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楊重源醫師



2015年,看到 楊重源醫師這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台東醫生在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的義診初心」,被這一位在立誓在台東偏鄉地區為病患服務的醫師感動,也得以與他相識,進一步成為共相勉勵的法友,並有幸參與他的善行事業。

2019印隆掩關期間,楊醫師出版了第二本新書:「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在推薦序中,也有一位我們共同認識法友寫的好文。而這一本書,印隆居然沒辦法很快看完,因為眼眶不斷泛紅,被楊醫師所感動!他真誠紀錄的許多看診記事,處處流露出他對於病患的愛護。

在楊醫師的自序裡,以「無助、無奈,與無望,都是我生命中成長的養分」為序題,他 由於父親長年飽受糖尿病截肢、洗腎折磨後辭世,母親經營麵攤撐起全家經濟,甚至為籌措大學醫學院學費陷入窘境,如此童年歲月讓他深刻體會窮苦和病痛的滋味。因此,楊醫師說:「感謝我的爸爸,謝謝他用他的生命,讓我去了解疾病帶來的無助,無奈,無望的生命體驗。感謝我的媽媽,感謝她陪伴著爸爸和我們一家人,讓我們知道即使面對生命中無法改變的無助,無奈,無望時,也要堅韌勇敢的繼續人生應該的劇本,即使漫漫長的黑夜,天還是會有亮的時刻,只是等待時間的長短罷了。」這樣的人生經歷,成為日後支持他每年遠赴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義診的信念。

許多人聽到精神病患、或是住處附近要籌建精神病院,往往會引起恐慌,這是對於精神病患有一種不定時炸彈的印象。印隆在二十多歲時,曾有一次經過一座公園,突然有貌似精神病患的人,一邊吼叫、一邊拿著刀衝過來,嚇得當時的印隆趕緊拔腿狂奔,剛好有一輛車疾駛過來,才拉開了我們的距離,不然可能就被她砍到了,或許也因為類似這種不穩定的精神狀態,才造成大家對於精神病患的恐懼。但楊醫師對於病患的不離不棄,實在令我們感佩!楊重源醫師十多年來,積極推動精神病去污名化,他透過這本新書,祈願大家對於「思覺失調症」病患,能有多一分了解,就能少一分誤解,並讓我們深思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在本書(p. 205-207)中,楊醫師說他總會叮囑自己,即使有所謂「不討喜」的病患,若社會資源不進入去協助他們,他們就有可能愈來愈讓人討厭,就像無法跨越的可怕障礙,這樣他們就越容易變成大家討厭的狀態,就這樣一直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所以他學習放下自己的情緒,真真切切面對每一個治療的過程,才能夠更貼近病患真正的困擾與煩惱,才能夠更同理他們內心的掙扎與矛盾。

楊醫師長期與身心科病人相處,雖然看遍人生許多的不公平與無奈,他依然相信,每個人如果都願意多做一點,社會能更圓滿。而令人感動的,楊醫師在文中多處,都不斷地在「感恩」病患:
謝謝這些年「願意」給我治療的病人們,謝謝他們包容我常常很「大粒」的碎念,謝謝他們可以遵守我常常很「大粒」的醫囑規定,更謝謝他們給我滿滿的動力,可以繼續照顧著他們。
一般都是病患感恩醫師,但他卻是感恩病患,讓他可以繼續努力下去。這點非常有菩薩的精神,要成就佛道,必須要有眾生可度,所以要感恩並與眾生共同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