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指導修懺的行者,須有一七日(一週)的前方便,實是非常重要,因為要進入正懺修三昧前,需要先將身心準備好。像是《梁皇寶懺》的「入懺文」,也算是一前方便,引導紛亂的身心安定,得以專心修持。
丹津.巴默禪師於《心門》一書的開示中,說明漢傳及藏傳佛教的修行,都同樣重視前行準備。丹津.巴默禪師舉了很實際的例子,說明我們的還未修行的粗糙心田,就像是堅硬的土壤,上面還覆蓋了眾多的垃圾,若不把垃圾先清除、把土壤翻鬆,是不可能讓清淨種子發芽與茁壯!這就是「前方便」的重要。
而在易行道的持名念佛,也是證入實相的前方便,都是要我們打掉妄念,調柔身心、鍛鍊覺醒能力,進而銷融能所,方能證入實相。
智者大師非常注重修懺的「前方便」,教導行者須先建立好修懺的心理準備,以使正修時能與法相應,主要是生重慚愧心。唯有如法重視前行功夫,才能得到真實法益,文云:
夫一切懺悔行法,悉須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是故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心所願求悉克果故。[1]
此說明於正式入道場修懺之前,先以七日的時間,從道場的莊嚴佈置,到調心、息諸緣務等,並對一切行事、儀軌先作充分的了解,以便能於行持時專心作觀,培養一心修懺的意念,感降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剋期取證,是重要的準備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