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也是買了多年,到前幾天才閱讀。作者李潤生教授,通達法相、因明、中論等,其撰寫本書的特色,與林建德教授《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需要哲學與邏輯等基礎比較能體會。
僧肇大師「解空第一」,是中國第一位會通梵華、並對漢傳佛學有深遠影響。本書是從學術層面,探討僧肇大師的學術背景、思想架構,共分五章:
第一、二章,對於 僧肇大師的生平及著作有關的各種疑難作分析,為之後的探討立下基礎。其中提到大師於西元414年早逝於長安,有一說為姚興所殺,據《景德傳燈錄》所載「僧肇法師遭秦主難」,〈辭世詩〉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此事為誤傳,有做出詳細研討。
第三章,交待 僧肇大師的政治及思想背景。其出身於長安的背景,受其社會與政治影響;作者云,若大師再晚生十年,長安已陷入動亂中,或許就無法有這麼大的成就。
第四章,是全書的重心所在,依 僧肇大師所著的〈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分析 僧肇大師的學術思想,以理解《肇論》諸篇的內容與結構,並明瞭僧肇大師如何糾正「六家七宗」的失誤,建立與中觀相應的「般若學」和「涅槃學」。
第五章,為全書的總結。
僧肇大師的思想,是研究漢傳佛教者應去了解的。據說 鳩摩羅什大師譯完《大品般若經》(406)以後,僧肇就把在譯時聽講過程中的體會,寫成《般若無知論》給羅什看,羅什十分稱賞地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承認他對般若理解的正確。
明末 蕅益大師著《閱藏知津》,在〈中土論〉中的「宗經論」部分,列《肇論》為第一,並於該書「凡例」內作了說明,說中國之宗經論,應該以僧肇、南岳、天台三家的學說最為契合原經精神,可以稱之為「醇乎其醇」。可見對於僧肇的推崇,歷代不衰。(出自: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
◎ 書籍參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5980?sloc=m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