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正念成就,乘願再來



        昨日在FB看到一位法友,分享近日一位政治網紅與抗日名將的諸多相似之處,頗有意思。看到這樣的訊息,讓印隆不禁想到「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他與16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面相也是極其相似,重要是他對佛法的領悟與自然流露的大悲心,讓人不得不信服乘願再來的轉世傳奇。

        天台宗三祖慧思禪師,有所謂的「三生石」及「三生塔」的故事,也說明願願相續,乘願再來的事蹟:
又將四十餘僧,徑趣南岳,即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即至,告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已後,必事遠遊。後示滅,「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同符矣!」[1]
又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值一佳所,林泉竦淨,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房殿基墌,僧用器皿。
又往巖下,吾此坐禪,賊斬吾首,由此命終,有今身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體一聚,又下細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為起勝塔,報昔恩也。[2]

另外,六祖法華尊者智威大師,[3]有所謂的「昔日五願」,謂其前生乃南朝陳國之徐陵,曾對智者大師前親立五願()願臨終正念;()願不更墮三途; ()願人中不高不下處(指中等人家)托生;()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願不為流俗之僧。在此生於父母命歸宗納婦,途中逢一梵僧謂之曰:「少年郎!如何違昔日重誓耶?」因悟宿因而往國清寺禮章安尊者出家。

廣義地說,每一個眾生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轉世」,但聖者的轉世是為利益眾生,不畏生死,乘「願」再來,經由生生不息的轉世,完成其悲智弘深的菩薩行願。而大部份芸芸眾生的轉世,則是迷迷茫茫、隨波逐流地輪迴,乘「怨」而來,隨業流轉、輪迴不息。

《法華三昧行法》的〈發願文〉,在臨命終時,願正念成就,於生生世世皆能常值三寶,正信家生,出家修道。供養三寶,受持大乘,諸波羅蜜悉皆見前,與一切眾生成等正覺!
弟子(某甲)至心發願  願命終時神不亂  正念直往生安養 

面奉彌陀值眾聖 修行十地勝常樂
[行法] 發願已,禮三寶。
發願之法,行者當於普賢菩薩、一切世尊前,心念口言 心中所有諸願,所謂:「於此身行道無障,四魔不起,得深三昧,入諸法門,弘通正法,度脫眾生,捨命之時,正念成就。乃至未來世中,常值三寶,正信家生,出家修道。供養三寶,受持大乘,諸波羅蜜悉皆見前,與一切眾生成等正覺。如是種種,隨心中所有諸願,悉當隨心自說。此逐行者之情,不可一一備敘。

《維摩經》云:「眾生是菩薩淨土。」轉世之行乃菩薩在苦難世間的一種現身說法,無畏生死,因慈悲大願而出生入死。只要眾生的煩惱未盡,世間的苦難不斷,大慈大悲、不捨眾生的菩薩行願,永不會在世間止息。

《勸發菩提心文》云:「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普賢行願品》中說,人們於臨終時,一切諸根都敗壞了,唯有這個願王不相捨離。可見願的重要,願力為堅!願生生世世,承續護法利生之願,決不追逐名利,在滾滾紛擾紅塵中,堅定菩提道的誓願。




[1] 由太建九年(577)上推十年,即光大二年(568)。
[2] 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慧思傳〉
[3] 六祖法華尊者智威傳
智威,俗姓蔣,婺州縉雲人,母朱氏,家世業儒,祖為唐興宰。年十八為本州郡學堂長。父母命歸宗納婦,途中逢一梵僧謂之曰:「少年郎!如何違昔日重誓耶?」師聞之,恍悟前生乃南朝陳之徐陵也,年輕時,嘗聽智者大師講《止觀》深有所得,乃對智者前親立五願:()願臨終正念;()願不更墮三途; ()願人中不高不下處(指中等人家)托生;()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願不為流俗之僧。師既悟宿因,遂不復還家,即往國清寺禮章安尊者出家。 (師乃煬帝敕度四十九僧之一)受具後,諮受心要,定慧俱發,得澄法華三昧。
唐高宗上元元年(西元674),欲蔔勝地建寺,以所悟法門,饒益有情,乃用神力,飛擲錫杖於門外,設誓曰:「錫止之處,即吾建寺之所。」錫杖自國清飛至蒼嶺普山,其地為台婺分界處約五百里處,師以其地隘狹,不容廣眾,淩空再擲,錫飛至軒轅煉丹山。師既蔔地,乃剪棘刈茅,鋪荊為座,聚徒晝講夜禪,殆無虛日,其他即法華院址,既而學子輻輳,來習禪者三百人,習講者七百人,乃分九處安頓其眾。
師身長七尺,骨格清奇,每登座講說,輒有紫氣覆頂,狀如寶蓋,鳥雀在傍圍繞,馴同家畜,法華院草創之初,山中無水,乃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水即湧出,日供千眾,冬夏不竭。師常往仙居上阪(仙居乃台州屬邑),從法華院至仙居上阪,相距八十裡,師每日往返,用齋及禪講,未嘗誤時,咸謂師有神足。
唐高宗永隆元年(西元680)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法華院禪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當師坐化之時,鄰郡仙居上阪之人,見其赴俗家之齋,始知師 之神通妙用不可測也。傳法多人,惟天宮威師為正嗣。師在太宗朝,名德遐聞,召補朝散大夫,封為引駕大師。吳越國王請諡,曰「玄達尊者」。宋皇佑元年(西元 1049)仙居令任袱重修法華院殿庭,供奉師像,其夜有虎繞殿三匝而去。元豐五年(西元1082),其十三代僧繼忠,重修師塔,錄其行實而銘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