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看到法友Elizabeth Shek分享的一篇文章,寫的很棒,謹引用錄出其分享的法語,也與大家分享:

《百丈清規》曰:「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此所謂的「是非」,即是這一切相對而需辯的課題,放下是非之心,放下辯之心,放下諍之心,隨順個人根機而精進學習、修行,趣向解脫。

因為有人相信:事實愈辯愈清,真理愈辯愈明;所以就有很多的辯論,也有很多的爭議。而很多時候,辯成諍了,變成抹黑,變成人身攻擊,變成謊言……當然這是人的問題,是心的問題,不在技巧上。辯贏了不表示就是對了、就是事實、就是真理,也不表示輸的對方,就口服心服了。

 不辯、無諍,心安自在。印隆體悟更要精進用功,唯有真實的證量,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無諍 / 繼程法師]

        因為有人相信:事實愈辯愈清,真理愈辯愈明;所以就有很多的辯論,也有很多的爭議。

        要把事實辯清,將真理辯明,此辯當然不是問題,只是在辯的過程中,有愈辯愈清、愈明的;也有愈辯愈濁、愈昧的。而很多時候,辯成諍了,變成抹黑,變成人身攻擊,變成謊言……當然這是人的問題,是心的問題,不在技巧上。

        即使如此,技巧上沒問題,心態上也沒問題,也不表示辯贏了,就是對了,就是事實,就是真理;也不表示輸的對方,就口服心服了。

        宗教的教義、課題,更無從辯。有上帝、無上帝之諍,不在理上,而在信仰上;辯輸了,信上帝的依舊信上帝,不信的也依然。若成口舌之爭,如利刃般互傷,那更可能變成悲劇。真是不可不慎。

        佛法自部派分裂,而至大乘中觀唯識之辯,雖屬教理之辯,而辯過後,經量部依然是經量部,說一切有部還是說一切有部,誰也沒服誰。中觀、唯識也是如此。
也許辯過後,反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中觀唯識後期的合流。

        修行的方法,更無可辯,無可諍。孰勝孰劣,非辯了明,說了算,還須實修實證,方為正途。

        《百丈清規》曰:「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此所謂的是非,即是這一切相對而需辯的課題,放下是非之心,放下辯之心,放下諍之心,隨順個人根機而精進學習、修行,趣向解脫。

        不辯、無諍,心安自在。

        修行的方法,更無可辯,無可諍。孰勝孰劣,非辯了明,說了算,還須實修實證,方為正途。

        《百丈清規》曰:「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此所謂的是非,即是這一切相對而需辯的課題,放下是非之心,放下辯之心,放下諍之心,隨順個人根機而精進學習、修行,趣向解脫。
        不辯、無諍,心安自在。

2012.12.3
新古毛觀音古寺話頭禪十
摘錄自《禪味六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