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思維五欲過患


  晚上夢到因為一直搬家而產生遺憾之念,而當下提起念頭並到床座上打坐,思維五欲過患,當根塵相對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所產生分別意識是如此虛妄,有何好執著的?就在不斷反省中,醒來了。

   於夢醒後,對於自己在夢中能保持正念,很是欣慰,也算是通過一場考試。希望能持續並繼續進步,願能了悟一切境界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在還未斷除我見煩惱,很容易因為執著而貪戀相狀,特別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稍不注意就想擁有,而忘了只是受用而已。頭陀十二苦行,就是讓行者讓生活需求降到最低,可是現今環境實在太好,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注意。

  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二十五方便」中,提到修行條件之一是「訶五欲」,[1]五欲是指對於色、聲、香、味、觸的需求與欲望。當五根與五塵接觸時,其反應與受用原是正常的功能,但若在心生起種種的分別,進而引起貪戀執著與沈淪於其中就成了欲望,所以呵責的重點是警醒不要陷溺於欲望的執取。

  於「訶色欲」,[2]指眼根所見而生起貪染,為了獲取或維持保有這些人事物,乃至就諸惡業,所以要訶責。

   「訶聲欲」者,[3]是指耳根對於聞聲而讓心有所染著。除了悅耳的聲音,還有「他人的言語」,無論好壞都容易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對於順意者不要迷失,而不順意的則不要陷於掉悔或瞋惱之中。

  而「訶香欲」者,[4]代表所有的氣味,指鼻根若對香氣生起貪戀之心,又與種種無始以來的習氣相應,因此煩惱將不斷生起。

   「訶味欲」者,[5]指舌根對於食物所產生的一種貪著,對於合口味起貪執、不合者就嫌棄抱怨,因此內心造作種種不善業。

  而「訶觸欲」者,[6]除了指在修行時產生的一些煩惱,也指男女身體接觸時的產生的欲望。而其他種種觸感好、會讓我們產生貪戀的東西也包含在內。

  在五根與五塵境相接時,若是執著貪戀這種感官系統的作用反應,會讓情感陷溺在其中,很容易產生痛苦與種種不善業。因為五欲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7]愈要愈多,永遠無法停歇止息。

  五欲並沒有辦法得到究竟的快樂,卻執著而深陷其中又難以自覺,甚至產生更多爭論、鬥爭與傷害。而五欲只是根塵識交互作用之下的感官假和合,為短暫的相對作用,最終並不真實存在;就如大夢一場,並沒有真的獲得或留下什麼。[8]

   若不瞭解五欲本質而貪戀不捨,只是受盡無量的煩惱與痛苦。[9]眾生之所以在六道中生死輪迴不已,最主要就是由於對種種欲望有所貪求,與不斷追逐其內各種變化。

  《佛說八大人覺經》有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欲望是無窮的,沒辦法可以滿足,總之妄想無休止。

    《佛遺教經》云:「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亦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不知足者,因為覺得不能稱心如意就不快樂,因為永遠無法填滿欲望深淵,結果就是一個「苦」字。

   因此對於五欲要隨時加以警惕,不要貪染世間五欲之假樂。當內心若能不受欲望束縛牽制,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之樂!遠離五欲塵勞的積累、追逐與惱害,這就是真正的頭陀精神。[10]

 

        隨境起舞是自找麻煩

        多欲多苦

 



[1]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b27-c1)

[2]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一、訶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婬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1-6)

[3]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6-11)

[4]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11-16)

[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16-20)

[6]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婬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20-24)

[7]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3c24-26)

[8]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p. 463c28-464a1)

[9]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4a1-2)

[10]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如禪經偈中說:「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塚,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CBETA 2024.R2, T46, no. 1915, p. 464a5-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