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2新年結緣:五輪佛塔與寶篋印陀羅尼經小吊飾(已結緣圓滿)

   感恩大家平安法喜的度過2011年!而2012年也即將來到,對於2012年,不論是宗教界(例:淨空老和尚近幾次對「2012」之講話輯要),或是科學界,在幾年前就有一些說法。其實不論如何,一切有為法的事物本就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因此我們無需太過緊張或執著;另外也必須知道,「依報」與「正報」本為一體,心與境是息息相關的。想要過清淨安樂的生活,就必須從淨化自心開始。

  這一批發心菩薩所護持的五輪佛塔與寶篋印陀羅尼經小吊飾,印隆已珍藏與供奉一段時間,特別於此新舊年交接之際,謹與大眾同結菩提法緣!

  之前印隆在佈達結緣品訊息時,都未曾有過要求;此次我希望索取者都能發願迴向,祈願世界免難消災障!大家也可以到這裡迴向(http://shuilu.ddm.org.tw/beneficence.aspx),一起串連善心願力!

 五輪佛塔與寶篋印陀羅尼經小吊飾,一面是五輪佛塔尊像。

新春為什麼要打普佛/ 聖嚴法師


我們常聽觀音普佛、地藏普佛,或是彌陀普佛,

甚至在新春期間,也都會應景的參加一場新春普佛法會,

而普佛的意義是什麼?和拜懺、拜願有何不同?

我們特別邀請聖嚴師父,為我們解說「普佛」的意義和內涵。


【聖嚴師父】

 「普佛」也屬於懺儀的一種,內容包括香讚、佛號、懺悔文、讚佛偈、拜願、三皈依、迴向。可由於打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讚佛偈及拜願的所讚所拜之佛菩薩聖號。例如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或特別為了某一尊佛菩薩的紀念日而打的普佛,即有釋迦普佛、彌陀普佛、藥師普佛、觀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災是禮藥師普佛、往生追薦是禮彌陀普佛,求願則多禮觀音菩薩普佛等。

 普佛懺儀的編成及其流程,不知始於何時,但不會早於明朝,可能出於明清人之手。因為現在流行的《禪門日誦》課本,應係明清時代完成的,懺悔文即是《禪門日誦》的晚課項目之一。因此在唐宋時代傳到日本的佛教文獻中,是沒有的;明末憨山大師的文獻也被收編在此《禪門日誦》之中。

 普佛儀軌的主要內容是懺悔文,此文由誰編成已不可考,其內容以八十八佛、懺悔文偈頌為主體,八十八佛的佛名,是結合了兩部經的佛號,其原因是《佛說決定毘尼經》舉出三十五佛,說是若人犯了五逆的無間罪業,當於三十五佛邊哀乞懺悔,即可滅除。又於《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的藥上菩薩曾說,修行者若能稱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人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即能除滅犯四重禁戒、五逆惡業、謗大乘方等經典的極惡諸罪,因此二經所列,共為八十八佛,合並稱誦併禮,懺除罪業。至於懺悔偈頌,是錄自《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等。

 為何名為「普佛」?是由大眾共同修行的佛事,不像其他的懺儀須設懺壇,限人數,普佛則是全體參加,不必特設壇場。有如禪宗叢林稱出坡工作,原名為「普請」,是沿百丈遺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上自和尚下至每一位清眾乃至淨僧行者,必須全員出動,往山坡上去耕作。普佛則是遇到佛菩薩紀念日,或為特定的人員往生追薦、慶壽祝願,便由方丈主法,全體參加,以一炷定香的時間,完成一場隆重的懺願佛事。

 普佛原來是出家僧眾修行的佛事,後來寺院也接受在家信眾的要求,為他們消災或薦亡而打普佛,信眾稱為齋主,除了他們及其眷屬,也親自參加禮誦之外,必備齋賠供養,即是打齋供養飲食,同時以衣帽等日用品,見像結緣,每人一份。晚近以來大家都以金錢現款代替實物。打完普佛,齋主必定供養,多少不拘,表盡誠意。若無供養,至少也會於佛事終了,由帶領的齋主高呼:「諸位居士,一同向上,感恩方丈和尚及大眾師父,頂禮三拜。」和尚通常會說:「一拜。」信眾們則應:「阿彌陀佛。」

