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緇門警訓》卷第五



終南山宣律師賓主序
東山演禪師送徒弟行脚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內傳
中峯和尚遺誡門人
誡閑
千嵓長禪師示眾
天衣懷禪師室中以淨土問學者
大智律師警自甘塗炭者
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慈雲式懺主三衣辯惑篇


卷第五

終南山宣律師賓主序[1]

夫損己利他者,蓋是僧家之義也;害物安身者,非為釋子之理也。
有賞善罰惡之能,斷是非不平之事。若是先人後己,契諸佛之慈心;如或爾死我,活乖六和之妙行。
為主者,倘存仁義,感十方衲子之雲臻;若乃私受人情,招千里惡名之遠播。為賓者,懷恭執禮有義,而到處安身;苟取狂圖無義,而隨方惹怨。
今者幸生中國,得賴空門,脫萬丈之火坑;拋千重之覊網,如囚出獄,似鳥開籠。履布金積善之場,住七寶無殃之地。天龍恭敬,神鬼欽崇。非桑蠶而著好衣,不耕田而飡美饌,何須結怨饕利、非理圖財?求蝸角之虛名,閉人天之坦路;取龜毛之小利,穿地獄之深坑。積恨結於今生,受波吒於後世。縱使滿堂金玉,牽纏自己愚身,直饒羅綺盈箱,鬪亂子孫業重。
少求儉用,免逼迫於心田;知足除貪,播馨香於意地。或住梵剎,或挂雲堂,莫論他非,但省己過。若有才高之者,把三藏以研窮;志淺之流,覽五乘而課誦。
切莫口行慈善,肚裡刀鎗;面帶笑容,心藏劍戟。貧者不恤,老者不憐,忘慈親鞠養之深恩,乖師長提携之厚德。如斯用意,退十方檀越之信心;執假迷真,惹四海英賢之譏誚。是以丁寧勸諭,仔細精專,聞之者破我慢之高山,覽之者塞昏迷之巨海。皆希稟信,普願回心。只宜來世勝今生,莫遣今生勝來世。奉勸大眾,疾須覺知,大限臨頭,悔之莫及!

東山演禪師送徒弟行脚[2]

 大凡行脚,須以道心為重,不可受現成供養,等閑過日。須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每日十二時中,裂轉面皮,討箇分曉始得。若只隨群逐隊,打鬨過日,忽然死了,閻羅老子打算飯錢,莫道我不曾說與爾來。
 若是做工夫,須要時時檢點,刻刻提撕,那裏是得力處、那裏是不得力處?那裏是打失處、那裏是不打失處?若如此檢點,做工夫時,定有到家時候。
 有一等辦道人,經又不看,佛又不禮,纔上蒲團,便打瞌睡,及至醒來,胡思亂想。纔下蒲團,便與人說雜話。若是如此辦道,至彌勒佛下生時,也未有入手底時節。
 須是猛著精采,提一箇無字,晝參夜參,與他廝睚。不可坐在無事甲裏,又不可在蒲團上死坐,須要活弄。恐雜念紛飛起時,千萬不可與他廝睚,轉鬪轉多。
 有人到這裡,不識進退,解免不下,成風成顛,壞了一生。宜向紛飛起處,輕輕放下,轉身下地,行一遭。又上蒲團,開兩眼、揑兩拳,竪起脊梁,依前提起所參話頭,便覺清涼。如一鍋沸湯,攙一杓冷水相似。若如此做工夫,日久歲深,自有到家時節。
 工夫未入手,不可生煩惱,恐煩惱魔入心。若覺得力,不可生歡喜,恐歡喜魔入心。種種禪病,說之不盡。
 如眾中有老成道伴,千萬時時請益。若無將前輩,祖師教人做工夫語言看一遍,如親見相似。如今向此道者,難得其人,千萬努力向前。望汝早早打破漆桶歸來,與老僧揩背。
 偈曰:瞻風撥草離家時,一念途中善護持。近日叢林風味別,脚頭到處著便宜。

石屋珙禪師送慶侍者回里省師[3]

