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應該如何做功課比較好?

 有格友來跟印隆討論有關「清淨與否」的問題,其實他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是為在家可以誦什麼經典的問題。但是他所獲得的答案及從網路上搜尋到的結果,反而讓他更為迷惑,所以就跟印隆討論。

簡單回答了他的問題後,覺得這個內容值得再做深入探討,所以在此與大家討論分享,也歡迎各種意見加入討論。

謹先節錄問答如下(已做簡化):

問:

1.應該如何做功課比較好?有人說,在家人念念XX經就好了,至於OO經是大經,家裡不清淨,廟裡才可念。那到底OO經是否可以在家中念?(印隆註:為不引起誤解,用XXOO的符號,取代原本所提問的經名)

2.想在家中供奉佛像,是否有什麼該注意的嗎?

答:
1.對於在家、出家的身份,沒有清淨不清淨之別,純是生活方式選擇的不同。在佛陀時代,也有非常多的在家弟子證果,只要遵守應持之戒律,如法修行即是。

2.清淨與染污,都是在一念之中。不要讓自己落入對立分別的思考模式,修行就是要有正知見,調整心念,念念分明。

3. 佛陀沒有「大小」之別,這都是後來的凡人用自己的分別心去妄想臆測。《法華經》 說:「唯一佛乘,分別說三」。不管是一佛乘或三乘,都是為了幫助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但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性,所以佛陀才說八萬四千種法門。

4.清淨與否在於心念之中,如果一個人覺得那裡不清淨,那到任何地方都不清淨。
5. 只要是佛陀所說的經典,與之相應想要修持,都是可以讀誦的,唯有要注意的是:

 (1)經典與佛像要置於淨處、高處、靜處。

 (2)一般不建議放在臥房,是因為臥房是休息的地方,不適合作為用功處。

6.一切的經典,是佛陀的「身教與言教」,由後來的弟子結集記錄而流傳下來。要尊敬愛惜,但千萬不要以迷信的方式去對待。在讀誦經典時,要觀文深入法義,並融會貫通運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依佛陀的身教與言教來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教所講的涅槃境界,即是現在可證,不是死後才有的境界。而證得涅槃的聖者,不受後有,也解決了生死問題。佛性本自具足,佛與眾生,本無差別,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陀」,「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偉大的經典《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要彰顯此諸法實相之理。

 天台宗有「一念三千」之說,即指一念中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即含攝全宇宙一切法的表示,大至天地,小至即微,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我們的一念心中,時限佛心、時現畜生、時現修羅、地獄等隨境而遷,故云「性具」-- 一念悉具三千大千之意。而華嚴宗講「性起」,指心法是能造,佛眾生是所造,心是總相,能悟此為佛,成就淨緣起;迷則為眾生,墮落染緣起。

註:2011/11/13補充:天台一念三千思想

所以佛與眾生,是迷悟染淨的緣起事相差別,天台「性具」,華嚴「性起」,都是在當下的一念。

 聖與俗,不是說外在的行為模式,若沒有真正的實踐內涵,則一切形式也徒具空洞的外表而已。真正的佛弟子,要學習佛陀的「身教與言教」,將佛教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上,當下即是道場。

 

3 則留言:

  1. 真正的佛弟子,要學習佛陀的「身教與言教」,將佛教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上,當下即是道場--所以道場處處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指心念修習的重要--向內不是向外! :x

      刪除
  2. 印隆法師吉祥

    學僧寂慧 認為性具與性起說並不矛盾:
    此一念具足生大千之性故性具
    以真如法性(實相)為因 心念為緣所生故性起

    這是末學的一點淺見,請法師務必慈悲開示,因為末學讀的海外佛學院並不研究中國佛學思想,所以這是末學自修華嚴與天台見地後的一點想法,不知正確與否.

    感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