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在家法友法談時,她提到雖然學佛多年,但一直未去皈依,因為還找不到相應認可的法師或道場。因此,她是以自己在佛前自誓受三歸的方式,也等待有相應法師的因緣。
印隆了解她的想法,理解她或許是因為接觸教界較久,也或許其學經歷較高,所以有相應標準的願求。印隆鼓勵她不要忘懷初心與對於三寶的願心,等相應的法師出現,要把握機緣正式皈依。
關於她的想法,其實也可以看出許多人對於「皈依」仍有較不清楚或混淆之處,以下幾點討論之:
一、皈依並不是「拜師父」:
「皈依」是誓願成為三寶弟子,為入佛法門的第一步。皈依是皈依一切僧寶,授三皈依的出家眾,也只是為求受皈依者授皈依,作皈依的證明師。
二、授皈依師長的身份必須是出家眾:
《事鈔》云:如「《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1]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即發善法。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結。」[2]
三、三寶必須具足:
一定是皈依佛、法、僧,不能只皈依「一寶」或「二寶」。[3]因教理所說的「一體三寶」,或是不皈依僧寶的作法,都無法生起皈依體。[4]
四、一定是皈依事、理兩類三寶:
「理體三寶」是究竟皈依處,是本體;但是「住持三寶」卻是我等薄地凡夫的根本皈依處,其是理體三寶的作用。理體三寶和事相三寶,是缺一不可的。[5]
另外還有幾點,是一般人遲遲「不敢」皈依三寶的錯覺與誤會:
一、以為皈依三寶後就要開始吃素。[6]
二、以為皈依三寶後就是要出家。
三、以為皈依三寶後就不可婚嫁。
四、以為自己障重不清淨。
五、貢高我慢者與邪見者。
現在的「二寶居士」不少,或者僅以經論法寶為皈依的義理研究「居士」,可以說不是佛教信仰者。[7]不過關於這一點,並非此文評論之重點,而是與各位出家道友共勉,護念眾生法身慧命,以真正的德行,讓大眾對於三寶生起真正的歸仰依止。也與各位在家道友善知識相勉,不退初心。而不論出家在家,都莫做斷佛種人,同護正法久住於世!
◎ 如何辨別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宗舜法師
◎ 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如本法師
[1] 「五眾」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2]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CBETA, T40, no. 1804, p. 138a08。
[3]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若稱法僧不稱佛寶,成三歸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歸不?答曰:不成三歸。」
[4] 若以教理上所說──佛從覺照義上說為「佛寶」,佛德具軌持義說為「法寶」,從合和無諍義上說為「僧寶」,本身即使一體具足三寶,所以認為只須皈依佛寶即是皈依三寶,不必一一皈依;甚至有些人因見出家人之過失,而只皈依佛寶、法寶、不皈依僧寶的作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皈依,無法生起皈依體來。
[5] 聖嚴法師說:「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戒律學綱要》第一章「三寶與皈依」,第35頁)
若只皈依理體三寶,不皈依事相三寶(住持三寶、化相三寶),或者用皈依賢聖僧(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取代原本通於凡、聖二種僧寶的泛指——「僧」等等,這樣的皈依,作法也是不能成就的。
[6] 皈依三寶,並沒有要求非吃素不可;若受完皈依發願想吃素,這是最好的!
[7] 聖嚴法師曾嚴肅指出:「如說,不受三歸,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戒律學綱要》第一章 「三寶與皈依」,第2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