汝師年老中山寺,朝暮無人可瞻侍,不歸掃洒執巾瓶,師資禮法合也未。
汝母兼又年紀高,除汝一人更無二,望斷秋風未見歸,倚門日日長垂淚。
離師棄母入山來,所圖畢竟成何事?安貧樂道固所難,住箇茅菴豈容易!
要種竹栽松,也要鉏山掘地,也要運水搬柴,也要澆蔬灌芋;也要行道諷經,也要攝心除睡。
藜羹黍飯塞飢瘡,淡虀薄粥通腸胃,人生皆為口體忙,我亦未免形骸累。
自家心地如未明,業識茫茫無本據,水邊林下暫經過,吾汝皆非久居計。
月江和尚有書來,勉汝歸寧有深意,開緘未讀便抽身,不負來音全孝義。
有言孝為百行先,在俗在僧誰不然?侍師奉母名敬田,何須入眾并參禪。
忽然思靜又嫌喧,短策不妨閑往還。

結制小參[4]

佛祖門風將委地,說著令人心膽碎,扶持全在我兒孫,不料兒孫先作弊。
紛紛走北向奔南,昧却正因營雜事,滿目風埃滿面塵,業識茫茫無本據。
縱饒挂搭在僧堂,直待版鳴歸被位,聚頭寮舍鼓是非,收足蒲團便瞌睡。
雲靉靆性天昏,石火交煎心鼎沸。暫時寂寂滯輕安,一向冥冥墮無記。
百丈清規不肯行,外道經書勤講義。因果分明當等閒,罪福昭然渾不懼。
或遷一榻一間房,放逸總由身口意。
頭上瓦脚下磚,身上衣口中味,一一皆出信心檀越人家施。未成道業若為消,捫心幾箇知慚愧?
今日三明日四,閒處光陰盡虛棄,一朝老病來相尋,閻翁催請死符至。
從前所作業不忘,三塗七趣從茲墜,袈裟失却復再難,鱗甲羽毛披則易。看他古之學道流,直忘人世輕名利。
煮黃精煨紫芋,飯一摶水一器,為療形枯聊接氣,石爛松枯竟不知。洗心便作累生計,物外清閑一味高。
世上黃金何足貴,劫空田地佛花開,香風觸破娘生鼻,選佛場中及第歸。
圓覺伽藍恣游戲,茲因結制夜小參,不覺所言成此偈。

上堂[5]

六月七月天不雨,農家曉夜忙車水,背皮焦裂脚底疼,眼花無力欲悶死。
公人又來逼夏稅,稅絲納了要盤費。大麥小麥盡量還,一日三飡不周備。
思量我輩出家兒,現成受用都不知!進道身心無一點,東邊浪宕西邊嬉。
箇五箇聚頭坐,開口便說他人過,及乎歸到暗室中,背理虧心無不做。
莫言墮在異類中,來生定作栽田翁。前來所說苦如此,那時難與今時同?
古德訓徒有一語,對人天眾拈來舉。緇田無一簣之功,鐵圍陷百刑之苦。

中峯和尚遺誡門人[6]

 佛法無爾會處,生死無爾脫處。一報之身如風燈,石火念念,如救頭然!尚無爾了辦處,著甚死急,平地上討許多忙亂,眨得眼來,早已四五十歲了也。爾喚甚麼作佛法,任爾以百千聰明,一一把他三乘十二分教,乃至一千七百則陳爛葛藤,及與百氏諸子,從頭解註得盛水不漏,總是門外打之。遶說時似悟,對境還迷,此事向道,無爾會處。
 爾轉要會轉不相應,爾莫見與麼說,便擬別生知解,直饒向千人萬人拶不入處,別有生機,總不出箇要會的妄念。惟有具大信根,向己躬下,真參實悟,乃能荷負。爾若作荷負想,依舊沒交涉。故古教謂:「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如今有等人拾得橘皮,自認為火,到處高談闊論主張,一路道我會佛法、要人恭敬,有甚得便宜處。幻者三四十年,向此事上著到展轉,於佛法二字尚不相應,所以日夜懷慚,安敢濫膺師位?尋常遇甘言厚幣,不啻毒箭入心累,避之而不可,此蓋多生緣業所致,乃虛妄本非道力使之然也。
 每見道流沒要緊,遇些子不順意事,一點無明,恣縱業識,狂心毒行,平地上桍陷人,喚作我持公論。殊不知從無量劫來,被此等公論,結縛無明,未曾有一事,以公論而會道念。且今日所持底公論,爾還知多少人在爾背後,掩鼻之不暇。生死無爾脫處,自家一箇生死大事,粘皮綴骨,念念無間,無量劫來百千伎倆,一齊弄盡。只是此心不肯休歇,徒向千佛萬祖,累發重誓,逗到今日,撞在三衣下喚作道流,奈何依舊識它。目前不破動,便生心起念,莫非滋長生死結縛,忘却最初出家本志。似與麼熱亂,得千生萬生,徒長業輪,於理何益?好教爾知眾生結縛濃厚,無爾奈何處。爾若無力處眾,但只全身放下,向半間草屋冷淡枯寂,丐食鶉衣,且圖自度,亦免犯人苗稼,作無慚人。所以知佛法無爾會處,生死無爾脫處。既會不得,又脫不得,但向不得處。一捱捱住,亦莫問三十年、二十年,忽向不得處,驀爾援透,始信余言之不相誣矣!

