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全州湘山寺歷史悠久,寺廟規模宏大,法會香火旺盛,法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曾有「楚南第一叢林」之稱。探索該寺的佛事儀軌、梵唄唱誦及其音樂文化。以《瑜伽焰口》的儀軌為載體,分析《瑜伽焰口》音樂特徵,闡述現在寺院的生活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對梵唄發展的影響。
【關鍵字】
全州湘山寺;《瑜伽焰口》儀軌;音樂文化
【緒言】
全州地處廣西東北部的湘桂交界處。湘山寺座落在全州縣城西面的湘山腳下。
全州湘山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西元756年),初名為「淨土院」,由湖南籍高僧全真和尚開山,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餘年歷史。高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年),改「淨土院」為「景德寺」,並賜額;至宋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改「景德寺」為「湘山名刹」至今,並敕封為「楚南第一叢林」。
開山祖師——全真大師,別號宗慧,俗姓周,生於唐開元六十六年(西元729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六歲出家於湖南郴州開元寺,於杭州徑山寺得道後經衡陽雁峰寺雲遊至此創寺,廣濟群迷,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大師世壽一百六十餘歲,有異行,屢現阿彌陀佛像,故傳為阿彌陀佛應化,人皆稱之無量壽佛。宋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皇帝禦封全真法師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宋時共有敕賜文牒五道加封。明萬曆年間則改原所在清湘縣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州名之所,令統管全州、興安、灌陽三縣,足見全真大師在歷史上享有的地位之高。
湘山寺在歷史上曾幾經易名,幾度興衰。寺內全盛時期,金刹梵宇,峻極雲表,開堂接眾,數逾千百。寺內自全真大師開山之後,屢有高僧問世,其中著名的有臨濟宗第六代祖師石霜楚元,清代四大書僧之一的石濤,近代南方解行著稱的月樓等,實是一地靈人傑的祖師道場。然經歷史滄桑,寺廟逐漸走向衰落。日寇侵華時期,湘山寺昔日占地面積二百平方公里,四十八殿,一百零八房的興盛場面被飛機轟炸得梵宇只餘十幾間破房;後又經「文革」衝擊,只餘一殘破的七級「妙明塔」、「放生池」、「洗缽泉」以及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壽世慈陰」,清代寺內出家高僧石濤所繪的石刻蘭花及題字等部分文人墨客留下的書畫金石,其他建築蕩然無存,期後又將寺址佔用為學校,以致寺院名存實亡。
改革開放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做了大量工作:
1、 收回部分土地進行復建寺院。目前,湘山寺僅修好了無量壽佛殿和寮房四間,而大雄寶殿和彌勒殿都是臨時搭建的。無量壽佛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和侍者兩尊;大雄寶殿內供奉三世佛(釋迦牟尼佛、消災延壽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各一尊,其侍者各兩尊。釋迦牟尼佛是玉佛,為緬甸所贈送;彌勒殿內供奉彌勒菩薩和韋馱菩薩各一尊,彌勒菩薩為純銅打造。