 普佛的懺儀主要是以敬禮諸佛,懺除業障,供養三寶,增福增慧。新年中一年伊始,先懺除往昔所造種種惡業,打一堂普佛,以祈求新的一年,消災免障,的確也是值得做的佛事。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遠行MV~緬懷聖嚴師父

 

聖嚴師父即將圓寂三周年
法鼓家風聖嚴家教深遠音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感念分享予您~您的遠行
演唱:楊培安 
作詞:張光斗
作曲:戴維雄  
法鼓文化感念發行


黑暗中
您為我們點燃一盞明燈 驅散了迷亂慌張的顛倒夢想
您給我們一對清澈的雙眼 教我們看盡世間虛幻無常 

封閉中
您為我們打開一扇窗 喚起了昏睡不醒的受想行識
您給我們一雙有力的翅膀 教我們放下執著任意飛翔

您的遠行
就像是風息了 樹梢不再 頓足的遙

您說過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您的告別
就像是雨停了 荷塘不再 慌亂的盪

您說過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原以為永遠做我們 智慧之窗
您不會病 不會老

原以為永遠做我們 慈悲之燈
您不會熄 不會滅

 

心在面對境界時,順境會比逆境還難以調伏

 

   星期一回山上開檢討會時,許多人都發現印隆的身體有變好一些,以及這幾天有到淡水來的菩薩們也有感覺。印隆覺得,一是感念大家的祈願迴向,二是要有適當的休息,三是一定要好好用功!感恩許多善因緣的成就,印隆會繼續努力。

從一篇文章的標題談起

 

   早上突然看到一位格友所引用的文章,標題是:「誦法華經30年比丘尼 ~ 轉生官妓」,當下就嚇了一跳,怎麼會用這樣的標題!因為此典故的出處印隆也知道,但是使用這樣的標題,恐有誤導之虞乃至於謗法的危險,因此趕緊留言給格友,希望他更改標題。格友也從善如流,立即改成了「臨終一念之差」,此標題為適當多了!

蔣勳-「此生:肉身覺醒」

 

 

  今天師長 果慨法師推薦了一段影片要印隆有空時可以看看,身為乖學生的印隆(),在晚上終於把明天要寄出的結緣品包裝完後,就趕緊來看了。我一共看了二遍,有一些感想,謹與大家分享。

  首先,蔣勳以故宮及羅浮宮的畫像對比,提到了他發現中國有「人像缺席」的問題,為他研究的緣起;他想透過藝術史,來尋找生命的答案。但是於中發生了一個病緣,讓他從抽象的藝術史功課,轉換成具體的醫院功課。他想到《阿含經》中的一段經文:「無名所繫,愛緣不斷,又復受身」,成為他在醫院中所思考的課題。

  蔣勳提到因為此次所受到的病苦,讓他能「肉身感恩 福報眾生」。他感受到身體並不只是這一生的功課而已,而是累世的功課。他在想,有沒有可能在一個功課做完,「無明」就放下了,不復受生?

  另外他也提到,胸懷、道德與愛種種抽象的觀念,需要以身體為基礎,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則也自顧不瑕。因此,「肉身覺醒」,是在此時此刻,如何愛自己的身體,分享身體的喜悅快樂。

  蔣勳認為若能心懷感謝,則身體的復原或許可能會比較快。因此,怎麼回來愛自己的身體,如佛經中所說的「人身難得」,是一個重要的功課。讓苦,過渡成感恩與喜悅。

  
  印隆從小就是一個思想較一般小孩有殊異的地方,親友也說印隆相當早熟。印隆在三歲多時,就因為思考「我到底是從何而來,以後會到那裡去」的問題,曾經想要拿衣架上吊自殺,看看死後會到那裡去,嚇得先慈把衣架收到我拿不到的地方。五歲多時曾經有一次瀕死的經驗,靜靜地在身體上方看著母親抱著我痛哭,那是一次很特別的感受。小學想出家當修女,但是因為年紀太小被勸退。後來因為父親英年早逝,而有因緣接觸了佛教,也立下畢業後出家的心願。不過那一陣子都是很「聲聞」的想法,一心只想求了生脫死,解決生死的問題,沒有想到眾生的苦。

