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修行者會遇到「魔考、魔障、魔擾、魔境」,這到底是什麼?為何會遇到?
聖嚴師父開示:「魔考」是考試,「魔障、魔擾」是考驗,但是佛教不承認「魔考、魔擾」,且修行人也不一定有「魔障」。另外在《學佛群疑》中也提到:「魔考的觀念,不是出於佛教,而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1]其將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但非正信佛教的觀念。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2]五蘊魔、[3]死魔、天魔」。[4]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的人為現象。而「死魔」,是所有人皆會遇到的,但對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要受到「天魔」的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一般人並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也是可以克服。
印順法師認為,魔是代表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一旦你要想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你了。一個精進修道的人,若忽遭重病,或遇到環境、人事的障礙,就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這就是魔力,因此「魔」是我們向上向善的障礙。[5]
另有重罪輕報與提前受報之論,認為一旦精進修道,就會引來若干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修行者出離三界之後,無法再討債或受其控制,所以提早討還。或是由於修行的善功德力,而將重報轉變成病難。但是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所以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仍可以努力作合理的改善。
而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但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從禪修上來看,「魔(Maia)」指在靜坐中,所影現的種種幻覺、異覺狀態等不如意,正譯為「障礙」。[6]聖嚴法師說明,初期修行者的「魔障」,大部分是自己的身心障礙;唯有大修行、大成就的人,才會有天魔擾亂。發魔的基本因素是來自於己,若修行打坐卻心裡夾雜著不清淨的意念,便容易發魔,就是我們的心魔。所以說,魔從自心起;當其顯現時,自然也可能招惹外魔和它相應。
另外,為何有「魔境」?印光大師說明,聖境與魔境之分別,在於否無符合正法。聖境令人心地直下清淨,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而用功修行卻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攝心正念,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7]
在《摩訶止觀》中所提的「觀魔事境」,除了針對禪修中所可能會發生的境相,更深一層是要注意只要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中,無一不是「魔事」;起心動念若與生死之法相應,就是未出魔宮,仍為魔子魔孫。所以智者大師教導的「觀魔事境」,就是要行者在修行中能得到心的穩定,進而轉化身心,冷靜面對與處理一切境相。
魔從心起──佛法無非是要我們去除執著,達涅槃寂靜的真實解脫之道,切不可沾染名利之心,壞了修行之路。《大智度論》提到「魔的十軍」,可以好好審視之:「欲望是你的第一軍,憂愁是第二軍,飢渴是第三軍,渴愛是第四軍。第五軍是睡眠,第六軍是恐怖,疑悔是第七軍,瞋恚為第八軍。第九軍是貪財利益自己,也想要妄得虛名。第十軍是自傲與輕蔑別人。」
◎ 聖境與魔境的分辨/印光大師
◎ 魔考是真的嗎?/聖嚴法師
◎ 魔.外道.甚深佛法(20080510)
◎ 觀魔事境(20090419)
[1] 《學佛群疑》「魔考是真的嗎?」,p. 196-199。
現在民間卻流行著魔考的信仰與傳說,信了一般齋教之後的人,如果事業順利、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就說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賜,是信奉齋教的行為所致,應該全心的感謝,全力的奉獻。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而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於入了道門、成了道親,有所謂已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所以,引來魔鬼的妒嫉,而給予種種的打擊。這不能埋怨無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應該感謝、忍受,否則,如果經不起魔考而退失信仰,那就又要變成天堂無分、地獄有名。這種說法,實在是愚癡的迷信,否則既有權力使人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為何不能助人祛除魔障,還要說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為的方式來補救、改善他們的遭遇。
[2] 「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祟;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情緒,煩惱魔便無可奈何。
[3] 「五蘊魔」是指色、受、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的推動。如能去除貪、瞋、癡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的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4] 至於一般所謂的「天魔」,是指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及其眷屬。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創造神並行,他有無限的大力,形相變化多端,可能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多半則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不過他的目的,不論威脅利誘,都是要你脫離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說的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一般的俗人終日在煩惱及五蘊之中打滾,也在生死之中流轉,豈能遭致天魔的出擊?
[5] 印順法師:「凡是欲求向上向善的,就是企圖跳出魔的勢力範圍,這時魔就盡其伎倆,以種種方法去擾亂它、障礙它。我們學道的人,對於此等魔事,必須有一清楚的認識,才能制伏魔的滋擾,達到自己向上向善的目的。比如,一個精進修道的人,身體忽遭重病,或遇到環境、人事的障礙,就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這就是魔力。總之,魔是代表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你不想超出它的範圍,永遠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它對你是非常客氣的。一旦你要想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你了。一般的說,魔是我們向上向善的障礙。其實,魔在擾亂的時候,它底方法也是很多的,譬如它以障礙的方法來使你退心的時候,你能夠不為它所動,它就改用軟的辦法,向你說好話,現出關心你,同情你的姿態,以遂它的目的。」
[6] 參:《望月佛教大辭典》(5)~4270A~C。
[7] 印光大師:「聖境與魔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修行者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