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法友來訊,詢問若出家人常常去打擾居士家這樣子好嗎?去跟居士要飯吃跟要東西,他曾經遇過類似情況,覺得很困擾。
關於這樣的問題,因為印隆不是很了解實際的狀況,所以建議若有能力也想發心,就真誠供養,也是植種福田;若感覺困擾,可委婉拒絕,或言明自己資糧還不具足,不必勉強。
受具戒的出家男眾稱為「比丘(bhiksu)」,出家女眾為「比丘尼(bhiksunī)」,此為梵文音譯,意譯是「乞士、乞士女」,「乞」是乞求,「士」是清雅之稱;謂出家修行者常當乞食,清淨自活,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衣食以資色身,故名「乞士」,實際行動就是化緣。
在戒律上,出家人對於資身「四事」的化緣,其實有相關的規定,若貪求而超過所需,是不被允許的。受了大戒的出家人,應當都會有所認知。
印隆在未出家當居士時,也曾遇過化緣甚多的法師,不過非常少數;而在崇敬三寶的心態上,印隆會盡力與歡喜供養,若能力不及,也會如實告知。其實許多的法師善知識,都是非常慈悲的,直到現在,仍有法師儉己利他,慈護印隆。
《法華經》有云「四事供養」,為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供養三寶,此是生活之基本所需。出家修行者受用十方所護持的道糧,釋尊開示當「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1]受護持者應約束、減少欲望,接受供養如同接受良藥,是為了療治色身飢渴之病,若是要求過多,恐會損害檀越的善心。
俗家母親生前,是非常喜歡供養三寶的,不過她的確有跟我反應過不喜看到用過量物質之事;印隆也告知母親不要罣礙,若有因緣出家,絕對會簡樸自重。而在出家後,師父要印隆少主動聯繫俗家親屬,免得被誤會是來化緣的,這一點印隆一直有謹守。但在98年罹病,至107年因為癱瘓需要聘請看護照顧後,在需要付龐大的看護費、醫藥費、尿布耗材等費用下,首次向大家尋求幫助,自己實在非常慚愧。
古德所說的「衣食之中無道心,道心之中無衣食」,[2]是非常珍貴的教導。要感恩十方信施的恩德,成就修行的善願。因此,修道者要防止自己為物質境界所牽絆,對於護持不做好壞分別之想,以慚愧與感恩心來面對,做真正的福田。
《比丘受戒錄》︰「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官室,飾衣服,置田產,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務,與俗無異。……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3]
宋.慈受深禪師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汝今種種受用,未飢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如何消得? 」[4]若多求、多畜,而多事,就失去修道實義。[5]
因為有大眾的供養布施,才能夠安心修行,每一份護持,都代表大家對於三寶的無上信心,也來自許多高僧大德與居士對於正法的弘化與護持的積累。祈願所有的善法功德,迴向正信三寶常住於世,利益一切眾生!
◎ 出家貴清閑(廣化律師)
◎ 收紅包苦得很
◎ 過濾網
[相關影片]
- 功利、名利(聖嚴法師)
- 名利權位為何不能使人喜悅(聖嚴法師)
- 如何從追逐金錢的遊戲中掙脫(聖嚴法師)
- 如何戒貪(戒貪名位)(聖嚴法師)
- 開示弘一大師之偈誦辭(聖嚴法師)
- 如何衝破物質的牽絆(聖嚴法師)
[1]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CBETA, T12, p. 1111a22。
[2] 聖嚴師父常以此句來勉勵與警惕弟子及學生,這一句話是他的指導教授坂本幸男博士贈與他的,對於這兩句話,聖嚴師父的解釋是:
(一)「道心之中有衣食」──道心就是求道的心,求法、弘法的心,也是為佛法獻身的心,只要有此願心,不要擔心吃飯、穿衣的問題,最低限度不會餓死、凍死的。
(二)「衣食之中無道心」──若是老擔心吃飯、穿衣等自己的生活費用,就會專心張羅那些錢,一去張羅錢,求法、弘法的道心就要不見了。
[3] 《比丘受戒錄》:「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宮室。飾衣服。置田宅。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好心出家者。快須着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箇信心女男。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予為此曉夜惶悚。」(CBETA 2023.Q4, X60, no. 1131, p. 705b21-c5 // R107, p. 180a15-5 // Z 2:12, p. 90c15-5)
[4] 《緇門崇行錄》:「宋慈受深禪師。小參示眾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永嘉大師不喫鋤頭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鞋。遇軟地則赤脚。汝今種種受用。未饑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如何消得。」(CBETA 2023.Q4, X87, no. 1627, p. 354b22-c3 // R148, p. 804a2-7 // Z 2B:21, p. 402c2-7)
[5] 《緇門崇行錄》:「比丘。華言乞士也。清淨自活。名曰乞士。而多求。而多畜。而多事。不亦實叛其名乎。旻師而下諸公。千載至今流風未泯也。聞其風而不興起。尚得為比丘乎哉。」(CBETA 2023.Q4, X87, no. 1627, p. 354c21-23 // R148, p. 804b7-9 // Z 2B:21, p. 402d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