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課程,法師帶領大家繼續討第四品〈菩薩品〉,首先是接續 彌勒菩薩被 維摩詰長者彈訶的內容。內容層次更精深,感恩法師以深入淺出的說法,引領我們了解經文。
在「結過勸捨」中,首先是就「生門」約三世破(上節課已有提到一些),法師說明「時間」的觀念,是有動才會有時間,並引《中論.觀時品》:「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來進一步說明。此讓印隆想到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以及以前在研究所時,班上有一位物理學博士,他也提出相關的概念,以現代的量子物理學來解釋「時間源出於對變動的認知」。[1]
再舉華嚴賢首大師的〈十世章〉:「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在很深入的定功中,對於時間的障礙是沒有的。因此所謂「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聖人的境界,時空是沒有障礙的,是超越時空的。[2]
其次是就「無生門」來破,說明沒有授記這件事,第一是「約無生理破」,[3]法師提到「花開見佛悟無生」,所謂「無生」,是沒有生滅的變動。這裡是講圓教的授記,[4]沒有無生位的問題。無智亦「無得」,沒有得菩提,就沒有授記的問題;不能再增加、得到一個東西出來,沒有一個自體可得。此讓印隆想到《淨土生無生論》。法師並提出從百法來看,「時」是不相應行法,「得」也是不相應行法。
第二是「約無生行破」,探討受記跟真如是何關係。[5]是從真如得到授記嗎?真如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沒有從真如上面起受記之事。從真如理體來說,凡聖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如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眾生成佛有份。本自清淨,不是從外再得到一個東西,而是反觀與真如相應。[6]
「如者,不二不異」,[7]法師開示,凡聖一如,眾生與彌勒是不二的,這裡是從性體上來說不二不異(中論是從因緣跟本體這兩方面來說)。「不二」是平等,「不異」是沒有差別,不二就是不異。[8]但我們都是迷在差別相上,沒有看到平等性;聖人可以從眾生的煩惱相上,用慈悲的眼光,看到平等的真如佛性,那是完全一如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大乘法都是講不二,從無生門來說,就是看到平等性。法師並舉「黃龍三關」、[9]「水牿牛」等公案,表十法界眾生皆有佛性,心、佛、眾生都是三無差別,輪迴六道眾生的形體雖異,但本質上並無二致,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這都是以圓教教法,去除對於法的執著,用般若掃蕩的方式,令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歸無所得。
於「廣說真菩提相」,法師先舉唐太宗要 玄奘大師將道德經翻成梵文之事,[10]在翻譯《道德經》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就是關於「道」這個詞彙的翻譯。參與的道士想要借用佛教名相,主張翻譯為「菩提」,也就是梵語中「覺」為譯音,而玄奘大師堅決認為,應當將「道」翻譯為「末伽」,也就是梵語中「道路」的譯音。玄奘大師認為佛教的理論就是佛教的理論,道教的理論就是道教的理論,兩者之間不能夠混雜在一起,可看到大師對於純正佛教的堅持。
接下來就是消文解釋二十五種菩提,[11]雖然只是消文,但對之後的誦經觀文,有很大幫助。這些都是圓教實相菩提,若能「得體」,則從體起用,此意境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因此法師舉道吾圓智禪師的公案,幫助我們了解。
這兩堂的課程較深,法師也很厲害,用兩堂課講完。感恩有錄影,可以重複聆聽,幫助理解。希望在努力薰習之下,能開顯智慧。
[2]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1-3)
[3]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6-9)
[4]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文為二:一就生門、二就無生門。今作通別兩解。......二約無生門者,即是呵衍教菩薩。衍以無生滅為滿字教門,故《中論》云「佛為利根菩薩說因緣不生滅相」。所以約無生呵者,呵大乘中通別菩薩,及呵圓教生語見順道愛等過。」(Cbeta, T38, no. 1779, p. 636b17)
[5]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9-10)
[6]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10-13)
[7]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13-19)
[8]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一切眾生」下,三、雙並。文為二:一以四如為並端、二正結並。初文者,一約一切眾生如、二約一切法如、三約眾賢聖如、四約彌勒如。就此四並深求其意,亦玄約三教。初約通作四並,三是順並,從初至後一是逆並,從後至初一約眾生如。順並者,眾生即假人,假人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如。若眾生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彌勒如亦然,何得獨記?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則二如為異,異則非如。若如無異,記則應同,不記亦同。若通若並非三數番。二、約一切法如順並,一切法如通情無情,情謂五陰實法、無情即是外國土等,悉皆是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此但以無情替於眾生,句句悉同,須類說之。何者?無情之法佛不受記,故《大經》云「若尼𤘽陀樹能修戒定智慧,我亦授三菩提記。以其無心,不與授記。」故以為並,異有情也。三、約眾聖賢如順並。即藏通三乘賢聖皆悉是如,與彌勒如一如無二,此亦例前。若眾生已下,句句悉同,准例說之。自法華已前,二乘賢聖皆無受記,故以為並。四、還約彌勒如返並前三,故名為返。此有三重謂並前三番。一一皆云一如無二記不記等。其意宛然。二約別教、三約圓教皆作四並,類通可知」(Cbeta, T38, no. 1779, p. 639a12)
[9] 黃龍慧南禪師接引學人有一獨特的方式,就是只要有人來參學,禪師就詢問學僧:「人人都有生緣,你的生緣在哪裡?」也就是問他輪迴轉生而來的因緣為何。當學僧正要回答時,黃龍禪師就突然伸出手,逼問對方:「我的手像佛手嗎?」暗喻人的自性與佛相同,都能成佛。接著,又問學僧到各地參學的心得,但不等對方回答,便垂下一腳問:「我的腳怎麼像驢腳?」意指人與驢都輪迴於六道,形體雖異,但本質上並無二致,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
黃龍禪師常以這三個問題勘驗學人的領悟,但是三十多年來,很少有人能對答契機。即使有人回答,黃龍禪師都端坐歛目不予置評,令人莫測其意。叢林便把黃龍這三問,稱為「黃龍三關」。
關於三關的禪法旨要,慧南自己曾以偈頌作過解釋:
頌第一問:「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但見日頭東叫上,誰人更吃趙州茶。」
頌第二問:「我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
頌第三問:「我腳驢腳並行,步步踏著無生。會得雲開日見,方知此道縱橫。」
[10] 《舊唐書》中有關於這段過往的記載,道宣大師所著的《集古今佛道論衡》以及《續高僧傳》,也詳細地記載了這段故事。
[11]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23-c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