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心念,相應什麼樣的境界」。正確的心性很重要,我們平常有什麼心念,就會跟著那個心念走,進而形成那樣的思考模式。因此,不要小看平常的一個心念,要常常有善知識的引導,於如法的修學環境裡面薰陶,端正心念。
修行很重要的是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大經》說明即使是讀誦經典等修道「善事」,若發心不正,則反墮惡道:
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
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
四者、為非想故,繫念思維。
乃至是殊勝的六波羅蜜菩薩行道,若心念都在生死上,不是為解脫之道而行,則菩薩不成反成魔:[1]
(一)起於魔檀,為有報故;
(二)持於魔戒,要利養故;
(三)行於魔忍,為畏他故;
(四)習魔精進,求名聞故;
(五)得於魔禪,昧於鬼法;
(六)樂於魔慧,分別見網。
這六種雖相似六度,但因為發心與魔相應,則善事也成為魔事,違菩提道。要成佛或是成魔,一念即為關鍵!
什麼樣的習性,就會相應什麼樣的境界,一切的根本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心」。俗諺也有云:「物以類聚」,就是說明什麼樣的習性就相應到什麼樣的人事物。當境界來時,想要改變境界只是妄想,唯有真正改變自己的心,方是下手得力之處。
這一篇〈You are what you say(說什麼得什麼)〉云:「惡言惡語變成詛咒。」平時盡講些沒有品質或負面涵意的惡言惡語,久而久之就變成在詛咒自己了。」若常使用負面模式思考,習慣一旦養成自然後,就容易養成負面習性。所以佛教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想要善緣增上,就要正面思考,給自己及周遭的環境都充滿正面的能量!當觀念改了、習性改了,相應的境界就會改了。因此唯有轉念與改變習性,才能真正「轉苦為樂」、「化火焰為清涼」!
- 自淨其意(20160129)
- 學習持地菩薩的精神:當平心地,則世界一切皆平(20080109)
- 因若不正,果遭迂曲(20091115)
- You are what you say──說什麼得什麼(20140418)
- 飲食、習性與業力 (20160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