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法友來訊詢問「皈依僧」的問題,因為他就讀學校的相關系所,有非常多機會與與出家法師來往互動。也因為彼此都是同學關係,在上課或是社團辦活動時,可能會有一些衝突發生,感覺法師與居士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念書而變得複雜。也剛好在前段時間看到明就仁波切的《帶自己回家》這本書中,說皈依的對象要超越輪迴,因此要皈依聖賢僧。因此想請問在皈依三寶中我們要如何皈依僧?而與出家人有什麼相處上的準則呢?
這位法友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相信他是非常有道心,且具正知見者。
相信許多法友都有這種感覺,進入佛門愈久,愈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若無法釋懷,乃至出現「二寶弟子」的情形。而在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好像距離與分際漸漸消失了,也讓在家人覺得:「出家眾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因此漸失了對三寶應有的恭敬心。
保持適當的距離,也是一種保護的方式:印隆在 15歲開始親近佛門,當時除非是在法會或知客處,否則要看到出家法師是很不容易的。而因為有保持距離,也保持了尊重。後來逐漸有機會掛單於寺裡,漸漸與相近年齡的法師接觸多了,在距離減少之下,逐漸變成「學伴」與「玩伴」──除非穿起袈裟,否則有時還真的沒大沒小。
在22歲去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時,接觸更是密切,因為我們的一切生活都是在一起。不過學院做了很好的制度,該規範、分隔的,一切按戒律來做,因此不致失去分寸。
在97年念法鼓佛教學院時,當時宿舍是安排在教職員宿舍,但那是男女、在家與出家同棟──女眾研究生是住在三樓,一半是法師的寮房,一半是居士的房間,四樓教職員,五樓是男眾法師與居士。當時真的很不適應,因為以前在寺院裡,在家與出家是不可能住在一起的,何況是男女同棟!但法鼓大學的校舍還未興建,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當時常常見到居士與法師的相互到寮房,名義上是討論功課,久之就像一般的同學,失去了在家與出家的分際,也感覺到在家同學漸失了應有的尊重。讓印隆不禁想到《聖與俗:宗教的本質》這本書所討論到了「空間」問題,真的是要保持適當距離,才能以策安全!
另外,有句話「親近生慢侮」,[1]指關係太過親近、親密,有時候會容易失去分寸,少了禮貌,變得輕薄、不尊重對方。也有人對外都彬彬有禮,但面對親人又是另一番可畏的嘴臉,與在外的形象判若兩人!
有時確實有時會因為過於熟悉,就容易有些逾矩的言行出現,忽略了基本的禮儀與尊重。或許人與人之間,還是要保持距離,比較能維持美感,保持彼此應有的尊重,也以策安全。
另外在出家眾的戒律上,有很多的威儀戒,是教導我們若與在家眾相處時,所應有的行為規範,這些戒律其實是為了保護眾生的法身慧命。
雖然現在社會的型態跟過去不同,出家眾也必須隨順因緣使用一些俗世生活的物品,但是自己的心念一定要攝護,要時時警惕自己:「我是出家人,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僧寶的形象,決不可懈怠放逸!」
敬重三寶,是堅定自己道心與善因緣的根本!對於出家法師的尊重,不是因為這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僧寶」意義。「信佛、學法、敬僧」,要深深刻入識海,以能生生世世都有因緣親近及皈依三寶。
與各位出家法友共勉,護念眾生法身慧命,以德行讓大眾對於三寶生起真正的歸仰依止。也與各位在家法友相勉,不退初心。而不論出家在家,都莫做斷佛種人,同護正法久住於世,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安樂!
◎ 與出家法師相處時的禮儀(20120830)
◎ 身在紅塵不染塵(20130704)
◎ 親近生慢侮(20130709)
◎ 皈依的相關討論(20201226)
- 泰國「無宗教」年輕人越來越多(20210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