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懺悔三障(2023結夏安居課程)


  今日的課程主題為「懺悔三障」,師父再次讚嘆 省庵大師〈淨土發願文註〉, 蓮池大師的〈淨土發願文〉一字一句解釋得非常清楚,實是對淨土行者的莫大悲心!

   〈淨土發願文〉內容:

二、懺悔三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

  為何求生淨土要懺悔?因為末世凡夫眾生,遇境逢緣,觸發三毒,造作惡業,面對五欲六塵種種誘惑,不但在五濁惡世受種種苦,也是障礙往生淨土,因此懺悔是當急之務![1]

   首先是「業重福輕,障深慧淺」:省庵大師在詮釋「業重福輕」,從三個角度分別說明。十惡十善是基本的,而其中除了對象之別外,心念是影響相當大的因素。文中特別提到:「又或方才念佛,便謂口酸,適欲禮拜,又言腰痛,此福輕也」,[2]師父慈悲教誡,懈怠是因為生死心不切,因此用制定功課的方式,給予一點壓力,是為了提升大家的精進發心。

   而「障深慧淺」者,更是直指出末法行人的修道問題。「障」礙有內外兩種,外障又分為二種:[3]「塵緣逼迫」如眾生天天為衣食而忙,八苦交煎;「魔外牽纏」是邪魔外道邪師惡知識等的蠱惑牽纏,難以出離。而內障也分為二種:[4]一是疾病、早逝,都是障礙修行;二是心智不明瞭,理解與記憶力差,對於體解佛義也會有障礙。

   至於智「慧」,省庵大師將之分為方便慧與真實慧兩種:[5]方便慧是善巧權智,為觀察俗諦緣起法的智慧;真實慧」是對於般若的智慧,對於諸法空性能透視的智慧。再細說聞思修三慧是方便智,因為猶如見月標指;見道」方是真實智慧。並引天台教理來詮釋「障深慧淺」。[6]障深文中,提到「甫欲修行,便生惡疾」,此是印隆親身所歷,惟願不斷懺悔與努力,不被障所障!也提到未證謂證者,是慧淺之表現,[7]即是狂慧障深,可從當代一些外道看出,實是大妄語。

   所謂染心易熾,淨德難成──貪嗔癡名染心,戒定慧名淨德。染心即污染的心,省庵大師用三種比喻來表法貪嗔癡:[8]瞋恚如火焰,遇乾草燒得更旺;貪愛煩惱似藕絲,難以脫離。其提到愚癡就像邪見之網般的纏縛,令人想到《法華三昧懺》所說的「猶如猿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

   而淨德難成者,更是令人悚然![9]沒有般若空性,對於五欲六塵就會執著,修行時昏沉掉舉,無法定心,種種皆是凡夫在修行時的真實寫照,因此 省庵大師苦口婆心不斷勸誡。師父也慈悲教示,末法眾生智慧淺薄,乃至五濁惡世心志顛倒,無法體解佛義,因此若沒有發真實慚愧心,修道無從進展,此是 省庵大師撰寫此文的慈悲用心!

 



[1] 〈淨土發願文註〉:下,明懺悔之因。今於下,明懺悔之法。我及眾生下,正陳懺悔。此一段文,承上文言,雖然念佛發心,期生淨土,而我罪業厚重,福善輕微。障緣既深,智慧復淺,染污心識,如火熾然,清淨功德,一無成就,興言及此,焉不悲傷!葢末世凡夫,鈍置如此,如此罪障,能障行人不得往生,將如之何,此懺悔之宜急務也。

[2] 〈淨土發願文註〉:業重福輕者,即十惡,即十善。言十惡者,身有三,謂殺、盜、淫;口有四,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三。謂貪、嗔、癡。翻此十惡,則名十善。言則十惡具造,言則一善單修。又上品十惡名業重,下品十善名福輕(如十惡業,殺生則以父母師僧為上,餘人為中,畜生微細昆蟲為下,餘皆例此可知,十善反此,可以意得)。又熾然作惡名業重,泛然行善名福輕。乃有嗔他,則呪其速滅,杖彼則立使隨亡,此業重也。又或方才念佛,便謂口酸,適欲禮拜,又言腰痛,此福輕也。

[3] 〈淨土發願文註〉:障深慧淺者:障有二種,一者外障,二者內障。外障有二,一者塵緣逼迫,二者魔外牽纏。

[4] 〈淨土發願文註〉:內障復二。一者疾病夭殤。二者。愚癡顛倒。

[5] 〈淨土發願文註〉:慧有二種。一者方便慧。二者真實慧。

[6] 〈淨土發願文註〉:聞思修為方便,見道為真實。見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大乘所見復有二種:一者空假,二者中道。中道復二:一者但中,二者圓中。若就諸慧論深淺者:聞慧為淺,思慧為深;乃至但中為淺,圓中為深,傅傅互論可知。言障深則內外交攻,言慧淺則聞熏薄解。乃有甫欲修行,便生惡疾;纔能向道,適遇邪師,此障深也。

[7] 〈淨土發願文註〉:又有未得內凡,便謂已超佛地;稍通世智,自言已入悟門,此慧淺也。

[8] 〈淨土發願文註〉:貪嗔癡名染心,戒定慧名淨德。言易熾者:嗔如火燄,觸乾草而展轉增高;愛似藕絲,割鈍刀而牽連不斷;癡則密織見網,愈縛愈纏,深種邪根,彌生彌廣。

[9] 〈淨土發願文註〉:難成者:則律儀篇聚,持少犯多。則大小禪那,造修無地;則權實妙智,證悟無門;乃有一毫染著,累月牽懷;片語不投,終身結怨者,此易熾也。其或才登戒品,已破浮囊;一入禪堂,但增昏掉者,此難成也。自非深生慚愧,痛自尅責,懇到懺悔,則縱經塵劫,滅罪良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