2、 禮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佛學院副院長,江西淨土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西萍鄉寶積寺方丈,揚歧通寺住持,我國于尼泊爾建「中華寺」之設計者——懷善(方丈)大法師主持全面修復工作,同時由懷善擔任湘山寺住持,由於法師國事繁忙,2007年由弟子容平法師接任本寺住持。湘山寺於二零零七年陰曆九月十七日早上十點整舉行大雄寶殿奠基典禮儀式,於陰曆九月二十日正式修建。由於現在寺廟剛起步準備修建,政策各方面還不完善,因此常住人員只有住持容平法師和監院德海法師及比丘尼容英法師三人。平時做佛事的僧人都是從外地請來,寺內僧人流動性較大。
一、湘山寺二零零七年《瑜伽焰口》佛事儀軌考察
佛事,又稱法事,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經歷各個朝代發展而形成的儀式活動。
佛教法事從內容上分,可以分為修行法事、慶典紀念法事、祈福祛災法事、普濟法事四大類。放焰口屬於普濟法事
焰口是為活人消災、追福;為死者超度求解脫往生西方的佛教儀式。「焰口」亦稱「面燃」,是佛經中餓鬼的名字。「放焰口」一般在黃昏時舉行,此時餓鬼饑餓,通過放焰口供以飲食,以度餓鬼。從明代天機禪師所制訂的《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為祖本,簡稱《天機焰口》,後經多次修改,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寶華山德基大師制訂了《瑜伽焰口施食集要》,簡稱《華山焰口》。期間,內容變化不大。現在北方寺廟使用的多為「天機焰口」,亦稱「北方焰口」,南方寺廟使用的多為「華山焰口」,亦稱「南方焰口」、「瑜伽焰口」。其中,「北方焰口」還有「禪焰口」與「音樂焰口」之分。這兩種焰口的唱詞,唱詞時使用的音樂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禪焰口」只用木魚、引磬、鍾、鼓等法器,而「音樂焰口」還要加用管、笙、笛等樂器及雲鑼、鐺等法器演奏器樂曲與法器曲牌,使之穿插進焰口的部分段落中。湘山寺這次舉行的便是典型的「瑜伽焰口」,使用的書均由江蘇常州天寧寺刊印。
放焰口,可以在寺廟、齋主家、死者的墳墓前三個地方進行。齋主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很多位;超度的物件也可以是一位元或者很多位。湘山寺舉行這次焰口儀式是在廟裏進行的,齋主以及超度的物件都有很多。
寺廟裏放焰口必須設立瑜伽壇、面燃大士壇、靈壇這三壇。
瑜伽壇,設立在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佛前。佛前擺有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佛的正前稱「主壇”,佛的兩側稱「陪壇」。桌上擺有鮮花四瓶,觀音菩薩一尊,貢品五盤,花米一碟,米飯一碗,香爐一個,蠟燭一對,法鈴四個,引磬、鐺子、木魚、鉿、鍾、鼓各一個,楊枝淨水瓶一個,鏡(背面為「曼答辣圖」)一面,如意尺、杵、銼、輪各一把。
面燃大土壇設立在大雄寶殿外的右側屋簷下,立的是個牌位,上面寫著「面燃大士」,牌位前放有香爐和貢品。
靈壇設立在大雄寶殿外的左側屋簷下,供奉的是被消災、超度的靈牌位,靈牌前同樣放有香爐和貢品。為活人消災使用的牌位是紅色的,為死者超度使用的牌位是黃色的。
(一)參加本次焰口儀式的法師
釋登璠號:心愚法師:湖南衡陽人。出家於湖南岐山仁瑞禪寺,禮大願法師,曾在方廣寺任監院,現任湖南雙峰縣佛教協會會長,湖南婁底青龍寺住持。本次焰口儀式擔任金剛上師。
釋高拙:廣西全州石塘人。出家於廣東雲門寺,禮登凡法師,次年在湖南南嶽受具足戒,現任湖南婁底青龍寺知客。本次焰口儀式擔任上文。
釋傳峰:湖南祁東人。出家于祁東一寺廟,禮廣源法師,次年在廣東雲門寺受具足戒,現任湖南郴州龍女寺監院。本次焰口儀式擔任下文。
釋容一:廣西全州白寶人。出家於廣西全州湘山寺,禮懷善法師,次年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受具足戒,現為尼泊爾中華寺知客。本次焰口儀式擔任陪壇。
釋登崇:湖南衡陽人。出家于湖南南嶽方廣寺,禮大願法師。本次焰口儀式擔任陪壇和香燈。
釋宗富:湖南懷化人。本次焰口儀式擔任陪壇。
釋德海:安徽臨泉人。出家于廣東汕頭潮陽海興寺,禮隆道法師,同年在重慶雙桂堂寺受具足戒,其後在廣東雲門佛學院就讀禪修專業,現任廣西全州湘山寺監院。本次焰口儀式擔任司鼓。
(二)宗教音樂術語
