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業」是指先前所造作的行為


   佛教的經典,最初由大迦葉尊者(Mahakassapa)主持結集流傳下來,再透過具大智慧的祖師大德們一再地加以研究整理,到現在應該是很清楚又很完整了。所以我們現在該做的是,深入地去研究、理解它、實踐它。

  經典中說,臨死時會有三種境出現,即「業」(kamma)、「業相」(kamma nimita)和「趣相」(gati nimita)。可能是其中任何一種,或其中兩種,或三種都有。因此,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們家族中的人即將往生時的情形,這些過程雖然是經典上說的,但經典確實是把生活上的例子寫上去。

  「業」的意思是指先前所造作的行為。例如經建道場或供養過僧眾的人,在他供養的當時,善的思心所是無比的清淨與喜悅。在他臨死時,這些善的思心所會為他帶來同樣的心境,引導他投生到善趣。

  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多作善事,例如道場開光法會的發心,或發心在其他自己能力範圍所及的事務上,盡量做些清淨的善事。世間的客套殷勤,很難讓人生起善的思心所,大多數人臨死時的心念都是亂七八糟,所以需要靠平常練習行善做為助緣。

  為了迎合社會需求,客套而做的善事,不只是善心所的力量十分薄弱,有時惡心所也會隨著增長,這樣的惡心所當然也免不了會有輕微的惡報,所以大家記得要以清淨的心念行善。就如今天早上托缽時,居士們看到法師們排列整齊的隊伍,內心生起很想要供養的清心,手裡捧著齋食,心裡想著供養法師,願此功成為達到涅槃的助緣。事後回憶起供養時的情境,善的思心所就會不斷地湧現。

  造惡業也是這樣,會不斷地憶起造惡時的情境、心情。如果過去做過殺人、偷盜、妄語等惡業,臨死時這些惡業的境會一一現起,此時的心境也會與當時的造惡相同。而我們的心很容易被這些境牽引,將我們帶到該惡業招感來的另一個生命果報體。身為凡夫的我們,應該努力減少造惡的機會,至少不能造重大的五逆業。平常輕微的貪、瞋、癡還是無法完全斷除的,這需要慢慢練習。

佛陀大放光明的關鍵(佛陀大放光明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