  後來進了佛學院,透過大乘經典的研習,我的思想開始有所轉換,尤其是天台止觀與法華懺法的修習,讓我打開了心胸,體會到我與眾生本來無二的道理,從此對於修行的目標,不再只是為了想自己了生脫死,而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三十歲時,母親生病、往生,印隆也順利出家,也在先慈的靈前發願,誓將此生奉獻給眾生。我已沒有任何親人的牽掛,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沒有任何罣礙的在三寶門中奉獻,可是卻一直沒有做得很好。而在三十五歲那年,印隆罹患了罕見重症,記得在做骨髓穿刺的那一天,看到一車像刑具的醫療器具,加上穿刺時及結束的疼痛,心中更深感到地獄眾生的苦痛。我躺在病床上一直想,我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讓眾生離苦得樂?不要再受這種生死輪迴之苦!

  因此,我想要更用功,感恩有此病緣,也願以身作則。不管自己是否能康復,我都會在「心境轉化」上努力,也就是所謂的「覺」。覺知諸法實相之理,覺知生命的意義。雖然自己目前還在努力中,但我相信一定能做到,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所證量,能以此真正利益眾生!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如果內心能平靜,自然也能看清外在環境,遇事就不會執著

 

  剛才跟幫印隆打針的菩薩聊天,印隆很喜歡跟她討論與分享,因為她總是能觀察到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如何用佛法來觀照。

  在今天的討論中,她提到在工作上,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態度較高傲的醫師,讓護士會覺得比較不好相處,或影響了工作的情緒。我們就以此為出發點,來探討面對境界時,應該如何處理?

《念佛生淨土》/聖嚴法師




  今天有一位格友詢問印隆關於淨土思想的問題,我看了他的問題,感覺真的是自古以來,大家的問題都很類似,都有同樣的疑問。過去在佛研所時,印隆對於淨土學非常有興趣,因此幾本有名的淨土經論都有探討過,而例如《淨土十疑論》、《釋淨土群疑論》等,就是古代高僧大德針對淨土疑問所提出的解釋,非常推薦大家可以閱讀!
  而 聖嚴師父的《念佛生淨土》一書,印隆個人認為是一本現代高僧對於淨土、念佛思想的好書,相當適合現代人閱讀。 聖嚴師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及現代的文字,如法的詮釋關於淨土、念佛的思想,幫助大家建立正知正見,謹推薦給大家!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親近善知識,方能不退道心

   今天 妙師父打電話問印隆,有沒有辦法買到較便宜的二手NB?原來是四、五年前印隆給 妙師父使用的那台NB,快要壽終正寢了。其實 妙師父不太會用電腦,是給寺裡的小朋友使用的。印隆就建議 妙師父,不如狠下心來買一台新NB,大約二萬元上下應可買到,或許又可以用個五年,比較划算。

  妙師父居然問印隆需不需要換一台新的?如果他要買一台新的,就給印隆使用,把印隆現在這台舊NB給她就好,因為印隆在幫法鼓山做網路共修的工作,會需要用到好一點的電腦,他可以用舊的。印隆聽了很感動,師父真是處處為徒兒設想,真的就像父母一樣,自己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不過因為印隆目前在用的NB右邊的鍵盤已壞,之前也有一位資訊高手義工要印隆及早備份,因為看起來已步入衰老期,所以印隆就不好意思給 妙師父使用。

禪心自在-聖嚴法師的菩提翦影

 


 

  本片為 聖嚴法師簡傳。

  從2000年在聯合國「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演講的資料畫面開始,介紹聖嚴法師一生行誼,自幼年出家、從軍、二度披剃、閉關、赴日留 ­學、赴美弘法、承接法務、興學,到開創法鼓山,讓我們看到法師如何將一個少年時期所發的願,在艱困中逐步實現。


 

 

「歡喜佛」?如何是「佛歡喜」意?