舉:某一法師(金剛上師或上文)的領唱,多為散板引起。
金剛上師:亦稱正座。為「放焰口」全部佛事儀軌的主持者。
上文:亦稱主行、播文。在「放焰口」佛事儀軌中居金剛上師之上手,「放焰口」時多以「舉」的形式為各段落開始作指引與提示。
下文:亦稱邦照。在「放焰口」佛事儀軌中居金剛上師之下手,隨金剛上師與上文之「舉」演唱或唱誦經文。
司鼓:在「放焰口」佛事儀軌中敲打鐘鼓的法師。
陪壇:亦稱隨眾。「放焰口」佛事儀軌中除金剛上師、上文、下文外,其他的法師均為陪壇,則分別坐在上文與下文旁,隨金剛上師與上文之「舉」演唱或唱誦經文。
香燈:在「放焰口」佛事儀軌中負責換點香,蠟燭,擺貢品等雜務。
(三)《瑜伽焰口》儀軌程式
本次焰口從晚上六點整開始,到晚上十點整結束,共進行了四個小時。其儀式過程如下:
第一部分:拜座、登座
1、拜座(時間18:00)
金剛上師身著黃海青、紅祖衣,手持咀;其餘法師身著黃海青,手持法器;齋主手持香。法師站在前面,齋主站在後面,大家依次排列在瑜伽壇前唱《戒定真香讚》,齋主依次上香禮拜。
然後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來到面燃大士壇前唱《觀音讚》,誦《心經》、《大悲咒》、《變食真言》。
接著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來到靈壇前,唱《蓮池讚》、誦《彌陀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最後再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號,回到瑜伽壇。
2、登座
金剛上師白:「會啟瑜伽最勝緣」,眾喝:「興慈濟物真三昧」。
眾唱六句讚:「吉祥會啟甘露門開」,由金剛上師舉腔。
金剛上師白:「此一瓣香」。
眾唱:「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及「佛面猶如淨滿月」。
第二部分:請聖
1、戴冠,請聖(請毗盧佛)(時間18:40)
金剛上師喝:「五方五佛大威神」。
眾唱《准提咒》。
全體起立,金剛上師唱:「毗盧如來」,眾唱:「毗盧如來,大光明藏」。金剛上師戴好「五佛冠」,全體坐下。
2、五方結界
眾唱《葉裏藏花》,由金剛上師舉腔。
3、瑜伽文
金剛上師白:「伏以登瑜伽顯密之座」。
金剛上師喝:「所謂道」,眾喝:「塵塵刹刹盡圓融」。
金剛上師喝:「唵斡資囉阿薩捺吽」,眾喝:「智慧宏深大辯才」。
金剛上師喝:「觀世音」,眾喝:「菩薩,(全體起立)觀世音菩薩,甘露門開」。(全體坐下)
4、請聖(請觀世音菩薩)
金剛上師白:「海振潮音說普門」。
5、加持四靜
金剛上師白:「瓶中甘露如來置」。
金剛上師喝:「我今乞取掌中存」。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喝《淨法界真言》、《點淨真言》、《加持花米真言》、《加持鈴杵真言》。
6、開鈴
金剛上師唱:「我今振鈴語」。(搖法鈴)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左手執持微妙七寶鐸」。
眾唱《十二因緣咒》、《番五供養》、《上師三寶真言》。
眾唱:「方便自信不壞體」。
7、釋伽文
金剛上師白《釋迦文》。
金剛上師唱:「偈云」,眾唱:「最勝光明自在王」。
8、請聖(請阿難陀尊者)
眾唱:「阿難陀尊者」。
9、皈依三寶
金剛上師白:「夫、三寶者」。
眾唱《皈依讚》。
10、真言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遣魔印》、《伏魔印》、《次結火輪印》、《次結真空咒印》。
眾唱《音樂咒》。
金剛上師與眾對唱:「六字大明王」,同時齋主把法物遞給金剛上師加持。
11、曼答辣圖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金剛上師唱咒語,上下文唱洲名。
眾唱:「諦想清淨廣大曼答辣」。
第三部分:壇儀文
1、壇儀文
金剛上師唱:「謹依瑜伽教”,《印現壇儀》。
2、文疏
金剛上師念文疏,其餘法師中場休息。
第四部分:五供養
1、啟告三十五佛
眾唱:「釋迦牟尼佛」。
大眾默念《心經》。
眾唱:「啟告十方」。
2、五供養
眾唱:「十方一切刹」,《華嚴會》,「我以普賢行願力」。
3、除魔
