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一代高僧弘一大師/ 釋慧觀

 


弘一大師「律紹南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永垂典範。

  菩薩以行為貴。弘一大師之示現,尤重身教。於行門方面,「 持戒念佛」盛德,芳型長存。

  弘一大師還將持戒、念佛融入全部生命、生活之中。 為南山律宗祖師,持戒精嚴;亦為彌陀淨土真子, 已經修證念佛三昧,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故,本文重點在「律紹南山」、「行在彌陀」;「教宗賢首」 略提一筆;入山出家,稍述遠因、近因;至於在俗之事, 則以年表摘錄明之。

  仰止一代高僧,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一、書香世家

  弘一大師,出生於一八八○年農曆九月二○日。原籍浙江平湖。 俗姓李,父名世珍,號筱樓,同治間進士,曾官吏部主事,母王氏。 長兄早逝;仲兄名桐岡,長師一二歲。大師行三,幼名成蹊。

  五歲,父筱樓先生卒,家人延僧誦經。六-七歲,從仲兄受教。 九歲,從師受業。一三歲開始臨摹篆帖。一八歲,與俞氏結婚, 同年入天津縣學,改名文濤,字叔同。

  一九歲,戊戌政變失敗後,奉母攜眷南遷上海,加入「城南文社」, 詩賦為一時之冠。二二歲,考入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 從蔡元培受業,改名李廣平。二三歲發生罷課風潮,南洋公學散學。二六歲,創辦「滬學會」, 提倡辦補習班,改良風俗,撰〈祖國歌〉,歌頌祖國, 一時流行全國。四月,母王太夫人逝世,扶柩回津,提倡喪禮改革,易名李哀,字哀公。秋,東渡日本留學。

  二七歲,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改名岸。二八歲,組織「春柳社」, 為中國話劇團體之始。為國內徐淮水災賑災,公演《茶花女遺事》, 六月,又公演《黑奴籲天錄》。三二歲,三月畢業歸國, 任教天津高等工業學堂。

  三三歲,至上海任〈太平洋報〉副刊輻輯,兼任城東女學音樂、 國文教師,創立「文美會」,同時加入「南社」。秋,《太平洋報》 停辦,應經亨頤之聘,至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擔任圖畫音樂教員。改名李息,字息翁。 三五歲,組「樂石社」,三六歲,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圖畫音樂教員。 三七歲,冬,入西湖虎跑定慧寺斷食,自覺「身心靈化」,後開始素食、看經、禮佛,改名李嬰。

二、入山出家

  弘一大師於一九一八年農曆七月一三日,在虎跑寺依了悟和尚出家。 大師為國

  內有名之藝術家、教育家,為什麼毅然決然出家?

  夏丏尊在大師六○歲祝壽紀念文上,寫〈弘一法師之出家〉。 敘述大師出家前一年陽曆年假,獨自去實行斷食;斷食回來, 曾去訪過馬一浮先生;馬居士介紹

  彭居士去虎跑寺住,不久就出家,大師目擊大大感勤,就皈依三寶; 後來就茹素、念佛、看經了,打算以居士資格住虎跑寺修行。 夏丏尊說:「這樣做居士,究竟不徹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大師真的把一切書籍衣物分贈友生,到虎跑寺出家。 夏丏尊因此學佛,體悟大師是過去無量數劫種了善根的。他的出家, 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願使然,都是希有的福德,應代他歡喜, 代眾生歡喜。

  弘一大師於一九三七年,五八歲,應「越風社」之邀,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提及大師和夏丏尊躲避學校一位名人來演講,到湖心亭上去吃茶。 丏尊對大師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大師聽到這句話,覺得很有意思。 這可說是大師出家的一個遠因。民國五年一一月底,到虎跑寺斷食。 看到出家人那種生活,很歡喜而且羡慕起來了。這次虎跑寺斷食,可說是大師出家的近因了。 民國六年下半年就吃素了,冬天請了許多經,房裏也供起佛像來。 年假去虎跑寺過年,發心出家。七年正月一五日受三皈依。承夏丏尊的勸,趕緊於七月一三日出了家。