 

   又是一則神棍借由宗教騙色騙財的新聞: 神棍誆拜歡喜佛以性愛還願 性侵母女3人長達9年

  很不想碰觸這一類的新聞,但實在不捨眾生無知或無明,除了傷身傷財外,更斷了法身慧命!因此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

  正信的佛教絕對不會貪著於任何一法,而造成生死輪迴的愛欲苦本是首先要斷除掉的。釋迦牟尼佛當初捨棄皇位,離開皇宮出家修行,方能出離三界生死,證得無上菩提。而後所建立的僧團,也必須嚴守戒律,斷絕男女的愛欲。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終於可以開始精進一段時間了

 

   今天回山上跟相關單位開網路共修的檢討會議,今年的水陸法會工作算是圓滿告一段落了!明年度大概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再開始進行新計劃。這一段時間,印隆會好好調養,並且更加精進,希望在一些修行的逆緣上能有所轉變。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感恩菩薩發心與修瓦斯爐奇緣

   因為覺得自己身體恢復的狀況不如預期,當初是跟山上說,希望年底前可以回去,或許一直在忙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事,也沒有好好休息調養,因此覺得可能還需要在淡水住上一段時間。這幾天就花了一點錢,買了幾個收納櫃(之前都是用紙箱),把環境好好整理一下,所已多了一堆要回收的資源;加上同學狗狗因為家裡有事,已搬到南崁了,所以就出現了二箱的物品要回收,還有一些垃圾要清理。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布施波羅蜜真是一件美好莊嚴的妙事

 

   今天在聯副上看到一篇感人的文章:祝福十六帖/觀音愛心家園,文中所提到的許淑慎菩薩,雖然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但還是發心努力的創辦了「觀音愛心家園」。文中還提到,有次在聚會中,有人說要許淑慎菩薩喝兩杯紅酒,就捐白米給「觀音愛心家園」,因此從不喝酒的許淑慎菩薩,就乾杯,醉了.......

殺人如打怪?--注意虛擬世界的影響力!

    今天有一條令人傷心的新聞:兩少年殺人如打怪 換三種致命凶器,之前淨空老法師就有提出,要注意電動玩具對青少年的影響力。真的就會如這則新聞的標題一樣,殺人如打怪,真的不知輕重啊!

   以前印隆有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從Second Life真假互融的世界裡探討發展佛學教育的數位運用(World Second Life: Developing Buddhist Education Applications)(2008.12  數位內容學術研討會 ),即是說明虛擬世界對人類會造成的影響。若能在虛擬世界裡,提供學習和創造的機會,則個人的侷限感和脆弱感會逐漸被一種開放感和希望取代,我們也會以嶄新的觀點重新看待一切萬事萬物。而不論地點是在真實或虛擬的世界,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心念與經驗負責;這是一個心所感知(幻現)的世界,而腦部的訓練,取決在我們發掘自我的能力。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冬至吃湯圓,心若柔軟更圓滿~

  在法鼓山吃了三年的湯圓,記得好像就都是一大鍋湯,大概很用力撈就是幾粒,也因此不會吃太多,有感覺冬至的氣氛就好。而今年在淡水度過,可能這一陣子都在忙,對於冬至節慶就沒有特別在意,但是在中午時,東東素食老闆娘送午齋來時,還加上一碗滿滿的湯圓,同時間還有義工菩薩用Skype問印隆想吃湯圓?大家的關懷讓印隆真是十分感動!


看到有人想要研究「香花僧」有感

 


 

  剛才突然在FB上,看到有人想要研究「香花僧」,心中很好奇什麼是「香花僧」?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就是指非僧非俗不如法的「應赴僧」或「經懺僧」(參: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299),說他們是「僧」也真是太抬舉了,只能算是假借出家人的外表來行經營之實事。

