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界長期宣導農曆七月其實是「教孝」好月的努力下,正信佛弟子們已具備如法的觀念。但數百年以來的以訛傳訛,再加上媒體、賣場乃至民間宗教的傳播,「鬼月」的說法依舊存在。
在這一篇「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作者以文史考究的面向,說明「中國古代無鬼月」的事實。從《禮記》的記載,就說明農曆七月是修築建設的大好時機,並非諸事不宜的鬼月。因此從孔夫子的年代一直到明代,這種充滿禁忌的現代華人鬼月,都是不存在的。另外從春秋時代的《國語,魯語》記載,可知農曆七月實為祭祀鬼神之月,但其實民間信仰對於祭祀之列,神鬼之別往往就在一線之隔。
佛教傳入中國後,即有所謂的「結夏安居」,漢傳的時間為農曆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因為出家眾經過三個月的精進用功,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因此七月十五夏安居圓滿日又稱「佛歡喜日」,所以七月十五是個殊勝的日子。
而根據《盂蘭盆經》,說明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的因緣:他的母親因為邪見、毀謗三寶,命終墮入餓鬼道而無法飲食。佛陀教示可以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設盂蘭盆會,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能以此功德力來拔度在餓鬼道的母親。
中元節的「中元」,其實是道家的名詞術語,[1]與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道教有「三元節」,分別是農曆一月十五日崇拜天官的上元節、七月十五日崇拜地官的中元節,以及十月十五日崇拜水官的下元節。道教認為地官在農曆七月十四日當天下凡考較人間功過,並在十五日回到天庭,向天帝秉明人間功過,作為賞善罰惡的依據。而由於人為了讓這天能夠有更多的功德可以被地官知曉,因此選擇以祭拜孤魂野鬼的方式,來增添功德。
而現代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以道教中元祭祀為主,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會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相信這樣可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台灣則是從民國41年起,政府大力推動「掃除迷信」政策,管制民間信仰儀式與宗教活動,以「節約拜拜」為名,規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度。[2]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與賣場的行銷手法下,更是推動鬼月錯見的一大助力,「中元普渡法會」愈來愈盛。
本來是佛歡喜日的最吉祥的一天,結果傳到中國後來,結合民間信仰變成鬼月,七月成了不宜開刀、嫁娶、搬家等諸事不吉祥的一個傳統。而從供佛齋僧變成普渡,普渡若是素食還好;若是殺雞宰豬等,反而是造諸惡業,與眾生結下惡緣。
現在暫居住處的管委會,曾問印隆的外籍看護Wita,中元節要不要來拜拜?Wita說:「師父每天都有誦經與供燈給好兄弟們,不是只有拜一天食物。」但她還是會去隨喜一下。印隆本身不反對民間信仰的祭祀行為,但希望大家都能有正確觀念,不要心生恐懼,而是要心懷慈悲,因為一切為心造!真正要讓苦道眾生得到解脫,還是要財法二施,以正信的觀念淨化心靈,真正成就救渡之功,包括自己。
◎ 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回歸普度「心」意/盧蕙馨)(20120831)
◎ 黃敦厚/農曆七月可以稱作「鬼月」嗎?釐清正朔才能知其意涵
◎ 【佛陀十大弟子傳】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尊者/宣化老和尚講述
[1] 「七月中元為大慶之月,《道書》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諸大聖普詣宮中,道士於是日夜誦經,十萬大聖錄靈篇,餓鬼囚徒亦得解脫。』」《五雜俎》曰:「道經,以正月望為上元,七月望為中元,十月望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稱。是俗妄之甚者。」
[2] 公文參考:臺灣省改善民間習俗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