金剛上師喝《次結遣魔印》,同時結手印。
眾唱:「我今奉獻甘露食」。
第五部分:度亡召請
1、三寶讚
眾唱:「次供顯密護神等」。
2、破地獄門
眾喝:「若人欲了知」。
金剛上師喝《次結破地獄印》。
3、請聖
眾喝:「地藏十王起哀憐」。
4、畢字真言
眾唱:「以此振鈴伸召請」。
5、召請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喝:「一心召請,累朝帝主」。
第六部分:度鬼
1、水月真言
眾唱《水月真言》。
2、拋斛
眾唱:「近代先朝帝主尊容位」。
3、真言印
眾唱:「我以大悲佛神力」。
金剛上師念《次結召請餓鬼印》、《次結召罪印》、《次結催罪印》、《次結破定業印》、《次結懺悔減罪印》、《次結妙色身如來施甘露印》、《次結開咽喉印》、《次結三寶印》、《次結髮菩提心印》、《次結三昧耶印》、《次結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復結前印誦乳海真言》。
4、普隆咒
眾念:「唵普隆莎訶」。
5、往生咒
眾念《往生咒》三遍。
6、六趣偈
眾唱《六趣偈》。
第七部分:發願回向
1、回向偈
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回向偈》。
金剛上師白:「南無西方無量壽如來」。
2、金剛薩錘百字咒
眾念《金剛薩錘百字咒》。
3、薜茄文
金剛上師白《薜茄多文》。
第八部分:圓滿奉送
1、發願回向偈
眾唱:「施食功德殊勝行」。
2、皈依
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依次排列到瑜伽壇前,眾唱《三皈依》。
梵唄,指「清淨的妙音」。在印度,只要凡是與佛教有關的音樂,比如做法事時使用的音樂以及宣傳佛教的音樂等,都稱梵唄。在中國,有很多種解釋,只是所指的範圍大小不一。筆者比較認同「在寺廟裏做法事時使用的音樂稱梵唄」這一觀點。從唱詞的內容上分,可分為「讚、偈、經、咒、佛號、文」六種。瑜伽焰口囊括了這六種音樂,因此是佛教音樂最綜合、最豐富的法事。瑜伽焰口中「文」最多,上述凡是在雙引號內的文字都是每段文的開頭。有的文篇幅長,有的文篇幅短;有的文字數較規整,類似詩詞。演唱時音樂很豐富,演唱的形式多樣。
在放焰口儀式中凡是用「白」的演唱方法演唱的文,均是由金剛上師唱誦的,而且帶有一定的韻腔。極少數文是用普通話念誦,多數文唱誦時的四聲顛倒,但沒有具體的規律,隨著每位金剛上師的即興發揮。
在放焰口儀式中凡是用「喝」的演唱方法演唱的地方,有些是由金剛上師喝,部分是由上下文喝,還有些是眾喝。「喝」這種演唱形式類似於「俗講」、「說唱」,即興性也比較大,每位法師所喝出的效果不完全一樣,因此眾喝時出來的效果有些百花爭豔的味道。「喝」都用於文和咒。
在放焰口儀式中凡是用「唱」的演唱方法演唱的地方,全都是「讚、偈、文、佛號、咒」,有些「文」如果每句字數較規整,他們就用音樂性較強的旋律來唱,用於唱這些「文」的音樂是最豐富的,有的是用純樸的民間歌曲依曲填詞,有些是用民歌加工改編,有些是用現代創作民歌改編等。
在其他法事中,如果出現「經」和「咒」,均用吟誦調演唱。而在瑜伽焰口中,有些「咒」用音樂性很強的旋律來唱,還有些用諷誦來唱,極少數「咒」用吟誦來唱。只有在拜座時的「經」和「咒」以及從第六部分度鬼以後的「咒」是用吟誦來演唱。
本次焰口儀式共有七位法師。金剛上師操兩個法鈴和如意尺,上文操引磬和木魚,下文操鐺子,司鼓操鼓和鍾,兩個陪壇分別操法鈴和鉿。在儀式進行過程中,只有金剛上師白的「文」,以及與上下文對喝的「咒」、「文」是清唱外,其餘的音樂均有法器伴奏。其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喝、齊唱四種。在進行第二部分請聖和後面幾部分時,金剛上師還要結手印。
二、瑜伽焰口音樂特徵
以下六段譜例均采自全州湘山寺的《瑜伽焰口》音樂。音樂特徵從調式、曲式、旋法、唱詞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是在第二部分請聖程式中的第六步開鈴時演唱。