  不過說來也很感慨,「瑜珈教僧」的開始是由於明太祖所設立,在當時是可以公開正式收費的,也因為是應信徒需要而前往的,故稱為「應付僧」。到了明末時,由於已過於世俗化,例如食肉、近女色、無知和經常喜在進行經懺儀軌的過程中,任意增加把戲與滲入民間宗教或道教的部分儀軌,產生了駁雜不純的趨勢。而由於部分人士的出家發心不正確,將其當作一種職業,故參與瑜珈教僧種類為多;因為其收入是相當豐厚,遠非禪、講這兩種僧侶的微薄收入可比。且在明末時,由於正規佛教僧侶的剃度制度,已被政府因財政需要而破壞,任何人只要花錢就可以輕易買到「空名度牒」,來取得僧侶身分,所以明初原先的三種禪、講、教僧之區分,至明末時已有互相混淆的狀況。因此如雲棲株宏(蓮池)大師等,便相繼針對「教僧」所使用的「瑜伽焰口」或「水陸法會」的儀軌,進行修改,以供正信如法的佛教界使用。

  而到了清代,乃至於清代臺灣出現的另一類的所謂「香花僧」者,即明代「瑜伽教僧」的清代變種,因大多是屬於破戒僧、未受戒僧或已還俗僧,所以彼等常會有「帶妻食肉」的異樣行為,其發展過程大家可以參考: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299,寫的非常詳細。但其還是影響很大,許多如法受戒與修持的出家人,若對「經懺佛事」沒有正確的理解,仍可能會出現「交易」的行為或心態,也成為社會大眾觀感不佳的地方。

  如水陸法會來說,是漢傳佛教最盛大隆重的法會,以集諸多殊勝功德、時間長且規模大為其特色,也是常被舉行的共修經懺法會。但自明末以來,「經懺佛事」被認為造成佛教衰頹的主要影響因素。因為幾經演變,讓「經懺佛事」的教化作用不但幾乎消失殆盡,也因為其有消災植福、超薦幽冥的方便,甚至於讓漢傳佛教蒙上了迷信的陰影。由此種種因素,使得具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中國佛教修行特色的「經懺佛事」被流俗濫用的結果,而失去其原本莊嚴的教化意義與修行內涵。取而代之的是雜沓如廟會場景,乃至於應付和金錢交易的通俗與腐敗。使原本具有修行本懷的經懺佛事,被大眾誤解為是致使中國佛教衰退墮落的根源與象徵, 聖嚴師父在《律制生活》中曾經提到:

在中國佛教史上,提倡經懺佛事最為積極的人,要推雲棲大師……唯因由於經懺佛事而流為僧眾的營生職業之後,僧眾天天應赴,精神不能集中,身心勞於疲憊,經懺佛事變成虛應塞責,住持以此作為生意般經營,僧眾則以此為餬口的生計。於是僧格尊嚴掃地,佛門精神蕩然。因此就有一些人們批評雲棲大師不該提倡經懺佛事,延留至今,竟是流毒沙門,成為佛教衰頹之禍因。不過我想,雲棲廣修經懺法要,目的是在弘揚聖教法門的自利利他,並希以此利及法界之內九種十類,一切有情,同得解脫,共證菩提,實出於菩薩救世的大慈悲心,至於經懺佛事的流弊,諒非雲棲大師所曾料及。 [1]

如 聖嚴師父所說,經懺佛事的目的是「弘揚聖教法門的自利利他,並希以此利及法界之內九種十類一切眾生,同得解脫,共證菩提,實出於菩薩救世的大慈悲心」,[2]這是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本懷。因此,若要回復經懺佛事的修行本質,應重新正視祖師大德編撰懺文儀軌的用心,依教起修,依文字般若而入實相般若,方能讓殊勝的漢傳佛教,重新回到應有的正知正見與修行教化之功能。

  印隆感恩於法鼓佛教學院的研究期間,完成了(蒙山施食儀)、《法華三昧懺儀》等研究,更以《水陸儀軌》作為畢業論文--「水陸儀軌之天台圓觀思想研究」,更幸運的是能有因緣於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中,擔任網路共修的規畫與執行工作。

  網路共修是在漢傳佛教這一千多年以來,不僅是創舉,更是對於願力與道心的考驗。它完全沒有「交易」的色彩,完全是成就眾生離苦得樂的修行,也教育大眾要懂的三輪體空的布施波羅蜜。印隆認同與感佩法鼓山的大願與悲心,因此我發願在我生命中將盡其所能,一起成就此勝事!

