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示以真場(2023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今日課程,法師帶領大家研討第四品〈菩薩品〉的光嚴童子,重點在「道場」。道源長老認為此品對禪宗影響很大,後來的參學對話,例如「從哪裡來?」問答皆很有道味,非世俗之心。

  「光嚴童子」示現在家身份,其實他已位居法身大士補處菩薩,是寶積菩薩、維摩詰長者的法友。[1]其名稱由來,智者大師解釋,「光」為圓教第一義,[2]即是法身;「嚴」即福智二嚴,二光莊嚴顯發法身,故名「光嚴」,即得開佛知見。「童子」謂心無染愛,[3]即是光嚴菩薩,如文殊師利也稱童子。

  彌勒菩薩顯圓菩提,開佛知見;光嚴童子明圓教道場,示佛知見,亦不在未T38n1778_p0641b26║來菩提樹下(一般人以為道場指菩提樹),此表時間與空間皆無障礙,大眾同聞圓真道場義。[4]

  關於「入出城」的意義,法師舉 僧肇法師「光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毘耶,將求道場」,光嚴童子「出城」表將求道場;維摩長者則是以「入城」示真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5]因此「道場者何所是舉動所遊無非道場,不用出城找道場。

  鳩摩羅什認為「道場」是成道之場、證佛果位之處:「佛所坐處,於中成道,故名道場。廣積眾善,故佛道得成。」僧肇認為是「閑宴修道之處」(目前一般理解也多是修道之處);[6]而玄奘大師用「妙菩提」(Budhi manda),堅持「菩提」為佛教不共之處(因為外道也用「道」字),認為是成佛證道之處(果),不只是修道之處(因)。萬行是道場,為因中說果。[7]

  維摩詰長者用三十二種闡釋「道場」,分為三種:一是起事,有四類──四心、[8]六度、[9]四無量心[10]神通及道品[11]成就萬行道場,契入妙菩提之證道。「四心」:直心、發行、深心、菩提心。「直心」是修行之關鍵所在,「內心真直、外無虛假,乃基萬行之本。」[12]法師並舉《金剛經》之例,行住坐臥一切都在道場中,因為不是虛偽造作心,所以能與道相應,我們要時時自己做檢點。「發行」是發大心,一切都是做眾生事,有直心就能發心。「深心」是認真的做,因此發「菩提心」,二六時中都可以證道,此四心是環環相扣的。

  「四無量心」的「悲是道場忍疲苦故」,法師說明真正的悲,要忍疲勞與痛苦;而「捨」非常重要,菩薩行是「見苦必赴,不避湯炭」。[13]「捨無量」特指要把前面慈悲喜的無量捨掉,方能真正成就,否則反而可能造成煩惱。因此無量慈、悲、喜要無量捨,「捨是道場,憎愛斷故」。[14]讓印隆想到「愛見大悲」,者思惑,者見惑;若在菩薩大悲心行的運用上,有了一絲絲的貪著愛染,那麼在熱心救世的大悲心行中,本質已是染污不純淨的,而這染污就是「愛見大悲」。此是說若對眾生若起了有愛染的悲心,就應該捨離,因為這不是真正的悲心,也很容易退轉。菩薩的大悲心是無所求亦無所得的自在;而愛見大悲的人,會有疲倦和厭煩的心

  在「神通及道品」的「多聞」,法師特別舉僧肇大師所說,若不能如聞而行,則像是「與禽獸同聽」,[15]祖師深切的教誨,叮囑我們一定要實踐。

  第二「觀理」有五類,成就諸法道場,[16]於其中「諸煩惱是道場」,法師說當煩惱起時,可以去讀誦經典,轉煩惱力為智慧力。另外,若要體解「一切法是道場、一切法是佛法」,當「知諸法空」。第三「向果」有六類,成就水月道場,[17]於「降魔」,法師開示為遇到境界,不為所動,實是要義!

  大乘法義非常殊勝,萬行眾法皆為道場,[18]法師於課程結束前,勉勵大家不必心外求法,若與六度相應,當下之處即是妙菩提,即是住持佛法。[19]修行不要侷限某一範圍內,這一章若能理解,修行則能運用在日常生活,法喜充滿!


 


[1]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光嚴是在家菩薩,淨名寶積之法友也,亦是法身大士位居補處。」(Cbeta, T38, no. 1779, p. 641a27

[2]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所以名光嚴童子者,光有三種: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非色非心光者,即第一義光,如《梵網經》放第一義光也。......唯有圓教明第一義光,是為不思議光也。嚴者,即福智二嚴,......第一義光即是法身。二光莊嚴顯發法身,故名光嚴。......即得開佛知見,見自他也。」(Cbeta, T38, no. 1779, p. 641a27-b14

[3]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童子者,菩薩住鳩摩羅迦地名為童真,如世童子心無染愛,謂不染愛自他妻也。不愛自妻者,如金色迦葉;不愛他妻者,不愛一切女及他妻也。菩薩亦爾,雖觀三諦證諸法喜,若於二諦法喜不愛,即是不愛一切女及以他妻;不愛中道法喜,即是不愛自妻。具此二義,如世童子,故名光嚴童子。」(Cbeta, T38, no. 1779, p. 641a27-b14-b19

[4]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前命彌勒顯圓菩提開佛知見,不的在後身。今命光嚴,欲明圓教道場示佛知見,亦不在未來菩提樹下。開見是總相,如初見如意珠只一圓相。示是別相,如見如意雨出眾寶,還約初心勿遠求之。故《大品》明一一法門皆摩訶衍,此經明是道場。淨名往昔破光嚴者,寄破三教菩提非真道場。光嚴示受折者,正顯圓教真實道場。今佛次命者,若述往昔被彈,即大眾同聞圓真道場義,成前五種利益。」(Cbeta, T38, no. 1779, p. 641b19-c03

[5]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光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毘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故逆云吾從道場來。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迹與事隣,舉動所遊無非道場也。生曰:得佛之處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3c0-c17

[6]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復次佛所坐處,於中成道,故名道場。善心道場亦復如是,廣積眾善故佛道得成,是以萬善為一切智地,乃真道場也。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460c05-c17

[7]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什曰:以光嚴心樂道場,故言從道場,以發悟其心也。光嚴雖欲得道場,而未知所以得。得必由因,故為廣說萬行。萬行是道場因,而言道場者,是因中說果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460c03-c05

[8]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2c15-17)

[9]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2c17-20)

[10]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2c20-22)

[11]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2c22-26)

[12]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肇曰:修心進道無亂之境便是道場耳。若能標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也。曷為近捨閑境而遠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內心真直、外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坦進道之場也。自此已下備列諸行,盡是修心之閑地,弘道之淨場也。生曰:以無虛假為懷者必得佛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3c23-364a02

[13]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肇曰:見苦必赴,不避湯炭,悲行。」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4a29

[14]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捨是道場,憎愛斷故。肇曰:夫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想已生,故兩捨以平等觀,謂之捨行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4b08-b09

[15]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聽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4b26

[16]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p. 542c27-543a1)

[17]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a1-5)

[18]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所列眾法皆為場也。」後秦釋僧肇撰(CBeta, T38, no. 1775, p. 365a06

[19]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CBETA 2023.Q3, T14, no. 475, p. 543a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