音樂屬商調式,曲式為一段體。旋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上下行級進為主,每小節的第三拍都是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型,音樂情緒歡快。演唱形式為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以及上下文對唱。第一句開始由金剛上師與上下文對唱,第四句開始便由上文和坐在上文這邊的陪壇與下文和坐在下文那邊的陪壇對唱。
唱詞規整,屬九言句。每句唱詞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占兩拍,其中間的字所安排的時值不固定,每位元法師都會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安排。由於上下文都拿著麥克唱,把其他法師的聲音都掩蓋了,但總體音響效果還比較整齊、和諧。
(二)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是第二部分請聖第九步皈依三寶中的《三皈讚》。
音樂為徵調式,曲式為一段體。屬典型的起——承——轉——合。第三句是高潮,發展手法以重復或變化重復為主。其中第一句的後半句和第三句的後半句旋律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旋律也完全相同,音樂情緒舒展、平和。
演唱形式為齊唱。由金剛上師舉腔,第一小節第一拍自由延長,第二小節大家齊唱起速度開始定下來。第三句由於音區比較高,某些法師唱不上去便唱了第一句前半句的旋律。
(三)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是用於第二部分請聖程式中的第十一步曼答辣圖。
音樂為宮調式。部分節奏自由,演唱形式為一領眾喝。金剛上師領唱的樂句可以自由發揮。原則上是第一個字要拖長,具體拖多長是因人而異,但接唱第二個字之前的音必須是do、ruai兩個音,時值各占一拍。其餘唱詞使用的旋律每句幾乎一樣,每個字所占的時值可自由安排。大家眾喝的旋律每句都一樣。
(四)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也是第二部分請聖程式中第十一步曼答辣圖的最後一段文。
音樂為羽調式,中間有些樂句轉到了宮調式,曲式為一段體。唱詞規整,屬九言句,每句唱詞的個別字所占的時值有細微的差別。演唱形式為齊唱。樂曲的發展動機採用了江西民歌《斑鳩調》的音樂素材,旋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上下行級進為主。
(五)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是在第六部分度鬼的第二步拋斛程式中使用。
此曲就是江蘇民歌《孟姜女調》,這是典型的依曲填詞。音樂為徵調式,曲式為一段體。唱詞規整,屬九言句。演唱形式為齊唱。
(六)容寧記錄詞曲
此段文也是在第六部分度鬼的第二步拋斛程式中使用。
拋斛這篇「文」共有八段,上段譜例是前四段,此段譜例是後四段。此段音樂運用了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插曲來填詞。旋律為徵調式,曲式為一段體。演唱形式為一領眾喝。
以上六段文都是全州湘山寺二零零七年《瑜伽焰口》儀軌中的唱段。現在各個寺廟在放焰口時所使用的書都是一樣,每個步驟都是按照書上寫的做,因此儀式過程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不一樣的就是在演唱時所使用的音樂不一樣,就同一段文,幾位法師就會用不同的曲調來唱,即使是唱同一段曲調,每位法師也會唱得不完全一樣。至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演唱這段文,演唱每段文的作用與目的,現在的多數法師都不是很清楚了。而且每段文的演唱形式在不同的地方也會有些細微的差別,因為有些法師對某些唱段還不是很熟悉或是音域過高過低唱不了的時候,這時其他角色的法師便會接唱。
三、瑜伽焰口音樂文化解讀
通過對上述六段音樂的分析,全州湘山寺瑜伽焰口音樂概括起來具有以下特點:
(一)音樂形態具民間音樂特徵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時的佛教只有講經說法,沒有固定活動場所,沒有雕塑畫像,更沒有法事。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受民間巫術、少數民族宗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至清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法事。由於這些法事都是在中國民間形成的,因此使用音樂很自然受到了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具有民間音樂特徵。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曲調來源三個方面分析:
1、調式特徵
從采風收集的譜例顯示,六段焰口音樂均為民族五聲調式。其中宮調式、商調式和羽調式居多。上文高拙法師和下文傳峰在演唱《戒定真香讚》的祝延部分時出現了「變宮」。二位元法師告訴筆者,這是他們根據自己的習慣加上的,傳統的曲調中是「宮」音。
2、曲式結構
曲式結構與民歌小調的曲式特徵相似,多為二句、四句、八句體單樂段。《瑜伽焰口》中的「文」比較多,字數句式較規整的「文」就用音樂性較強的旋律來唱。如果曲式結構復雜,樂句長短不一,這就不便於演唱字數句式較規整的「文」,而且「讚」、「偈」的字數句式也是非常規整的。因此用於演唱「文」、「讚」、「偈」的旋律曲式都屬一段體,尤其是「文」的旋律猶如民歌中的小調。
3、曲調來源
從作曲的手法來分析,湘山寺的瑜伽焰口音樂是由「依曲填詞」和「採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這兩種方法進行編寫的。寺廟裏面識譜的法師很少,懂音樂能夠進行創作的法師更少。為了在做法事時能使用音樂,他們只能用大家熟悉的民間歌曲來填詞。民間音樂是非官方的,是在人民的生活中形成的,它接近民間,來源於民間。因此用與人民生活貼切的音樂來做填詞,不僅填寫順手,而且容易吸引人民,接近人民。有些唱詞的某些地方加在曲調中間不合適時,他們便會將曲調做一些適當的改動,其實這一特徵就是「採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這種技法的源頭。在加上識譜的法師很少,學習法事音樂都是口傳心授,在傳承的過程中又會有很大的變異性,經過多次傳承改變,到讓大家聽到的音樂時,很大一部分音樂就成採用民歌素材進行改編創作的了。根基就紮在民間音樂的土壤裏,無論從音樂的旋律發展特徵、曲式結構及演唱方法上分析,它的特徵與民間音樂特徵大同小異。
(二)音樂在焰口儀式中的功能
每件法事,它都有一定的作用與目的。普濟法事都是為了消災、超度。在做焰口法事時,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1、音樂在焰口儀式中起「通神”的作用
民間巫術是借助音樂這一橋樑來「通神」,佛事焰口也是如此,它也是用音樂的手段來與神靈溝通交流。焰口儀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與「鬼神」交流,交流的語言便是音樂。
2、音樂在焰口儀式中起營造氣氛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過,各地在放焰口時所使用的書都是一樣的,儀式過程都是按書上寫的進行,所以沒有明顯的變化。區別是在於使用的音樂不一樣。一堂焰口佛事,如果使用的音樂越豐富,那麼營造的氣氛就越好。各地的法師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選擇音樂。若唱念功底不好,很多「文」和「咒」就用普通話來念,整場法事的音樂就很不豐富,而且氣氛也不好。放一堂焰口,如果唱的速度慢,就需要六個小時;唱的速度適中,則在三個半至四個小時之間;唱的速度快,只需要兩個小時。一切的法事僧侶都是認同唱的速度越慢,則營造的氣氛越好。如果唱得慢、使用的音樂很豐富、聲音又唱得好、手印無誤,動作輕快飄逸、法器點板清晰,強弱律動感到位……符合這些條件的法事僧侶就認定這是質量比較高的法事。
(三)音樂融合性特徵
