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的禮物︰正確看待臨死覺知,傾聽臨終者的話語,做出有效的溝通
原文作者: Maggie Callanan, Patricia Kelley
譯者: 李文綺
這一本書「生命最後的禮物︰正確看待臨死覺知,傾聽臨終者的話語,做出有效的溝通」,跟黃軒醫師所寫的「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都是探討在臨終前可能會有的徵兆。只是兩本書的觀察角度不一樣,一是急重症醫師以醫學解釋臨終前、死亡中的生理變化,二是安寧護理師以案例角度對於緩慢辭世的人做紀錄與分析。兩本都是很棒的書,值得大家閱讀參考。
「生死事大」,認真與正確看待死亡,才能讓生死兩安;而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定會面臨的情況,但是在華人的社會文化中,死亡通常是一種忌諱的話題。於是在突然面臨時,往往手足無措,無以適從,甚至因為缺乏正確觀念,造成錯誤的處理方式,使得當事人本身及家屬在身心靈方面,都無法得到適當的撫慰及安置。
「生命最後的禮物」於1992年出版,至今能高踞Amazon暢銷榜,可以知道不論何處何時,生死大事都是眾生所關懷的。作者是兩名有三十多年資歷的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從介紹安寧療護的背景開始,說明即將離世病患會出現的反應,以及患者臨終前會有的徵狀,有六十則真實的臨床故事。引用大量的案例及經驗,解說了當死亡來臨時,當事人會面臨到的狀況,以及一些適當處理的方式。書中更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觀念,引領讀者認識死亡,以及面對它時如何降低恐懼,勇敢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本書的重點在於希望大家願意傾聽臨終者在臨近死亡時的話語,如何判斷他說的話代表什麼意義,盡量不做出不當的回應。祈能來得及做出最後也最美好的溝通,與即將離去者一同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一同珍惜存在的片刻。認真與正確看待死亡,才能讓生死兩相安。
作者將死亡的歷程,看成一種「值得學習的生命歷程」。若能了解在死亡的過程中,臨終者會有什麼狀況與經驗,則我們不僅因為了解而能勇敢面對,對於陪伴臨終者的過程與安排也會有所助益,能減少彼此的遺憾。家屬的愛與關懷是主要的力量,傾聽與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本書第二部描述了臨終者的感知經驗,例如見到過世的親人、天使或精靈、經歷靈魂出竅、預知死亡的時間等等。
而不論對於臨終者或親屬而言,讓臨終者能夠免於牽掛、了無遺憾的離開,是眾人最希望的結果。本書第三部以案例說明了這些臨終者的需要或願望,讓讀者了解如何幫助臨終者面對生命終結的旅程。
胡文郁(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於專文推薦中說,醫療人員應尊重病人的決定,避免不適當的無效治療,讓定人及家屬知道,當死亡臨近時,瀕死現象是全身器官失去功能的過程。因身體代謝改變,電食物及飲水的需求降低,所以不要強迫進食。病人會花更多時間睡眠且不容易叫醒,於清醒時可適度的表達關心,鼓勵病人完成心願,提升其生命品質,維護尊嚴已達善終。
-
碰上生病的親友在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有可能是無助,請試著給予同情。
-
我們對於死亡的態度,或多或少反應出自己的問題處理模式。
-
在臨死覺知的描述中,最常出現的主題是看見已經過世的人,或是宗教人物(神、天使)。
-
許多臨終者都說到她們看見了其他人無法看見的地方,描述相當簡短,但總是會提到光,並說那個地方很美。
-
有臨終者或曾有瀕死經驗者,描述的內容很模糊,覺得任何語言文字,都不能夠適切的描述。
-
臨終者似乎能預知自己的死亡時間,而這種預知並不會讓他們感到恐慌,反而更能夠平靜的辭別
-
臨死覺知中最重要的一個面向是和解的需求,方能安寧與放手,或是宗教上的支持,以能安詳辭世
-
很多時候臨終者非常清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走得比較安心,如果沒有完成所願,可能會延遲離去的時間。
-
有的時候臨終者會等待某個時機或情況才離開,但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並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人
-
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日子,臨終者經常會想要等重要日子過去之後,才撒手離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