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燒圓滿香」之「十六妙觀」為求願往生之要


水陸法會「送聖」前最後一堂佛事──「燒圓滿香」,於開示「觀佛三昧」,說明了「十六妙觀」為求願往生之要。釋尊由韋提希夫人啟問之因緣,為說「十六妙觀」之法,[1]教導眾生如何諦觀極樂國土淨業,以為求願往生之要門。

在《觀經》經文正宗分中,即詳細說明十六種觀想的內容,約可歸納成三大部份:
 初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先漸想,後實觀;
 次七觀、觀想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先像想,後真身,且先主而後伴;
 末三觀、觀明三輩往生,先上輩、次中輩、後下輩的往生之由。

依次略述要點簡表於下:

表格 《觀經》十六觀想內容略述要點簡表

十六觀

觀法

用意

日觀

觀想西邊剛要下山的落日,狀如懸鼓,用眼觀心想,使分明在前

先標送想之方,使能繫心定想,趣於彌陀所居之西方

水觀

先觀想澄清之水,次變水成冰,次變冰為琉璃,最後再觀想琉璃成大地,地下有金剛寶幢,地上有樓閣華幢,種種莊嚴

作為下面第三「地觀」,實際觀想極樂寶地的前方便

地觀

先由漸想,而粗見彼地;迨證得三昧,則實際觀見彼土

此觀成就,即可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樹觀

觀想極樂國土上之寶樹,以及莖葉花果,種種莊嚴

此漸次進入極樂世界之細相觀想

池觀

觀想極樂世界上蓮華池中之八功德水,以及水聲說法,光明化鳥讚歎三寶之種種莊嚴

此與只是作為「地觀」前方便之第二「水觀」,自是不同

總觀

觀想極樂國土上之寶樓。由於此想成就時,即能總見包括寶地、寶樹、寶池、寶樓等所有極樂依報莊嚴,故名總觀

此觀成就,可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較前第三觀更加勝進

華座觀

觀想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坐之蓮華座,包括華色數量、華間珠光、華臺寶網寶幢等莊嚴

作為觀想西方三聖之正報身的前前方便,可滅「五萬億劫」生死之罪

佛菩薩像觀

觀想一佛二菩薩之身像,像類真身,此是作為觀想真身的前方便。古德即依此建立「觀像念佛」,其實不離「觀想念佛」。在此觀中,經文特提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十六觀觀想的原理原則

此想觀成,能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現身證入念佛三昧,較前又更勝進

佛身觀

觀想阿彌陀佛之真身,此則包括觀其身色、身量、身光,及相好等。且由觀佛身故,亦見佛心

此想觀成,由見無量壽佛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名念佛三昧,當蒙諸佛現前授記

觀音觀

觀想觀世音菩薩之真身,包括其身量、身色、肉髻、項光、身光、天冠、面色、毫相、臂相、手相、足相等。大致與阿彌陀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如佛耳

勢至觀

觀想大勢至菩薩之真身,其身量、身相一如觀世音;唯頂上觀世音為「化佛」、大勢至為「寶瓶」二種有異,餘相皆同

普往生觀

觀想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華中,結跏跌坐,作蓮華開合想,而見佛聞法。由於從第一至第十一觀,已將極樂國土依報、正報觀想成功,今乃觀想生彼普見普聞依正諸相,故名普往生觀

雜想觀

觀想阿彌陀佛之丈六像,以及大小變現自在,而二菩薩身同眾生,普化一切

立此觀有二用意:一者為前觀勝相不成者,令捨大而觀丈六;二者為前觀勝相已成者,使更觀勝劣化用徧十方界,令品位增進

上品生觀

觀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三種人之往生因緣、[2]往生情形及生後利益

中品生觀

觀想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三種人之往生因緣、往生情形及生後利益

下品生觀

觀想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三種人之往生因緣、往生情形及生後利益

 


