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子時一刻,智者大師於石城寺(新昌)彌勒大佛聖像前,於念佛聲中,結跏趺坐,安祥圓寂。春秋六十,僧臘四十。
在《智晞傳》中,也有記載其曾夢見於兜率內院見到 智者大師,[1]有人問:「智者入滅,云歸安養。《晞傳》何云居兜率耶?」答:「唯心淨土,何處非安養者耶?!」其實往生西方淨土,並不妨礙其上生兜率內院,反之亦然。於《佛說阿彌陀經》有云:「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國土的眾生,可以任運往來十方佛土,禮拜供養諸佛菩薩,因此當然可以往至兜率內院,奉覲彌勒菩薩。這一點,在《得遇龍華修證懺儀》說的很清楚,印龍也希望有因緣能早日流通(20180407-發現法寶──《得遇龍華修證懺儀》)
關於石城寺(新昌)彌勒大佛,《智者大師別傳》中有云:
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謂智越云:「……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鉢道具分為兩分,一分奉彌勒,一分充羯磨。」語已,右脇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2]
聖嚴法師曾去該處參訪,並有相關論述:
一、〈五九、新昌石城山〉,《步步蓮華》/聖嚴法師著
新昌大佛寺,位於天臺山延脈的石城山,開創於東晉,被稱為「天臺西門」;齊梁時代開鑿石窟,造摩崖大石佛,據說先後歷經僧護、僧淑、僧祐等三位高僧的陸續經營才完成。傳說這三位高僧是同一個人的三次轉世,因此稱為「三世石佛」又稱為「三生聖跡」。
如果以年代考察,這種傳說是不能成立的,僧護是北齊武帝永明年間(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年)來此開鑿十丈高的彌勒石像,僅完成頭部的雛形,因操勞病亡;第二位的僧淑來此,還是因為資金缺乏,未竟全工;第三位是僧祐律師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西元五一三年)來此繼續動工,到天監十五年三月大功告成。
這三僧的先後年代,相距並不太久,從永明元年(西元四八三年)到天監十五年(西元五一六年),相差只有三十三年,說他們是轉生了三世的同一個人,是太過牽強附會了。
到了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天臺智者大師初上天臺,經過石城山,此時的大彌勒佛像已經完成五十九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月,智者大師奉晉王楊廣之命,去揚州弘法,又經過石城山,卻在此一病不起,四十五天之後,便圓寂於彌勒大佛石像之前。
二、〈六○、大佛寺的彌勒大佛〉,《步步蓮華》/聖嚴法師著
大佛寺初創於東晉穆帝永和初年(西元三四五年),開山是一位印度來的高僧曇光。嗣後,于法蘭於此建元化寺,支道林立棲光寺;梁武帝天監年中(西元五○二~五一九年),將兩寺合稱為石城寺。在吳越時代改稱瑞像寺;宋初改名寶像寺;清初叫南明寺;清末始稱大佛寺。
此寺的彌勒大佛石刻坐像,號稱江南第一,高十五點六米,兩耳各長二點八米,頭部特別誇大,與常人的身體相比不成比例,但從下方向上仰視,又覺得相當相稱,並且令人感覺到穩重、莊嚴、慈祥、安定。
……此寺的歷代高僧,先是屬於般若學系統,之後則為天臺學系統,到了明末,就變成了禪宗臨濟的系統。由於曾有 智者大師圓寂於此,所以自唐宋迄今的天臺學者,包括日本天臺宗子孫,都會把此寺視作聖地、祖庭來巡禮。值得我們品味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迄於隋唐,佛教界對於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有如此重視,天下大佛像之中,彌勒佛的數量,超過阿彌陀佛及釋迦佛;可知當時的彌勒信仰遠超過彌陀信仰。至於彌勒佛的身量應有多高多大?根據《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
足徵僧護在石城山造十丈高的彌勒大佛像是取其十分之一,這是象徵追求彌勒早日下生人間的祈願。目前這尊像已全身重新貼金;中國的佛教建築物,雖然屢遭毀滅,石城山的這尊大佛像,都還能保持完整,倖免於難。
浙江省新昌縣石城山大彌勒佛,完工於南朝梁天監十五年(516),為「結跏趺坐式」的彌勒像,並非「大肚彌勒」造型,因為「大肚彌勒」的彌勒佛像,是在元代以後才開始普遍於中土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流行的彌勒造像,是「結跏趺坐式」的彌勒像。且當時不論是南朝或北方,都與「無量壽佛像」並存,[3]此或可推測當時
智者大師的淨土觀。
[1] 《智晞傳》云:「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世浮危,自省昬沉,愍諸論溺,極加厭離,如為怨害。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杭志天台山,安禪佛隴,誓訓迷塗,為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獲從願。一得奉值,遂定師資。臨終,弟子因即啟咨:『未審和尚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六年,當來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終,見塔在佛隴。」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冊 No. 1535,p. 672c21。
[3] 一、南朝:考古材料中所見最早的結跏趺坐彌勒佛像,是1921年在四川省茂縣出土的一件二面造像碑。一面刻無量壽佛立像;另一面刻彌勒佛結跏趺坐像。該造像銘明確了二佛的名稱,雕造于南朝齊永明元年(西元483年)。其手印,為雙手不撫膝型。
二、北方:盛行於南方的結跏趺坐彌勒佛,也曾被北方所採用:河南省安陽大留聖窟,完工于東魏武定四年(西元546年),窟內三壁造「三佛」,正壁為盧舍那佛,左右壁分別為彌勒佛及阿彌陀佛。此窟的彌勒佛結跏趺坐,雙手姿態與四川茂縣彌勒佛一致。
安陽大住聖窟,完工于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三壁三佛佈局與大留聖窟相同。東壁的結跏趺坐彌勒佛,採用了左手撫膝、右手舉掌的姿勢,即採用了北齊流行的樣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