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隙棄羅」,此云「錫杖」,乃三世諸佛所持,以彰智行功德,淨除煩惱業障。
執持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錫杖」,梵語「隙棄羅」或「喫棄羅」,漢譯為有、聲仗、智仗、德仗,或譯為金鍚,又單稱為「仗」。《十誦律》中又稱它為「聲杖」,因為振杖之時,出聲如錫,所以稱做「聲杖」、「錫杖」。為出家眾十八物之一,當在路上行走時,所應攜帶的道具。
《得道梯橙錫杖經》中略說:
「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執故。』
錫杖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名智杖。
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聖人之表式、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
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者明也,得智明故。錫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者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錫杖經》又說:
「是杖有三錞,念三途苦惱,則修戒定慧。念三災老病死,則除三毒貪瞋癡」。
杖頭有二股六環者(也有說是四環者),是迦葉佛所製,裝造二股,為令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
有四股十二環者,是釋迦佛所製,裝造四股,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
十二環者:用念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修行十二門禪。
又三重四股者:以念如來「七覺意」法。
通銲鑽八,則是用念「八正道」法。
《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為環,栴檀作柄,寶筒盛之。」
《洛陽伽藍記》卷五說:「如來錫杖,長一丈七尺,以水筩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裝貼。杖身輕重莫測;重時百人莫舉,輕時二人可提」。由此可見:我佛應化因緣,實在不可思議也!
持用「錫杖」的方法,在《錫杖經》、《三千威儀經》、《五戒威儀經》、《四分律》、《十誦律》、《毘奈耶雜事》等典籍中,都曾有所說明。如:「比丘於白衣舍前振錫,可令施主出應。若有惡犬惡牛,可使怖走。若於路途山林曠野等處,遇見毒蛇猛獸、蜈蚣惡蟲,搖錫可令驚避。......」及至後世,諸山禪師法祖,更有用振錫舉杖,啟示玄機、指點妙義的了。諸如高僧傳及傳燈錄等文獻,都有許多記載。更至近時,就連那些「傳戒、說法」的場合,也都已執杖振錫了。
永明延壽禪師曾經發願:「晝夜六時普為一切眾生,受持錫杖。願振此錫聲,周遍法界,大作佛事,覺悟一切眾生,離苦解脫。覺悟一切飢渴眾生,口中悉是甘露。覺悟一切蟲獸,悉皆開道迴避,皈命解脫!」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不得以不淨手捉杖。若入僧房,須脫除杖鐏,且不得觸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須將杖鐏在後,若因事入白衣家,或為受午食,須於門首搖錫三下。若無人應,再搖五下。又無人應,更搖七下。終無人應,則應往別家」。
偈誦的意義──當以手「執持鍚杖」時,應「當願」諸「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是則舉起鍚杖,要當願諸眾生,採取戒定慧寶,以趣向於如實道。
「大施會」,又名「無遮大會」,印度叫做「般闍于瑟」,又叫「般闍婆瑟」,或略作「般遮」。漢譯為五年一大會、五年大會、五年一切大眾集、五年功德會等,或譯為五歲筵。就是身為國王等,五年一次布施眾僧的大集會。玄奘《大唐西城記》第五〈羯若鞠闍國條〉中,亦有這樣的介紹:「五歲一設無遮大會,傾竭府庫,專施羣有。」依於此說,設此大會,不只是供養眾僧,乃至所有來參加大會的,不論道俗貴賤,悉皆平等的無遮行施,所以名為無遮大會。
「如實道」,就是真如實相之道,從來畢竟清淨無垢,亦卽遠離一切心境界相,好像鏡面的空淨,不現任何的外物。如來自覺此道成正覺後,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是為「示如實道」。
「設大施會」,是屬事相的財施;「示如實道」,是理性的法施。如是財法平等普施,旣使眾生得到生活安定,亦使眾生聞法得大解脫。可知執持錫杖,有其特殊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