說明了十六妙觀為求願往生之要後,即分別說明十六觀之內容(內容主要是從四明知禮大師所著的《妙宗鈔》而來)。淨土法門的要義,重在念佛求生西方;而念佛方法歸納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3]於淨土三經中,[4]大本《佛說無量壽經》重在介紹阿彌陀佛因地的願行功德與果地的正依二報莊嚴外,小本《佛說阿彌陀經》重在倡導持名念佛,而《觀經》則主在推介「觀想念佛」之法



在水陸儀軌「
燒圓滿香法事中,所開示的「觀佛三昧」十六觀法,即是出於《觀經》,以說明十六觀法皆是圓教不思「妙觀」,因此方稱「十六妙觀」,儀文云:

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良由此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想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惟心與日,皆是法界。作是觀者,名日觀成也。[5]

十六觀之首所以先「觀日」,乃是為了標定一心趣於「西方」,以令歸向彼阿彌陀佛所居之西方淨土。[6]

然此能想之「心」,本來就圓滿具足一切依報、正報之法而周遍法界。故於今以此圓滿具「日」之心,觀想彼不離於「心」之日;令本性之「日」豁然清明而顯現於前,了了分明。那麼,「心」與「日」當體即全是實相法界,圓融一如。能作如是而觀者,可稱為「日觀」圓滿成就。

此句「今以具日之心,想於即心之日」,是出於《妙宗鈔》,[7]為以具日之心,緣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重點是在於以法界心緣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是法界,所觀則一心圓具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議。


說明日觀的圓頓觀法後,接著說明從觀水至總觀等,此六觀皆是觀極樂淨土的依報。次從觀寶座到雜觀等七觀,為觀極樂淨土的正報。以上也皆是與觀日同理,皆是以一心圓觀觀之:

日觀既爾,餘觀例然。次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以總觀;凡此六觀,皆觀彼土之依報也。次觀座、觀像、觀佛、觀二菩薩、普觀、雜觀,凡此七觀,皆觀彼土之正報也。[8]

若能以圓觀觀「日」,其餘十五觀也是同理。故其次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八功德池水」,乃至於「總觀極樂世界眾寶國土」;以上六種觀想,都是觀極樂淨土之依報國土莊嚴。

然後再觀「寶蓮花臺座」、觀「無量壽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像」,諦觀「無量壽佛」,諦觀「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菩薩,普觀「自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中」,雜觀「一佛與二菩薩變化身像」。

凡此所述七種觀想,都是觀極樂淨土中,無量壽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之正報身相莊嚴。皆是與觀日同理,皆是以一心圓觀觀之,一心圓具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水陸法會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2341.html

 

[1] 《會本》:「故世尊因韋提希發起,為說十六妙觀,以為求生之要。442

[2] 其所以立觀往生之由,乃為增進觀行,或使位在中下者,進修勝觀,登於上品;或使前觀依正成就,已證八、九信者,進而能窮深事理,而登十信。

[3] 淨土教門分四種念佛,始自唐代的宗密法師(780-841),其於所著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第四中,倡此四種念佛:「然念佛不同,總有四種。一稱名念、二觀像念、三觀想念、四實相念。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坐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去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與一切佛功德無二,如是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二觀像念,謂觀如來塑畫等像,如大寶積經說。三觀想念,於中有二;一明一相,於三十二相中隨觀一相皆滅重罪;二明全身者先當繫心念佛生身,。四實相念,亦名法身,謂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文殊般若云,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又云繫緣法界一相,又大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此之四等各隨根器從淺至深,最後為妙。CBTEA, X5, no. 229, p. 281a

[4] 指西方淨土思想乃依據釋迦於耆闍崛山所說之《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所成,故稱淨土三經。

[5] 《會本》443

[6] 《妙宗鈔》:「先作日觀,意令繫心……繫心之法須落日者,欲令定想趣於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CBTEA, T37, no. 1751, p. 217b

[7] 《妙宗鈔》,CBTEA, T37, no. 1751, p. 217b-c

[8] 《會本》4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