三、律紹南山

  南山律者,唐道宣律師居終南山,後世因稱其撰述曰南山律。 南山以《法華》、《涅槃》而釋通《四分律》。貫攝兩乘, 囊包三藏,遺編雜集,攢聚成宗。其撰述最著者,為《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略云《事鈔》)、《 四分律含註戒本疏》(釋南山所集《含註戒本》,略云《戒疏》)、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釋南山所集《隨機羯磨》,略云《業疏》),世稱為「南山三大部」。 北宋元照律師居錢塘靈芝寺,中興南山律宗。撰《資持記》以釋《 事鈔》,撰〈行宗記〉以釋《戒疏》,撰〈濟緣記〉以釋《業疏》。

(一)掩關撰述 專精戒律

  弘一大師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註》,續讀《靈峰宗論》, 乃發起學律之願。

  九月受比丘戒時,馬一浮居士貽以《毗尼事義集要》及《傳戒正範》 ,披翫周環,悲欣交集,因發學戒之願。

  一九二一年正月,大師披尋四分律,以戒相繁雜,記誦非易, 思撮其要,列表志之。至一九二四年八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完成,歷時四年餘。並以工整楷書付梓, 是為大師出家以後最大之著作。此書乃出家法師必讀寶典。

  大師晚年亦為在家居士整理《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使居士也有研習南山律之殊勝因緣,進而學戒持戒。

(二)過午不食 誦戒安居

  提起弘一大師,大家都知道他過午不食。 溫洲慶福寺寂山長老還因為護持大師,而將全寺午齋提早, 大師感動厚待,以師禮敬之。傳為佳話。

  大師自己過午不食,也隨喜讚歎學律諸師過午不食。 並推崇蕅益大師〈非時食戒十大益論〉。生西那年更撰〈 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強調過午不食, 須在日正中以前食,日中依真太陽中天為準, 非依鐘錶之十二點為準。

  倓虛大師憶弘一大師,提及湛山寺整個叢林接受弘一大師教化, 平常過午不食,黑白半月誦戒,四月十六結夏安居...大師走後, 仍照規矩行持。

  弘一大師提倡「半月誦戒」,在湛山寺還擬定〈說戒法略例〉, 供後人參循。又,大師去湛山寺,即是應倓虛大師之請,前往「 結夏安居」講律。大師注重結夏安居,影響至深, 目前僧眾已蔚為風氣。

(三)弘揚南山 承先啟後

  一九三一年大師五二歲,撰〈學南山律誓願文〉,於佛前發願。

  「願從今日,盡未來際,誓捨身命,擁護弘揚南山律宗。

  願以今生,盡此形壽,悉心竭誠,熟讀窮研南山鈔疏及靈芝記。 精進不退,誓求貫通。編述表記,流傳後代。冀以上報三寶深恩, 下利華日僧眾。...」

  大師自此校正、標圈「南山三大部」,補寫科文,編著別錄、表記. ..除撰述之外,亦盡心盡力講律,教導後學。

  一九三三年正月,開始在廈門妙釋寺講律。大師言此為宏律第一步。

  大師還參用新教授法講律。自己圈點律書,亦教學律諸師圈點。 五五歲時,並表示願以殘年致力於教導後學。

  一九三五年,大師五六歲,更擬謝絕一切緣務,專編律書。 曾致函廣洽法師,云每日標點研習「南山律」約六七小時。 可見大師極盡心力在流傳戒法。

  五六歲誕辰,大師敬書「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一聯, 以自策勵,銘諸座右。

  一九三七年元旦,大師五八歲,有一「講《羯磨》聯」為:

  「願盡未來,普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大苦。 誓捨身命,弘護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大師曾於一九三三年,在開元寺尊勝院擬「南山律苑」聯:

  「南山律教,已七百年湮沒無聞,所幸遺編猶存海外。 晉水僧園,有十數眾弘傳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圓寂那年(一九四二年),大師將上下聯各改了幾個字,成為: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編猶存東土。 晉水僧園,有十數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可見他對南山律教,如何承先啟後矣!

