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課程是說「懺悔因」,今天的課程是「懺悔法」,師父開示,懺悔最重要是不二過,沒有相續心。〈淨土發願文〉內容:
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省庵大師這一段文,[1]說明藉由身體禮拜儀式,以表達內心恭敬,虔誠懺悔。師父開示不隱瞞罪業的發露,方是表達要真正懺悔的決心;一般凡夫是揚己德而藏己過,但修行者反之。印隆也深感「發露」真的很重要,知道自己的過錯並能面對,但覺得不敢在大眾前發露,應是有其他原因,此必須要有良好的僧團制度來支持。
在「懺悔者,斷相續心」這一段,[2]師父詳細說明「順逆十心」,此也是印隆在修懺悔法門會運用的觀法。於《法華三昧行法》提到「逆順十心」是指「逆生死流的十種善心」與「順生死流的十種惡心」,此是懺悔的核心,能逆生死流而達解脫之道。在《摩訶止觀》卷四云:「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為苦行,終無大益。《涅槃》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無有是處』即此意也」。意即若不能明白此十心之翻破對治,則非但懺悔不成,反而徒造新殃。因此行者須深識此逆順十心,確切地修善滅惡,實為行持懺悔法門的重要前行。
省庵大師並詳細說明真正懺悔身口意三業的方法與用意,[3]因為三業所造,也用三業來懺。[4]而接下來的「正陳懺悔」,更是精彩深刻![5]為何不只為自己懺悔,也要為一切眾生懺悔?因為「我與眾生」從無始來,世世生生互為眷屬,也共成罪業。師父舉如父母子女之例,為生活而一起造業,讓我們明白懺悔必須徧緣法界眾生,方得究竟。
下文的一段問答,加深我們對於懺悔罪障因果效用的認識。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多初機學懺悔的問題。[6]省庵大師慈悲先解釋所受業報有三種,並有定不定業,[7]因此滅罪並不是那麼簡單。師父並說明從大乘法義來看,心能造業,亦能轉業,因此懺悔有功,並舉《觀經》中,造惡業的阿闍世王,誠心懺悔念佛,得生淨土之例。
從「迷本淨心」來看,本來是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佛性沒有喪失,「光明不現」不是不在,而是一念無明起,如雲覆月,此是根本煩惱障。[8]而所謂「報障」,是身口意與煩惱相應,造作十惡五逆,則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整段都是清楚解釋三障。[9]
下一段則是解釋為何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此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省庵大師約心、境、事、時、人,讓我們知道「業若有形。虗空難受」,因為無量無邊,不能不懺悔![10]
最後一段的「冤業」,[11]實是另印隆感受深刻!眾生顛倒,沉溺生死海,無債不來,無怨不聚,常在生死,欠來欠去、還來還去,牽纏不清。師父說,「軟賊」怨業最可怕,看似可愛可親,其實是拖入生死苦海的羈絆,自己要警覺。
印隆此生曾經最在乎的俗家父母、大姨、弟弟,還有恩師慧嶽長老,都已往生。父親的往生,為引領印隆得入佛門的因緣;母親的往生,為成就印隆出家的心願;弟弟的往生,讓印隆此生所牽掛之事能全然放下。原本以為自己此生是來報答俗家親眷之恩,但現在更感恩的是他們對我修行的成就。此生的親緣關係已滅,願來世相見時,是以法友的身分相遇,成為清淨法侶。
人世間最難割捨的就是「情」,而這也往往成為出離輪迴的障礙。愛戀不捨只是增加彼此的生死煩惱,造下後續的生死因緣。〈怡山發願文〉云:「願來世換得一副鐵心腸。」願永離世間的愛纏煩惱,無有眷屬繫縛之心。就讓無謂的思念到此為止,否則生生死死,終究是一場夢。
師父最後告誡,念佛求生淨土,是當代行者的懺悔大法,終必成就佛道!
[1] 〈淨土發願文註〉:次懺悔法中,「翹勤五體」,表外儀恭;「披瀝一心」;明內心敬。兩肘兩膝及額,名為「五體」。「披瀝」謂開發洗蕩也。以我之誠,歸投於佛,故曰「投誠」。
[2] 〈淨土發願文註〉:懺悔者,斷相續心也。
[3] 〈淨土發願文註〉:由昔身行惡法,故今「五體翹勤」。復由意起貪嗔,故用「一心披瀝」。又由舌談惡語,故今「口陳懺悔」。
[4] 〈淨土發願文註〉:又昔無始身業猛利,故用翹勤而懺;意業穢污,故用披瀝而懺;口業粗獷,故用陳詞急切而懺也。
[5] 〈淨土發願文註〉:次、正陳懺悔中。「我」者,行人自謂;「眾生」,即四恩三有、六道四生。謂我與法界眾生,自從曠劫直至今生,常常起惑造業,未曾休息。非是一人獨造,亦非一生一處所造。非是一人,故云「我及眾生」;非是一生,故云「曠劫至今」;非是一處,故云「無量無邊」。葢由眾生從無始來,世世生生,互為眷屬;更相主伴,更相佐助,罪業方成,造業既同,懺悔亦爾,故須徧緣法界眾生,為其懺悔也。
[6] 〈淨土發願文註〉:「問:曠劫罪業,應已受報,云何直至今生,猶未滅邪?若已受報,則不須懺;若猶不滅,則懺亦無益?「
[7] 〈淨土發願文註〉:「答:眾生造業,受報有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一生即受,生報次生方受,後報經無量劫乃受)。復有二種:一者定業,二者不定。若過去業屬現報者,則亦已受;若生報、後報,正在將來,豈可不殷勤懺悔邪?!又若是定業,則不可懺;若不定者,懺則除滅,何謂無益邪?(小乘所明有定不定業,大乘所明一切不定)。」
[8] 〈淨土發願文註〉:「迷本淨心」二句,是懺煩惱障;「染穢三業」四句,是懺業障;「所結冤業」二句,是懺報障。又「迷本淨心」是根本惑,「縱貪嗔癡」是枝葉惑。言「迷」則如雲覆月,光明不現;言「縱」則養賊為子,自劫家珍。
[9] 〈淨土發願文註〉:身口意三,與煩惱相應,名為「染穢」;造作十惡五逆,名為「罪垢」。三業為能造,罪垢為所造,罪垢既成,必招冤業,冤必有報,故名報障也。
[10] 〈淨土發願文註〉:言「無量無邊」,略有五意:
一約心,一念塵勞。具有八萬。何況相續?
二約境,一處所作。已自無量,何況十方?
三約事,一業若成。罪無邊際。何況諸業?
四約時,一生所作。亦應無量。何況曠劫?
五約人,一人所作。已自無邊。何況眾生?
所以業若有形,虗空難受也。
[11] 〈淨土發願文註〉:冤業有三,如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遞相吞噉,此名殺冤;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此名盜冤;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此名淫冤(問:淫則彼此無怨,何亦名冤?答:殺盜二業,名為怒冤;淫名喜冤;喜怒俱冤,無非是業,眾生顛倒,以怨為親,良由於此)。「願悉消滅」者,謂三障俱滅也。二懺悔三障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