我」放下了,真正能夠為眾生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不用再感受輪回的痛苦,這是脫離痛苦的方法。

但是「無我」對初學者可能太困難、太高深了,所以可以先從「有我」開始認識。其實佛法修行都是從「有我」開始的,「有我」是個著力點,即使說「我願無求」,也還是要有一個「我」來發這個願,所以一定要從「有我」才能到「無我」。

不應該產生的念頭不要產生,不應該講的話不要講,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相對的,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做,該講的話要多講,該起的善念要盡量發揮。也就是,要「行一切的善,斷一切的惡」,能夠做 到這樣,就能漸漸體會何謂「無我」了。

想想看自己小時候、或是看一些小朋友,是不是在為一些我們認為無意義的話或無價值的玩具在爭奪而吵鬧爭執不休呢?大人為什麼可以看的清楚?因為已經走過來了,視野比小朋友要大。許多煩惱都是自找的,其實都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是否能有善緣良機,在於自己是否願意給自己機會。放下情緒,去除我執,將會增進你的視野,開發你的智慧。因為沒有執著,你就不會一直停留在原地。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菩薩能以超越的智慧,因應身心問題。凡是不受環境困擾的人,就是觀自在,就能擁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以這種智慧,覺照到我們的身心,發現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是過渡的現象,不論在物質面或精神面都是空的;換言之,自我中心也是過渡的,也是空的。如果人們能具備這種智慧,洞察這些現象,觀察到身與心的現象都是幻有的,就能從所有的痛苦危難中,獲得煩惱的解脫。

為何一般人體會不到這種空慧?因為人們執著「我」的存在,認為自己的身體很重要,自我所擁有的東西最重要,一旦遇到利害得失的考驗,自我中心便受到困擾。倘使人們能將身體以及所有的財物名位,視為生命過程中的現象,本來沒有,未來也會消失,巧妙地運用這付幻有的身心所構成的自我,以此來修福修慧、自利利人,那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了。

  若能不對境生迷,清清楚楚以智慧觀照,不對「我」產生執著,自然不會因為對假我的妄執而產生無謂的煩惱。一切的煩惱痛苦都是自找的,心念一轉,境界就轉了。


高僧大德開示

- 聖嚴法師談「我

- 自我而非我/聖嚴法師

- 我在哪裡?/夢參老法師開示

- 知道「我」不存在才是看破/達真堪布

- 面對受,心不捲入其中

 

心得分享 

- 放下情緒,去除我執20080210

- 何來有「我」?20110305

-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20140903

- 性空八德利人天20140907

- 眼前當下,心得自在20201115

- 大掃除202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