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此時、此地、此人


  印隆有一位朋友,是以前的鄰居,她年紀比印隆大二十歲,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但因為我們有緣,所以成為朋友並保持聯繫至今。

   前日她告訴印隆,比她早出生五分鐘的雙胞胎姐姐,近日回國三個星期,希望尋求失智照護問題。因為她姐姐原本在美國有做慈濟志工,但在疫情期間,她的先生不讓她外出接觸人群,只好整天待在家裡。一段時間下來,居然產生失智情況,一檢查已近中度,腦部也開始萎縮。而在美國出生的兒子也不會照顧她,最後可能就是送機構照護。

   朋友住在台灣,雖然也有受到疫情衝擊,但她所屬的教會以視訊讓她們小組保持聯繫;於疫情平穩後,繼續安排多樣活動與上課,她也擔任音控志工。年逾七十歲的她,看起來只有六十出頭,活力滿滿。她很感恩有教會的支持,讓退休的她有發揮與再學習之處。

   聽完她的分享,印隆思考了許久,或許因為自己從小就深具出家人的性格,好靜與喜歡獨處;加上父母、弟弟早逝,出離心很強。曾經我不喜歡佛教道場舉辦熱鬧活動,所以很抗拒。但是,不是每個人的個性都如此,我忘記了換位思考,一味的希望大家都寂滅為樂。

  如果今日我的俗家眷屬都還在世,我也未有因緣接觸佛門,是否也是走上一般結婚生子之路?我會有這麼強的出離心嗎?

  能信受佛教教理,的確需要莫大的福德善根,但對於還未被接引、或剛被接引的眾生,是否要用權巧的人天善道,幫助他們至少先不墮惡道,種下善根,並廣行善法,在因緣成熟時,能朝向解脫道而行。

   智者大師於五味八教中,早就說明調柔眾生需要時機因緣,以及針對不同根性需要的佛法藥方。又想到 印順導師之所以會推展人間佛教──「佛在人間」,關鍵是受到「梁漱溟」的引發。

   梁先生痛陳自己終止學佛的原因,主要是認為在戰爭時期,佛教似乎對「此時、此地、此人」發揮不了作用,佛教是根本不能拉到現世來用。其云:「佛教講到時間,總是推到那麼遙遠,而我們此刻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佛教講到空間,有西方世界、東方世界、他方世界,而此時的社會問題還沒有解決;佛教講到人間,有人、畜牲、餓鬼、地獄、天人、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那麼多的眾生, 可是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我覺得佛教的理論過分誇大,我接受不了、容納不下。儒家的理論比較切實際,重視現實、重視建設、重視此刻的人間。」[1]

  此話讓 導師覺得震撼,埋下了創建人間佛教思想的伏線。後來在《增一阿含》發現這一句話:「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導師看到這句話非常的感動,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雖然談到十方世界,但是對於「此土」人間的優點、缺點,佛陀都有說;即使建立三世的正見,但還是重視在「現在」的當下;即便有遠高的志願要度化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包含鬼道、畜生、天神等等,但實際上根本還是在「人類」。

  「此時、此地、此人」,簡單的六個字,卻蘊含無盡的悲心與智慧!印順導師說:「真正學佛法,要發揚佛法的真正意思──此時、此地、此人。弘揚佛法,不要忘記這個地方、這個世間,也要適應人個別的因緣;要利益眾生。我們在人間,沒有一個人是單獨的,都會和人有關係,所以,修學佛法不但要使自己得到好處,也要讓許多人得到好處。」

  印隆深深感念致力推動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團體,謝謝您們的奉獻與努力,成就「此時、此地、此人」的善願,為佛法的住世與弘傳增上資糧!

   願來世再返娑婆時,我仍保有出離之心,並具真正的慈悲與智慧,讓眾生真正感受的佛法的好。

 

        此時、此地、此人印順導師

       此人、此地、此時/開仁法師


 



[1] 太虛大師針對論點,當即提出:「在時間上說,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在的福社;在空間上說,佛教雖然講十法界無量無邊眾生,但是,卻重在人類,以人為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