  在印隆身體還能夠使用的時候,都會一直努力下去,也會持續經懺佛事的研究,祈能彰顯祖師大德制懺的根本精神。相信「經懺法會佛事」並非如現在大家所想的那樣負面、具有交易行為的心態,應該是能以緣「經」文作如理的「懺」儀與修行,是以「法」相「會」的共修,能成就「佛」道的「事」業。祈願能闡揚漢傳佛教經懺法會的實踐精神,重現大乘懺法的本來面目。也願以此研究,能弘傳正知正見的佛法,利益眾生!祈願大家能與印隆一起努力,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1]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頁194

[2]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頁194

 

 

不可思議的研究緣份

 

經懺法會佛事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




  在上次分享仙字薰香~很特別有安定感的藥香 後,有格友與印隆分享煙供的殊勝之處。印隆知道煙供很好,但是因為自己不是很了解煙供的儀軌,所以不敢貿然實行,格友就很熱心,跟印隆約了一天,帶了煙供的儀軌與供香,到印隆住處分享。

  看了儀軌的內容,發現跟《法華三昧懺》的架構很像,就是奉請、禮佛、發願、迴向等,再加上施食的儀軌。其實《法華三昧懺》可以說是一切懺儀之祖,於西元五世紀就完成了。後來不論是漢地或藏地的懺儀,多受到《法華三昧懺》的架構影響。

  很感恩格友的分享,印隆也開始在每天晚課時做供香,但未加上施食的內容。因為若確定要進行有關施食的儀軌,第一就要發恆常心,每天都要進行。因為印隆目前只是暫住在淡水調養身體,並非會一直在此,所以不打算在此借住的地方進行施食的儀軌,以觀想供養為主。

  而格友所提供的供香粉,感覺非常好,在供完後,整個磁場十分安定寧靜,就與仙字薰香~很特別有安定感的藥香一樣,相信其成分應該也是有經過經心的調配。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若觀想如法,則上供下施,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皆能蒙受法益!如水陸儀軌的「第一行開啟結界法事」供香文,先藉由所述「然香偈、咒」,表彰 心香」意義。所供養的栴檀妙香並非心外別有他物,而是從清淨的自性本心中所生;若能圓觀一心,則燃一塵之香即具足無量的香氣。水陸大齋勝會所興修平等妙供,為的是要普令法界都能熏聞此心香,儀文云:
   
此岸栴檀非別物,元從清淨自心生,若人能以一塵燒,眾氣自然皆具足。此日虔興平等供,欲令法界普熏聞,仰憑密語為加持,將使施心咸徧達。

水陸儀文的「第十二燒圓滿香法事」的說「自慶偈」之文,說明契理如法的布施修持,方為真法供養:
   
即法界理,起法界心,對法界境,修法界供。向十方佛,讚說大乘。從大悲門,普度六道。三壇等施,六行俱成,是則名為真法供。

依於「心法一如,全心是性」的「法界理」,以本來即圓具一切法界的「法界心」,觀於即心所圓具的「法界境」,而修圓融周遍的「法界供」。所謂的「起法界心,對法界境」,指一念具十法界之理,為法性自爾之妙理,實無能造所造,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當處全心是性。因此「起法界心,對法界境,修法界供者,即所觀、所施同入平等法界,無有二相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行,為「即法界理」之具足一切佛法的法施之會。因此「真法供養」之義為能以大悲心而修平等供,利益一切眾生。  

  於供香中行六度波羅蜜法,觀想香氣能普薰十方,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在檀度中為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事具空,於五度也是無能所自他之相。所謂的真法供養,是於施時不攀緣於心,也不住著於相,圓具三諦的一心圓觀。契於中道實相的如法觀照之理,方是行如法的供養之儀,才能達成真正的普度,令自他受益功德圓滿,其功德無量、最勝無比。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祈願有福德因緣來成就網路共修這一塊福田

 

   這一陣子針對網路共修,開了幾次會議,從17日的感恩茶禪,還有星期一跟星期三(今日)的檢討,感覺到大家的認真與付出,這種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跟前二次幾乎是自己單打獨鬥的努力,感覺截然不同。或許是此次的回應真的很好,收到了四面八方傳來的感恩回應,讓大家都很感動。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定課能滋養法身慧命

 

   前一陣子因為忙水陸法會的事情,讓定課變得很不規律,自己有感覺到身心變得很不穩定,也覺得福德因緣變薄弱了,處理事情上有點不順手。因此在水陸法會圓滿後,首先就是希望趕緊回復規律的定課,也很快的感受到身心平穩、思慮清晰,有時候還能心想事成呢!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回向:向江月妹老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回向:向江月妹老菩薩

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昇,發無上菩提心永不退轉,早成佛道!

