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珍惜皈依體


  前幾天有一位法友提問:她有一位一貫道的法友,要她去皈依其道,如此便可以在天位中「卡位」,有這樣的事嗎?這與《無量壽經》中所講,皈依與念佛,在淨土就有一朵我們的蓮花,意思相同嗎?

   印隆回答:所謂的「卡位」,是世俗的觀念,還是在生死輪迴中。而皈依與念佛,在淨土就有一朵我們的蓮花,是一種譬喻,表示已種下菩提種子,在因緣成熟時,必能得到解脫之道,這與「卡位」的世俗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的皈依,有謂「入門儀式」,其實是要我們真正信念三寶,堅定不退,如此必能防非止惡,遇緣不失!因為皈依體是難得而易失,而以下是破失皈依體的幾種因緣,佛弟子要謹慎注意:

一、正捨皈依:明確的說出捨棄皈依(心念口言),如「我不信佛教」、「我沒有皈依三寶」、「我只是對佛教有興趣,並不信它」等等,即使開玩笑都不行。

二、心未誠歸:雖未明確表示捨離三寶,但卻錯認外道有與三寶相同的功德,如:「儒教與佛教相等」、「道家證得的最高境界與佛教相同」、「三教同源」、[1]「某某達到甚至超越佛的境界」等等。此是對於皈依不能堅決信解,「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守護皈依體】

  要守護皈依體,除了要經常作意外,還要用一系列「學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一、不再皈依其他的天神外道:[2]皈依後,不能頂禮膜拜天神外道,更不能有皈依之心,否則即失皈依體。[3]

二、不能損害有情:《涅槃經》云:「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損害有情容易喪失慈悲心,而種下破失皈依體之因。[4]

三、不共外道住:《涅槃經》云:「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防止被外道的習氣熏染,也不應隨順附和別人對三寶懷疑、誹謗的言論。[5]

四、必須恆修皈依:經常念誦皈依三寶的偈頌,堅定自己對三寶的信心(夢參長老提出早晚各唸十次三皈依是一法)。[6]

五、縱遇命難不捨皈依:若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捨離皈依。[7]這一條不易做到是因為一般人常在遇到有困境危險時,向外道諸神求護。[8]三寶是我們最究竟的歸投處,應向三寶求護,這才是學佛人的正行。

六、恆修供養三寶:一切的圓滿受用都來自佈施等善業,獲人身而學佛,更是由往昔修十善業、親近供養三寶而來。因此必須恆修供養,以報答三寶大恩,同時也圓滿自己成佛所需的福德資糧。[9]

 

 



[1] 在漢地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三教同源」、「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這種思想是破失皈依之因,反自認如何圓融高超,對於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來說,有極大的「隱性危害」。

 古德雖從一些特殊因緣出發,說了些調和三教的話,但並沒有將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蓮池大師在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謂不同。雖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孫父子,亦不能謂盡同。必欲約而同之,使無毫髮之異,則壞世相,為害不淺矣。如一株樹然,有根有枝有葉,終不可以枝葉而認作根也。」(《雲棲法匯》「遺稿二」書,第1138頁)

 不別內外,將佛教與道教、儒教、天主教等五六家「融為一爐」,製造出「幾不像」的大雜燴,往往是邪教的拿手好戲。若大弘讀《論語》、誦《孟子》、學《孝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者,對這一嚴重問題,應該格外警惕!

[2] 天神是泛指如大自在天、帝釋天、山神、龍神等。

[3] 破不破皈依體,關鍵在於有沒有皈依、崇信之心。

[4] 皈依後不能對有情損害捨棄:即對於人、畜等,殺害、打罵、繫縛、囚禁、穿鼻、不能負重強令負重等損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

[5] 皈依後不能與外道共住:不共住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不與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習氣熏染,生起邪見。第二是「對於三寶不信,或且誹謗者,不應隨順也。」(《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二,第50頁)即使在不方便的時候,也不能附和別人對三寶懷疑、誹謗的言論,否則即易失皈依體。

[6] 要經常地思惟內外道的差異、三寶間的差別和三寶的功德,以堅定自己對三寶的信心。並且經常念誦皈依三寶的偈頌。

[7] 《略論》:「身命受用,終須捨離。若因彼故而捨三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為苦逼。故當立誓自決,任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捨離皈依。」(卷二,第54頁)

[8]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皈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皈依法。」

[9] 供養有「一切物」與「一切時」這二個特點。「一切物」例如自己喝一杯水,都事先供養三寶,不用花很多的氣力,就能圓滿極多的資糧。「一切時」指不拘任何時間,都可以供養三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