由於多數出家人都有雲遊的習慣,還有很多去外地做法事的機會。寺廟裏面識譜的法師非常少,學習法事音樂都是口傳心授,每位法師的樂感不一樣,因此唱出來的旋律也就不一樣。法事音樂具有與寺廟內部各位法師之間的音樂特點相互融合以及與社會各類音樂相互融合的特點。上述現象為音樂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通過田野調查,筆者採訪了許多法師,探詢他們學習焰口的途徑。僧侶們說道:「就是做法事時在旁邊聽、看,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勤奮些的法師有時去向會的法師請教,讓他們教怎麼唱;有時也聽聽碟,就這樣慢慢地學就學會了。因為每位法師在做法事時,不可能每場法事的每一句都唱得一模一樣,就像民間歌手唱民歌一樣,每次唱時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上述也提到過,就是同一段音樂,十位元法師就會唱出十個版本,而且每次唱同一段音樂時也不會唱得完全一模一樣。當其他法師在學時,也會學成不一樣的。有些是本身樂感不好,把音唱錯,把節奏學亂;還有些就是原原本本模仿下來,當學了一段時間以後,他聽了其他的法師唱,覺得那樣唱比較好聽,他自己可能又會改,因此自己唱得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形。
僧侶還說道:「有時候到外地去做法事,接觸的都是新法師,之前大家也沒有排練,大家唱得都不太一樣,完了就直接合作。在做法事時,大家互相借鑒,根據自己的情緒和喜好,又把音樂拿來變。有些法師比較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自己唱的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了。」
在這次湘山寺放焰口時就出現了上述現象,譜例(四)中:有些法師將①唱成3332321|61656|,有些法師將②唱成④,還有法師將③唱成3332321|61656|,每位法師唱得不一樣,偶爾會有復調的現象出現。上述提到的這一系列現象,都是在寺廟內部,各位法師之間的特點相互融合。
除此之外,也受當今社會的影響。本身就是為了吸引民眾,因此長期以來都在受民間音樂的影響。這次放焰口的三位主要法師(金剛上師,上文,下文)都來自湖南。通過採訪他們三位,說道:「湖南的焰口音樂都是從南嶽學來得多,南嶽的焰口音樂大多是受到江蘇常州天寧寺的影響。那麼江蘇離江西很近,因此譜例(四)便使用了江西民歌《斑鳩調》的音樂素材。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譜例(四)已經定形,現在全國有不少省份(如: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的寺廟放焰口到了這一段都採用《斑鳩調》的音樂。」
有些法師本身自己的樂感就很好,在接觸一些其他的音樂,他自己善於變化運用。例如:尼泊爾中華寺的方丈——懷善法師,他原來在文藝宣傳隊工作過、唱過京劇《紅燈記》,因此他放焰口時演唱的文,聽起來還不像說唱,更像是在唱京劇。
上述的譜例(五)和譜例(六)運用《孟姜女調》和《新白娘子傳奇》的插曲,這是典型的「依曲填詞」。筆者通過對下文傳峰法師的採訪,說道:「這是我自己依曲填詞加進來的,有些法師是用張千一創作的《青藏高原》填進來,我覺得那首歌不好聽,所以我用了這兩首。因為這篇文有八段,比較長,如果只唱一首歌就會很煩,所以我前四段用《孟姜女調》,後四段用《新白娘子傳奇》的插曲。」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法事音樂與傳統音樂,現代音樂的融合性在不斷擴大,一是與佛教界內各位法師之間的音樂特點相互融合,二是與民間音樂、現代音樂相互融合。現在,某些有條件的寺廟在做法事時都用鋼琴伴奏,比如湖南南嶽大善寺在做法事時就用電子琴伴奏,同時寺廟裏還有一架鋼琴和一台古箏。筆者通過多次采風,認識不少年輕法師,他們都想學習識譜,尤其是這次在湘山寺放焰口的上文高拙法師和下文傳峰法師,他們主動邀請筆者教他們彈鋼琴,其中司鼓德海法師還跟筆者學過拉小提琴。他們學習樂器的目的就是兩個,其一是為了陶冶情操,有助於修行;其二就是為了做法事時使用。
通過全州湘山寺二零零七年的《瑜伽焰口》儀式看出:法事是通過音樂來完成,音樂是為法事服務的。因此,音樂的獨立特徵不明顯,受儀式程式的制約,音樂終止感不強,它隨法事的結束而終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