 


 

把握時光,積極面對,正念生死


  今天有一位格友留言給印隆,告知他的親人也是得跟印隆一樣的重病,目前已一眼失明,須靠輪椅行動,因為也還年輕,有幼兒要撫養,終日以淚洗面,為一幸運的是先生的不離不棄。他想知道,印隆是如何轉化心境,來面對此生命的難關?

  印隆看了也很感慨,可以體會她內心的痛苦。的確此病會令人失去對生命的希望,看著自己的肢體逐漸虛弱與癱瘓,還有時時要承受的病痛,那種對未來的無力,真的是有點可怕!若不是因為對於佛法的信念與對眾生的愛,印隆大概也撐不下去吧!

拒絕外靈干擾:業障病消除與破魔的佛教療法

 
  購買這一本書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直到這一兩天才有空開始閱讀。發現此書真的是寫得不錯,因此推薦給大家參考。
  作者在書中多以佛法的觀念,來談論關於業障病消除與破魔的佛教療法。而內容也有說明一些民間宗教的做法,應該是作者想列出來提供大家參考而已,而非鼓勵要以民間宗教的方式。畢竟當能體解到佛法的勝妙之意後,一定是會想要佛法來對治,因為這才是最究竟的。

‎20111217_感恩茶禪

   在水陸法會圓滿後的二星期,針對網路共修的義工們辦了這場感恩茶禪的聚會,除了是感恩義工們於水陸期間的付出外,更是希望要堅固大家的道心,一起精進努力下去。而在這場感恩會後,印隆還有檢討會要開,之後就要開始準備明年度的計畫了。雖然印隆有準備要多花一點時間在行門實踐及經藏的深入上,但只要山上需要印隆效力,印隆的身體及心力都足以承擔的話,都會一直努力下去的。也歡迎大家加入法鼓山的萬行菩薩行列,在成就大眾之中也是成就自己,非常難得與殊勝哦!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佛教衛星電視台(線上講經道場)

 慧律电视台(二台)华藏卫视大爱电视台人间卫视佛卫慈悲台儒释道电视台生命电视台妙音电视台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像此篇新聞中所說的(冥界組航空公司? 自殺男遺願燒百架紙飛機),該男眾深受幻聽所擾,受不了「鬼」的一再騷擾,結果自己也去做阿飄了。

  印隆也曾經遇過這樣的人,有的人願意相信佛法,好好用功,也順利的度過難關;有的卻去尋求宮廟神鬼之道,反而是問題愈來愈嚴重。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結緣:福慧雙修五輪寶塔組(已結緣圓滿)

 

  感恩發心菩薩再度護持的珍貴寶篋印五輪佛塔(五色線加水晶珠的樣式),謹與大眾同結菩提法緣!

回向陳貴老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陳貴老菩薩:
眾罪消滅,福慧增長!
祈願佛菩薩慈悲加持,讓陳貴老菩薩早日離苦得安樂,往生西方淨土無障礙!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感恩眾生來成就這條成佛之道

 

   自罹病以來,一直有人問印隆是以何種心態去面對,我的回答是:「用佛法來觀照」。

  而今天看到這則新聞:「 車禍毀容截肢-靠拼豆拚出新生」,我看著雅菁小菩薩的照片,想著如果我是她的話,我有辦法像她一樣堅強嗎?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昭慧法師的領眾之道

 

  昭慧法師是印隆相當景仰的長輩,他的慈悲與願心、無畏與智慧,是印隆希望能學習的。這一陣子因為在思考領眾之道,剛好看到《人生雜誌》專訪昭慧法師的這一篇文章:社會良心的領航員,謹推薦與大家。

  這一篇文章給了印隆很大的啟示,在文中提到戒律的重要性,更是與印隆所願相應!

