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中峰國師訓誨文》九、好人可以相親 惡人切須迴避 客來動問公私 待茶陪坐啟對



好人可以相親,惡人切須迴避

有云:「常隨善知識,不退道心!」要如何選擇所親近的善知識,在修行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

「好人」就是指如法的人,可以在一起;若與不如法的人相處接近久了,所謂「近墨者黑」,自己難免也會染上壞習氣,所以就要回避。

「親近善士」是非常重要的加行助緣,在天台《小止觀》二十五前方便的「具緣」中,有「須善知識」,就是需要親近能增益我們修行的人。天台智者大師指出善知識有三種,為「外護」、「同行」及「教授」的三種善知識:
1.            「外護」善知識:為正念清淨護持修行者的人。能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即檀越也。
2.            「同行」善知識,為清淨之同參道友,相互勉勵精進的人。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即道友也。
3.            「教授」善知識,為能正確引導、指導修行者的人。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即師長也。

在《寶積經》中,也明確的指出修行者應捨離的四法──利養、惡友、惡眾,同住者或笑、或瞋、或鬥,當離百由旬外。有三點都是說明要選離惡知識。[1]可以知道如果要長養道心,在修行時必須離以上之惡緣,其實也是告誡自己,不要隨順習性。「利養、惡友、惡眾」以及「同住者或笑、或瞋、或鬥」,其實都是個人習性的顯露。修行者必須時時謹慎心念,長養堅毅的道心。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願常值正信三寶,親近正信善知識,護持正法,堅固道心,利益眾生!

常隨善知識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4832.html


客來動問公私,待茶陪坐啟對

接人待物要慈柔有度,待客言談有法得體。若擔任「知客」,客人來了就要問是公事還是私事?要端茶陪人坐,有問要回答,應該怎樣來問答才得體,不可以誇誇其談。


寫字學體學真,誦經匚熟要背;學得藏在胸中,切莫未會先會

寫字學體學真,誦經匚熟要背

寫字要有體,「體」是規範,寫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不可潦草、歪七扭八。經要誦熟背會。誦經若還不熟,就要老實認真的背。

學得藏在胸中,切莫未會先會

祖師訓誨的重點,在於「老實修行」!不要以少為是,認為自己會了,學一點點就賣弄玄虛,千萬不要不懂裝懂。

修行,重視的是心念的觀照,事相上的誦經、禮懺、念佛等,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增長道心,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印光大師開示:「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
若是沒有真正能心下功夫,沒有老實誠敬的態度,也只是在唱戲而已。就算是有所謂的「功德」,也是屬於愚癡的福報,對解脫生死並沒有幫助。

在生活中保持正念,時時都是修行的時機;任何的境界,都是成就道業的資糧。真正的修行,是要於一切時中,都能安住於正道。因此於一切時間中,無論行、住、坐、臥,大小便利、掃灑洗澣、出堂入堂,乃至一切飲食起居等,皆要遠離世俗欲想,應當心心存念三寶,不憶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勇猛精進者,更不會與人言語論議,放逸眠臥、戲笑,視色聽聲等。若能如是心心相續,不離實相,是名真實一心精進修習

聖嚴師父在「誦經做什麼?」一文中,說明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原始佛教)因為當時,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佛所說法」都是靠著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工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

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一遍又一遍地誦呢?聖嚴師父提出兩層理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

 我們透過誦經、讀經,一遍又一遍的溫習佛陀教法,長養道念,斷除貪嗔癡惡念。而若發心要利益眾生,也可以用誦經的方式,與眾生廣結法緣。


 

[1] 《寶積經》亦云:「有四法應捨離:一、利養。二、惡友。三、惡眾。四、同住者或笑、或瞋、或鬥,當離百由旬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