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解夏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今日是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又稱為「僧自恣日」,因為出家眾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精進用功圓滿,於此日也要懺悔自恣,復得身心清淨,十方諸佛歡喜。安居到此結束,所以也叫做「解夏」,信眾會供養僧眾,俗稱「安居施」。

   依《佛說盂蘭盆經》所載,佛陀的神通第一弟子目犍連尊者,在結夏安居靜坐時,見生母墮在餓鬼道,皮骨相連,鼓腹針喉,饑渴難堪,目犍連十分不忍,即用缽飯呈給母親,但是母親尚未入口,飯食化成焦炭。目犍連見狀悲痛萬分,於是出定請求佛陀拯救其母,佛陀遂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的解夏日,設齋供奉眾僧,仰仗三寶福德慈悲力,感救餓鬼道倒懸之苦。


   沿傳至今,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舉辦盂蘭盆法會,打齋供僧。「盂蘭盆」意為「解倒懸」──解救所有飢餓虛弱,身體宛如被倒吊般痛苦的眾生,以此功德回向現世父母消災延壽,累劫父母得以脫離惡道,往生善趣乃至淨土。因此一年一度的盂蘭盆法會,成為佛教中的一大重要節日。

   而時至今日,「佛歡喜日」怎麼會演變為民間的超度祖先、普度好兄弟之「中元普渡法會」?

   對於七月普度,從道教的角度來看,「中元」原是道家的名詞術語,[1]「中元節」為崇拜地官,[2]由地官為主體,會合天官以及水官,認為在農曆七月十四日當天下凡,考較人間功過,並在十五日回到天庭向天帝秉明人間功過,作為賞善罰惡的依據。因此為了讓這天能夠有更多的功德可以被地官知曉,而以祭拜孤魂野鬼的方式,來增添功德。

   現時的「中元普渡」習俗,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尊者於「佛歡喜日」供僧救母的結合,融合救度餓鬼道眾生與祭奠亡魂的思想,形成一種民間普度信仰。而民間將農曆七月認為是「鬼月」,傳說這個月開鬼門,流傳許多禁忌且「諸事不宜」。許多的穿鑿附會,加上商業以此大作文章,演變到每年到了農曆七月,要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台灣是於民國41年起,政府大力推動「掃除迷信」政策,以「節約拜拜」為名,規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度(公文參考:臺灣省改善民間習俗辦法)。

   從佛教的觀點,七月是孝親月,懷念祖先、慎終追遠,以慈悲的態度,藉由說法來感召,聚集眾人的福氣來祝福。如果是為了祭拜而殺生,反而讓那些生靈起瞋念與增加罪業,更是得不償失。我們做功德回向,透過佈施和齋戒,報答累生累世的親眷對我們的恩情,必能感通與利益。


 
     印隆因身體罹病而無法行動自如之障礙,無法在道場中隨眾安居用功,但幸得法友的護持成就,可以安心調養與修持。上午敬供酥油燈與香果,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迴向 十方檀越闔家安樂吉祥,法友道業成就
眾等一切障礙消滅,福德增上,資糧具足,所願如意!

 

       「佛歡喜日」與「中元」

          「佛陀」傳記影片(十九)化解焰口大苦


 



[1] 七月中元為大慶之月,《道書》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諸大聖普詣宮中,道士於是日夜誦經,十萬大聖錄靈篇,餓鬼囚徒亦得解脫。』」《五雜俎》曰:「道經,以正月望為上元,七月望為中元,十月望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稱。是俗妄之甚者。

[2] 道教一年之中有許多不同的節日,其中農曆一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三天則稱為三元節,所謂的三元分別是崇拜天官的上元節、崇拜地官的中元節以及崇拜水官的下元節,而天官、地官以及水官則也被稱作為三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