誡閑[7]

 世人未有不以閑散為樂,而共趣之,逆問其故,乃曰:「昔嘗以榮辱是非,累日與事物相交馳,心志勞而形體𤸶,以至結於情想,接於夢寐,靜而思之人生幾何,不得一日之安,雖富貴奚益也。」由是一切棄之,思欲行歌坐忘,觀青天白雲,以自放浪於事物之表。或有避父師之訓,厭身世之勞望治生,如避水火,必欲拔塵遠俗,以遂其間。
 余曰:「忙固勞形役慮也,閑則坐消白日,又何益於理哉?二者皆欣厭之情妄耳!故聖人有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正不必厭此忙,而欣彼之閑也。」
 余將直言之:「夫人欲學入世間之道,苟不服勤勞役,則事無貴賤,皆無由成。然悟世間虛妄,欲究聖賢出世之道,倘不忘飡廢寢,則根無利鈍,又何從而得之?故雪山大士,捨身命如微塵數,事知識如恒河沙,積劫迨今,歷試諸難。蓋欲示後學者,知道之不易聞也。故入世間則忠於君孝於親,悉盡其義,不可不忙。出世間則親師擇友,朝參暮扣,以盡其道,又不可不忙。既盡其義,又盡其道,將見體如泰山之不動,心等太虛之無為,豈一閑字可與同日語哉!或入世不能盡其義,出世不能盡其道,惟孜孜以安閑不擾為務,而不肯斯須就勞者,故聖人斥之為無慚人。凡有識者,安肯負此無慚,而復嗜閑於疎散之域也?」余故書此,以為投閑者之誡。

千嵓長禪師示眾

參禪為第一持戒為第二作福為第三禮誦為第四。
既作出家兒須行四種事不可縱汝不可恣汝意。
不可懶汝身不可昏汝智諦觀苦與樂痛念生與死。
莫憂衣與食莫貪名與利時中惺惺著胸中蕩蕩地。
行坐合清動靜依先制常近善知識常遠惡朋輩。
能信我言成佛極容易若不信我言出家徒勞耳
是百姓光頭是脩羅聚會是地獄抽芽是畜生群隊。
快脫袈裟來快出山門去且自做俗人莫與我同住。

天衣懷禪師室中以淨土問學者[8]

 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妄想。
 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
 修淨土者,當如何脩?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大智律師警自甘塗炭者[9]

 世之學佛者,其始莫不皆曰為生死事大!及乎聲利所動,世緣所汩,則生死大事置而弗論。或為人扣擊,則它辭託跋,不能自決。
 或云「此不須問」,或云「不必用知」,或云「符到奉行莫作計較」,或云「隨處受生出入自在」,或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復男子身」,或云「把定精神、見善惡相,不得隨去」。或令預候之時,或教臨終奪陰。或云「百骸潰散,一物長靈」。或云「形散氣消,歸於寂滅」。如是種種臆度矯亂,皆不出凡夫外道斷常二見。逮乎四大解分,病苦所道,識神無主,隨業輪迴,決無疑矣!假令定日剋時,坐脫立化,世德可致,未足為奇。斯由不見《十六觀經》,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彌陀願力,而堅侍所具,自甘塗炭,豈不為之悲哉!