  在碩士班完成了(或者說開始進行)懺儀與經懺佛事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以正知見的佛法,導正過去對於法會的錯誤觀念,而能回歸到祖師大德制懺的用心!若將來印隆還有因緣可以就讀博士班,下一階段是希望能研究寺院的組織管理,也就是領眾之道。天台智者大師相當重視戒律,也有關於僧團管理的著作。僧團是由四眾弟子所共同組成,如何能以戒律為本,讓大家都能清淨修持,法喜充滿,是印隆接下來希望研究的方向,祈願正法永住於世!

  乞求佛菩薩慈悲加持,讓印隆的色身能有力量完成這份心願!

線上懺悔室 啓用


   懺悔專欄——線上懺悔室 已經啟用,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如象領眾


   這半年多來的忙碌,尤其到最後一兩個月時,甚至連休息時間都不夠,因此在深入經藏與法門修持都無法正常進行,感覺有所退失,內心很不紮實。覺得自己在領眾上缺乏智慧,在自己的修持上也沒有進步,深深感覺自己的德行不夠,福德資糧不足。因此水陸法會結束後的這一星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接下來應該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

  印隆的指導教授英善老師,曾舉了一個「如象領眾」的比喻,以此教導印隆說,修行若有德行,就能像象王帶領群象一樣,安穩順利的前進。

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

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

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摘自《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跡:

有三個台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美國)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

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有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台灣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菜,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就餐巾紙的使用來說,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再使用時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師父曾見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咽下時,上人說牙縫裏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



弘一大師的惜福: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

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有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問:唐朝詩人王維有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千古傳誦。人們常用來自勉或勉勵他人,遇到逆境絕境時,把得失放下,也許會有新的局面產生。如果從禪的立場來看這句話,會是怎麼說呢?

把握現在所能用的一分一秒

   昨天看到這則新聞:(女大學生手掌麻痛 原來是多發性硬化症),讓印隆不禁想到自罹患此病以來,這三年多的點點滴滴。老格友們伴著印隆一路走來,也清楚印隆的想法。以前不想公諸自己罹病的病名,除了是不希望大家擔心之外,心中也有其他複雜的情緒。一直到今年要畢業前,決定不再隱瞞,真實面對。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我不領眾,必淨六根




 

  天台智者大師的師父--南嶽慧思禪師,初在大蘇,以法付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請問慧思禪師所證,曰:「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以領眾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圓十信)」。

  而智者大師於臨終時,有弟子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部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7,《大正藏》第46冊,頁99中)

  關於這兩位大師對於所證悟的說法,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研究與探討,以下列出幾篇還不錯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會性法師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空法師)

- 性廣法師訪談錄

- 論悟證

  以上幾篇內容都各有見地,印隆都覺得很棒!而淨空老法師所云:「隋朝智者大師,都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智者大師因為領眾,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務,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的。他告訴學生,如果他不領眾,不管這些閒雜事務,他的品位很高,犧牲自己的品位,來護持佛法。但是他有一個底限,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決定得生淨土,品位低一點無所謂,一定能往生,這是他的底限。如果為了護持佛法,照顧別人,管理這些事務,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智者示現一個底限,決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犧牲品位。這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捨己為人,捨己有個底限。傳說裡面,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智者大師的示現,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有底限。這樣的說法,印隆個人是相當認同。不過我們要知道,智者大師一進入佛門,就非常用功在修行的!在慧思禪師坐下,苦修法華三昧行,終證「法華三昧前方便」,發持「初旋陀羅尼」,後人稱此次開悟為「大蘇妙悟」,而後又有華頂降魔之證。

  覺得實修的基礎真的很重要,也一直感慨目前的修學環境,許多人在出家時,也是懷抱著自利利他的理想,但出家後(尤其是女眾法師,在道場做事的通常是女眾法師),要承擔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務,自修與深入經藏的機會就變少了。不要說能從空出假,覺得最基本的出離都很難做到。要有出離心,一定要在空觀上下功夫。

  「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智者大師當時留下此遺言,必有深意。雖然我還無法體解,但願我能效法大師的精進修行,也祈願有此福德因緣,做一個真正能利益眾生的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