(四)閉門思過 不求名利

  大師極注意改過遷善,亦曾修習一百二十日懺儀。一九三三年, 五四歲,在廈門妙釋寺講〈改過實驗談〉。分總論與別示二門。 總論分學、省、改。別示舉十條:一虛心、二慎獨、三寬厚、四喫虧、五寡言、六不說人過、 七不文己過、八不覆己過、九聞謗不辯、十不瞋。 略引古代聖賢名言,以說明自己五十年來之改過實驗。

  一九三六年,五七歲,大師決定將「老法師、法師、律師」 等尊號取消,要閉門思過,標點南山三大部。一九三七年,五八歲,大師擬埋名遁世,終其天年,不願墮名聞利養窟中, 辜負出家本志。在南普陀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 提到覺得自己德行十分欠缺,起了「二一老人」的名字。取「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之意,作為閩南居住十年最好的紀念。

(五)以戒為師 清淨三業

  大師在〈受十善戒法〉中,提及:一救護生命不殺生、 二給施資財不偷盜、三遵修梵行不婬欲、四說誠實言不妄語、 五和合彼此不兩舌、六善言安慰不惡口、七作利益語不綺語、 八常懷捨心不慳貪、九恒生慈愍不瞋恚、十正信因果不邪見。

  他不斷改過遷善,除了不殺手生,還正面作到了救護生命等。 可謂三業清淨,十善具足。

  以救護生命為例。大師與豐子愷、李圓淨合作之《護生畫集》, 便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充分流露。《護生畫集》 依大師之囑出版六集,功德無量。

  一九二九(或為一九三○)年,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作曲之〈 三寶歌〉完成,是為千古絕唱。一九三○年太虛大師贈偈弘一大師, 言:「 聖教照心,佛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弘一大師精嚴持戒,提高僧格,使佛法常住,三寶增光。

  大師三業清淨,是謂菩薩持戒波羅蜜。

(六)圓滿編輯 乘願再來

  一九三五年,大師五六歲,致函囑託李圓淨再版《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書後印有「南山律苑叢書出版預告」, 計十五種之多。

  以後幾年,時局不寧,李圓淨便常常請求大師將律部諸書提早完成。 大師打算把《在家備覽》先行脫稿。一九四○年,六十一歲, 致函李圓淨,中云:「朽人近年已來,精力衰頹,時有小疾。編輯之事, 僅可量力漸次為之。若欲圓滿成就其業,必須早生極樂,見佛證果, 迴入娑婆,乃能為也。古德云:『去去就來』,迴入娑婆,指顧間事耳。...吾人修淨土宗者, 以往生極樂為第一標的。其現在所有講經撰述等種種弘法之事, 皆在其次。時節到來,撒手便行。決不以弘法事業未畢,而生絲毫貪戀顧惜之心。朽人以上所云編輯諸事, 不過姑作此想。經云:『人命在呼吸間』,固不能逆料未來之事也。 ...」

四、教宗賢首

  弘一大師《華嚴經》造詣深刻。一九三一年,曾書《華嚴集聯三百》 及撰〈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大師自晉譯《華嚴經》偈頌中集輯百聯,自唐譯中集輯百聯, 自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偈頌中集輯百聯。卷末別述〈 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教示:讀誦、研習,宜並行之。讀誦樂簡者,宜讀〈普賢行願品〉或兼讀〈 淨行品〉,以上二種,奉為日課:若欲讀全經者,宜讀唐譯; 若有餘力者,兼讀晉譯。

  大師云: 「惟願後賢見集聯者,更復發心,讀誦研習華嚴大典。 以茲集聯為因,得入毗盧淵府,是尤余所希冀者焉。」

五、行在彌陀

  弘一大師初出家,即精進修行。每日禮佛、念佛、誦經... 深念生死事大,未敢放逸。

  用功一段時間,他想要閉關,一心念佛。

(一)掩關念佛 修證三昧

  第一次掩關念佛,為一九二○年七月一三日至中秋節後, 在新城貝山。

  大師四十一歲時,即 「擬謝 ? 人事,一意求生西方,當來迴入娑婆,示現塵勞,方便利生, 不廢俗事。」

  但以事緣未具,不能久居,中秋節後,即移居衢州蓮花寺。未久, 又回杭州。

  第二次掩關念佛,為一九二一年三月至一九二三年二月, 四二至四十四歲,在 ? 州慶福寺。

  此次杜門索居,乃「研治毗尼,迴向安養。」

  研治毗尼,大師撰述了一生最大之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迴向安養,大師 「一心念佛,將以二載,圓成其願。」 其願乃修證念佛三昧。

