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離苦得安樂





一切皆苦

佛教說「一切皆苦,但不論是中國文字的「苦」或西方文字的‘pain’ or ‘suffering’,因為具有負面的涵意,因此無法真正詮釋「一切皆苦」的意義,甚至於造成對於佛教思想的負面印象。

     佛教的「苦」,梵文是「duhkha」,它是包含許多意義的,如:imperfection, impermanence, emptiness, insubstantiality有三種層次:「苦苦、壞苦、行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苦苦、壞苦」是可以透過自身經驗到,也比較偏向pain, suffering等較負面的想法。但是「行苦」方是佛教「苦」的核心意義,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苦。狹義而言,「苦苦、壞苦、行苦」可以分為三界來說明;[1]若廣義來說,則三界的一切,莫不含有無常轉變的行苦。例如:世界成住壞空、人生老病死,世間事物的生住異滅、興衰起落,時空的流轉變遷,莫不皆為無常轉變所驅使,乃由身心環境轉變、生滅無常之苦,曰「行苦」。

        另外還有單指人道而說的「八苦」──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及五蘊熾盛苦,這是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乃一切人類各皆有分。整個人生沒有一個不埋在痛苦之中,三界火宅,人間苦海,實不虛語。

佛教中有許多解釋「苦」的方式,也從正面來說明,也有從反面來說明,不過基本上就是不離苦的本質:「無常故苦」。這個「無常」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生生滅滅變化當中,但因為我們的意識把這變化假認為「真」、「實」,在以假為真的錯誤認知下,根本不可能隨心所欲的掌握與控制,所以產生了「苦」的感覺。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己意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但若合己意的「快樂」感受,例如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情感如意等,是否也是苦?這就是「無常故苦」,一切都會無常變化,健康、財富、家庭等,皆不能永遠保有,雖有如意喜樂,但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知苦而無苦

     《華嚴五教章》云:「菩薩知苦而無苦,眾生不知苦而有苦。」知「苦」方能離苦──要真知苦,必須知道苦的原因、來源,方能面對與解決,願意離苦!如果能懂得「諸法緣起的道理,就不會被境界所迷,不會認假為真。眾生之所以痛苦,就是一直想追求不實的「快樂」,也就是來自於對五蘊和合假我的執著,因而隨習性造作惡業,痛苦不已。

佛教一直在講「苦」,若不解其真異,常會錯解佛教是逃避現實、消極厭世的。其實佛教說「苦」,是一種聖諦──「苦聖諦」,要正見成住壞滅的真正原因;絕對不是消極、棄世的想法。見到一切境界,了知都是因緣何合,故不執著,因此不苦。而凡夫眾生,因為不明緣起實相的真理,面對境界認假為真,所以往往都被眼前的境相所迷,因此心隨著境界沉浮,不安痛苦,更緊緊地想抓住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世間有那一個東西是能真正屬於自己的呢?

真正體解「苦」,是能體會「緣起性空、諸行無常」之理,了解這世間由於因緣的聚散離合,而有自然的生滅變化,沒有一樣是能永恆不變的,所以更懂得要把握當下,珍惜每一次的因緣。好的接受,壞的也接受;好的不留戀,壞的也不去生厭。生死無常是因緣生滅變化的自然法則,在修行的路上隨緣而盡分,遇逆境能不餒而泰然處之,遇順境不驕而能將成就分享他人,不貪不著,不棄不厭。

因為無常,更懂得珍惜感恩。對於父母師長,要敬愛孝順,才不會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對待周遭有緣的人,要用關懷體諒與包容的態度,將會發現人際關係是那麼的美好圓融。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資源,會發現你原來是那麼的富足。清楚真實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了解生滅無常實相之理,將會擁有慈悲與智慧。

若能真知道苦,必能發起出離心;而若發起空性見得出離心,必能進而發起菩提心與大悲心,誓願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正見的佛教徒,是寧靜安祥的,既不悲觀、也不是樂觀,是「實觀」。能自在的運用,滿足而慈悲。體悟佛法生死無常的究竟實義,就是這樣的自在喜樂!


究竟的快樂

很多人有一些嗜好,他們在從事這些嗜好活動的時候,覺得很快樂,已經覺得離苦得樂,但這種離苦得樂跟佛法說的離苦得樂,差距是十萬八千里。世俗的生活的感官享受,及種種世間的欲樂,這些是會讓人沈迷的,且本質上最終會導致痛苦的。但我們很容易被短暫的欲樂所迷惑、麻醉,而不停地去追求,卻是苦上加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因為欲樂之樂,是帶有苦在其中的,因為這種樂是無常、短暫而虛妄,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感官之樂,但後續卻是有更多的痛苦。

真正的快樂,不是享樂、不是興奮、不是刺激,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情緒或官能上的快感,其實是「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只是一時間的麻醉一下。也不是調劑身心的娛樂,因為並非永恆。我們可以一時的舒緩、調劑、消遣,正當性的沒有什麼不好,但不是究竟的。人總是在為追求快樂而努力生存,而卻沒有認真思惟過自己所追求的,是否恆久不變?由於無常的諸多變化,苦便產生,更產生了由苦所生的更多痛苦。佛法講「解脫的快樂」,是從「苦」的觀念、經驗裡,得到解脫,是從內心裡放下了一切負擔,這才是究竟的快樂,與一時的快樂是不同的。

         就像是看病治病,知道了苦的原因(病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治療),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究竟安樂(痊癒)。所以佛教不單單說人生是苦(苦諦),還說苦產生的原因(集諦),以及滅苦的方式(道諦),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滅諦)。學佛就是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於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貪圖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生死八苦


高僧大德開示


心得研討與分享

- 20100605
- 不生長壽天20110117
- 厭離行20110221
- 地獄20120516 
- 可怕的生死苦20140209

六道生死苦

- 愛別離苦20080118
- 人間地獄20140510
- 斷欲方能離生死苦20141101
- 離苦20141118
- 永離生死輪迴之苦20150911
- 修行人要離眷屬心 20160108
- 知「苦」方能離苦20160922
- 無住無染鐵心腸20161224
- 十二因緣流轉門20200420




[1] 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人道所感的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環境,如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天災人禍等苦,一切眾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二、壞苦是壞滅,乃迫惱)乃六欲天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但不是永遠,是有敗壞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雖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當五衰相現時(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樂本座),痛苦非常(涅槃經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等......」),生大苦惱,隨念墜落,此即壞苦
三、行苦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此乃無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雖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大劫,然而壽滿定盡之時,還要墮落輪迴,其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論云:「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其痛苦可知矣。雖未墮時,也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