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10]

 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今存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從,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脩,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讚嘆,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誤也。
 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跡,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
 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途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
 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却致永劫沈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慈雲式懺主三衣辯惑篇[11]

 佛制法衣但三:一曰「安陀會」,二曰「欝多羅僧」,三曰「僧伽梨」。此三法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者所披。
 《僧祇》云:「三衣者,賢聖沙門標識,非俗人所為。」
 《智論》云:「佛聖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無恥,白衣多貪重著。」
 《雜阿含》云:「修四無量者,並剃髮、服三法衣,而出家也。」據斯以知定非俗服。
 世云《梵網經》有通俗著者,人見彼經,廣列王臣道俗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等言,便令士女受菩薩戒者著七條衣。觀彼經文,未必全爾。「袈裟」正翻為「染」,或翻「臥具」。
 據翻「染」者,秖是通制,道俗受戒須服壞色,恐其染同特艶,乖於法制,乃云「應教身所著染,皆使壞色。」或有風俗不可盡制。而出家菩薩必須染壞故,復文云:「比丘應與俗服有異。」何曾通俗著七條衣?
 或翻「臥具」者,南山云「三衣總名」,《梵網經》云「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即其文也。若爾者,又何妨袈裟之語別在出家?亦即文云「比丘皆應與俗服有異。」尋天台及藏法師章疏,俱作染壞義釋,並無通俗三衣之說。雖方等經中,通俗脩懺入道場時許著三衣,但是單縫,不許却刺。佛言:「此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荊溪師云:「若却刺者,即是大僧受持之衣。」是故此衣應須別造。
 世有借出家人衣,深為未可,故知雖三衣非出家服(出《輔行》記)。信其《梵網》若已許著,方等何故要須單縫?乃至《阿含》,佛令取阿難欝多羅僧,與婆四吒女著等,此出自聖意,暫爾赴機,滅後下凡,須依定制一切戒律。《涅槃》重宣最後之言,方為揩定。
 三衣許俗彼,經無文餘。或云「攘災免厄,許與小片」,至如戲女暫挂、獵師假披。或云「得四寸而飲食斯充,挂一片而羅剎不噉」,蓋顯三衣之功用,非許四民之受持。出家閑邪之人,尚昧持衣之軌;在塵煩雜之眾,寧知奉法之儀。
 南山云:「若受用有方,則不生罪戾,必領納乖式,便自陷深愆。一生無衣,覆身一死。自負聖責,何慮無惡道分。」觀斯之言,自坐深過,忍將非法,誤累在家,更有愆妄,不能緘默。
 多見道俗競挂絡子,濫觴久矣!滋彰近矣!且三衣五納,制聽二典,絡子名狀,出自何文?
 誤以三衣破片而迴作者,比丘衣損,秖合補治,令不失受持,豈容披其破片,更立異名?何殊遭賊失衣比丘乎!或云「院內執作暫挂無妨者」,「安陀會」正是院內之衣,何不著耶?
 至於俗家弟子,若免災厄,不應常挂袈裟之片。若許常挂,何不全許三衣,而但許一片耶?南山引《僧祇》龍著袈裟免金翅難,乃云:「必不順教,則所被無力。」袈裟違教,尚云無力,況今絡子,特新裁染,公然製造,若名若體,全是非法。驗知披挂,得罪無福。
 今略書三種違教之咎,庶幾讀之,宥過無大,必改為善:
一者、絡子名體,都無所載,制聽二教,一切所無。既乏五功,濫參三賤,違教之責,冥報非虛。
二者、制聽二教,唯佛一人,自菩薩聲聞,述而不作。今既自制絡子,仁者便是佛耶?
三者、隋外道輩,非佛者流。南山云:「以雜色線,縫於衣上作條幅者,是外道法,結偷蘭遮。」況乎造非法衣,殊乖先制,非外道輩斯何人哉!
 幸願四方道人行大乘者,讀文尋竟,莫守己情,擔麻棄金,殊非智者?革弊從正,斯則達人。應知無上佛乘,解無道俗;傳持之軌,誠在律儀。《涅槃》扶律談常,正在於此。律範若壞,法假誰傳?豈生為人,不護眼目,斷常住命,非旃陀羅耶!
 昔靜靄法師,值周武行虐,自恨不能護法,出家奚為?乃坐石奮刀,遍身剖肉,引腸挂樹,以手捧心而卒。嗚呼!古賢護法,其若是乎!我等既學未能,宜法制莫致毀損,殃墜自他矣!

卷第五終



[1]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5c14
[2]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6a12
[3]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6b13
[4]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6b29
[5]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6c22
[6]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7a04
[7]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7b15
[8]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7c24
[9]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8a01
[10]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8a16
[11] 《大正藏》第 48 No. 2023 《緇門警訓》卷第五,頁1068b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