  弘一大師掩關念佛,深受印光大師影響。

  印光大師致弘一大師函,云:

  「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 必得大遂所願矣。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 然後行此法事。...」

  「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 反為障礙矣。...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 以期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關中用功,當以不二為主。 ...」

弘一大師一九二四年舊二月,於慶福寺致王心湛函云:「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致書陳情,願? 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聖誕,於佛前然臂香, 乞三寶慈力加被,復上書陳請,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 歡喜慶幸得未曾有矣。」

(二)書寫佛號 廣結善緣

  大師出家後,文藝之事悉多放下,不廢書法。以佛號、佛法書寫, 令人喜見,以種淨因,亦弘法利生,功德無量。

  如:入山前,書寫「阿彌陀佛」直幅贈楊白民。將往新城掩關念佛, 手書「南無阿彌陀佛」洪名,並摘錄澫益大師警訓,贈夏丏尊。 出關後,致劉質平函,云曾寫佛號,廣結善緣,及如須佛號贈人,希以時告知,即可寫奉。 為亡友崔旻飛迴向,其中一項功德是寫「阿彌陀佛」名四十八葉, 分贈道侶。居上虞紹興時,與同學舊侶晤談者甚眾,為寫佛號六百餘葉,普結善緣,亦希有勝行。為《 護生畫集》題字書寫,自言乃佛菩薩慈力冥加,不可思議, 擬畫集寫畢,便不再措意於詩文,唯偶寫佛菩薩名號及書籤,用結善緣而已。...

  大師手書佛號,收錄於《弘一大師全集》第九冊書法卷。亦可參見《 弘一法師翰墨因緣》,及其他弘一大師書法墨寶之書籍等。 大家可發心選輯,流通佛號,見每幅佛號起歡喜心, 也將每句佛號念出功德。

(三)闡揚淨土 但勸念佛

  一九二五年夏丏尊於〈子愷漫畫序〉云: 「和尚未出家前,曾是國內藝術界的先輩,披剃以後,專心念佛, 見人也但勸念佛,不消說,藝術上的話是不談起了的。」

  弘一大師於書簡、演講中,隨緣盡力闡揚淨土法門。例如:

  ? 開示「獲證三昧我執消除」

  云: 「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大乘之人, 須發菩提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依是自利利他,直至成佛。 ...」

  ? 推崇《印光法師文鈔》

  曾為題詞并 ? : 「是阿伽陀,以療群疚。契理契機,十方宏覆。普願見聞, 歡喜信受。聯華萼於西池,等無量之光壽。」

  ? 演講〈人生之最後〉

  對〈人生之最後〉有妥善的安排和規劃。病重時、臨終時、命終時、 薦亡等事、臨終助念會等,均有愷切之教示,高瞻遠矚,不可思議。

  ? 別輯《阿彌陀經義疏擷錄》

大師披尋靈芝律師《阿彌陀經義疏》,隨力敷講,別輯《義疏擷錄》 。大師發現,《義疏》善契初機。初學若以之下手,再修學《疏鈔》 、《圓中鈔》、《要解》,必更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 撰設〈淨宗問辨〉

  於淨土法門,設置問答,部析至詳。

  ? 書寫「苦樂對覽表」

  宋慈雲懺主說二土修行難易十種,大師以苦樂對之,列表;《 阿彌陀經》 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大師以八苦與極樂世界之樂對之,列表。

  見此表者,能不「欣往西方、厭離娑婆」耶?

(四)護法殉教 念佛救國

  弘一大師一心念佛,修證三昧,以不可思議功德, 悲智雙運地平息滅佛、捨身殉教、念佛救國。

  ? 平息滅佛

  一九二七年,南京、浙江推行「闢佛」政策。大師在常寂光寺掩關, 慨然出關身任護持。諸人為大師之威儀悲願所攝,滅法之事遂息。

  ? 捨身殉教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大師先在青島,後經上海,回至廈門。 然後又在閩南泉州、惠安、漳州、廈門等處隨緣弘法。 無時無刻不準備為護佛門以身殉教。

  日 ? 入侵,大師正在青島湛山寺。題室「殉教」。中秋節後, 才在大眾依依不捨之下南返。臨別大眾請他開示,他送大家「 最懇切,最能了生死的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在廈門,大師為寺院護法,引古詩: 「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 策勉。

  之後,大師有〈為紅菊花說偈〉: 「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 念佛救國

  一九四一年泉州開元寺結七念佛,大師為書「念佛不忘救國, 救國必須念佛」警語,並題記說明。充分流露出大師精進念佛, 又救國救民之修行。

(五)早求生西 雖存如 ?

  弘一大師一心念佛,早求生西。祇從他的書簡中,便屢屢可見。 略例如下:

  ? 長期掩室,求早生西方

  大師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曾回杭州小住,於虎跑寺致蔡丏因函: 「明春或往 ? 州,為長期之掩室,冀早生安養。」 四六歲之齡,有此決定。

  ? 娑婆甚苦,求早生西方

  大師第一次赴閩回 ? 州(一九二八年十一月,經上海到南普陀寺,一九二九年四月回 ? 州),於慶福寺致夏丏尊函: 「...此次旅途甚受辛苦。...近來余深感娑婆之苦, 欲早命終往生西方耳。」

  ? 衰老之相,求早生西方

  大師第二次赴閩回 ? 州(一九二九年十月赴南普陀寺,一九三○年四月從承天寺回 ? 州),致夏丏尊函:「...不久即正式閉關,不再與世人來往矣。... 以後他人如向仁者或子愷詢問余之蹤跡者,乞以『雖存如 ? 』四字答之。...余現在無大病,惟身心衰弱,又手顫、眼花、 神昏、臂病不易舉,凡此皆衰老之相耳,甚願早生西方。...」五十一歲而不再與世人來往,真是身在娑婆,神棲淨土。

  ? 內外病症,求早生西方

  大師最嚴重的一次大病,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底發病,病重時, 還留遺囑給侍者傳貫法師。 「放下一切,專意求生西方。...」

  此外,朽衰日甚,宿願所致,自慚涼德...等,均求早生西方。

(六)預知時至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師已修證念佛三昧,又求早生西方,便能對往生極樂「 深信切願以待時」。在他的書簡中,也陸續吐露出「不久往生」之「 消息」。如:

  ? 老態日增,不久往生。

  一九三八年,五九歲,致豐子愷函: 「朽人年來老態日增,不久即往生極樂。...猶如夕陽, 殷紅絢彩,隨即西沉。」

  ? 今將西逝,須俟迴入。

  有一封「遺書」致性願法師: 「今將西逝,須俟迴入娑婆,再為晤談。...後學迴入後, 仍可來普濟居住,與諸緇素道侶相聚首也。」

  ? 遺囑遺偈,悲欣交集

  葉青眼居士 ? 述: 「公之盛德莊嚴,見之於臨終之際。...」並記載大師於一九四二年農曆八月十五、十六日講經;八月二十三、 二十五、二十六日三天,還照常寫字;二十七日整天斷食, 醫藥悉被拒 ? ;二十八日叫妙蓮法師到臥室寫遺囑;二十九日囑臨終助念等事; 三十日整天不開口,獨自默念佛號;九月初一日下午寫「悲欣交集」 ;初三日示不如念佛利益,及乘願再來度生;初四日下午八時正,吉祥西逝。又, 一九四二年舊九月,於泉州 ? 陵養老院,致夏丏尊函: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謹達,不宣。

  前所記月日,係依農曆。又白。音啟」

  此函與致劉質平函相同。遺書中第二偈,是大師早已撰就, 預備用以作謝世之辭。若據李芳遠所記,則大師在一九三九年, 六十歲,夏天,即已撰就此遺偈。

  「悲欣交集」 是什麼心情呢?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又是什麼境界呢?

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證得念佛三昧,在臨命終前,與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相應,會是怎樣不可思議之心境啊!

http://www.hongyi.org.tw/ enews/enews_069-03.htm

1 則留言:

  1. 師父阿彌陀佛:
      我曾經在中壢圓光禪寺學佛,深受感動,所以我有ㄧ本(弘ㄧ大師傳),很多佛學叢書,在學佛路亦戰戰兢兢,不過快樂學佛,學佛快樂,知足.放下,人生無憾
                             小敏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