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淨行品〉成就菩薩行


  古德有云:華嚴經的法門,從淨行品下手,從行願品圓滿。」〈淨行品是初發心菩薩的入門用功處,因為本品所說的一百四十一個當願眾生」,就是要我們把凡夫心翻過來,讓眾生沒有這些苦惱、離苦得樂。

   因為凡夫心是處處為自己著想,只求自己好,別人有什麼不安樂的地方,雖然有同情心,他總覺得那我沒有關係。菩薩道是處處替眾生著想,願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初發心的薄地凡夫,就是從淨行品〉所說的當願眾生下手,時時刻刻不忘眾生。一切時的一切行為,都希望眾生得到好處,處處為眾生著想。

  剛開始雖然未必能一一做到,但是先要這樣子發心學習,久而久之,我們的凡夫心就會被菩薩道的菩提心同化了,慢慢就會成為菩薩,所以初發心要從淨行品做起。

  「當願眾生並不是死板的按照那個句唸誦,而是要真實的啟發、警覺自己。面對一切境界,想到的都是利益眾生。

  而若能按照淨行品如法發願修行,世間上的一切紛阻、雜亂、煩惱,通通都會消除。內心的妄念也會逐漸消停,因為把整個精神、時間用來實踐願眾生,則能將濁亂整個消失,專一齊心,再也不會

  淨行品〉的「就是清淨行,此發願的修行方式,能使身口意三業當願眾生清淨菩薩道就從這樣的行住坐卧,二六時中、不忘當願眾生,時時刻刻使身心清淨,由此成就菩薩行


  以下,分享 會性長老的開示(音檔聽打節錄):

《華嚴經》〈賢首品〉/會性老法師

   〈淨行品裡面所說的一百四十一個當願眾生,就是說,您發心要行菩薩道,從這個地方下手,時時刻刻,不忘眾生。菩薩道,就是要我們把這個凡夫心翻過來,怎麼說呢?我們凡夫處處都是為自己著想,只求自己好,雖然我們平常口頭上見到人就說:你好!當然我們心裡也希望人家好啦,但是實際上主要還是求自己好、還是在自己好,別人有什麼不好、有什麼不理想、有什麼不安樂的地方,雖然有同情心,他總覺得那不是我的,我沒有關係。

 

菩薩道就剛剛翻過來,要眾生沒有這些苦惱,要眾生離苦得樂,對自己不在乎,所以後面經文裡面有一句偈頌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菩薩道它主要的目標就在這裡,處處替眾生著想,只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那麼對於自己是苦是樂,不在乎的。所以菩薩道的心、那個菩提心的功用,就剛好跟眾生心相反。我們初學菩薩道的,就是從這個淨行品裡面的處處都說當願眾生──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四威儀中,舉止動靜,時時刻刻不忘眾生。我在這個時候做什麼事,就希望眾生得到什麼樣的好處,處處為眾生著想。初發心的薄地凡夫,他未必都一一做到了,但是先要這樣子發心學習,慢慢的把自己的一向為自己的心啊,把它改正過來。所以淨行品就是初發心菩薩,初入門下功夫行菩薩道的前方便,最好的方法。所以古德說:華嚴經的法門,從淨行品下手,從行願品圓滿,最後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圓滿這個境界。初發心要從淨行品做起,所以淨行品就是十信的開頭,剛剛要下手,修學菩薩道的第一步工作。要這樣子,並不是死板的按照那個句誦這樣念而已,要真真實實的,時時啟發自己、警覺自己──我要這樣發心,我要這樣做,有沒有這樣做?假如沒有,馬上懺悔──我不對啊,我要行菩薩道,應當怎麼做?時時刻刻這樣子來努力的話,久而久之,我們的凡夫心就會給這個菩薩道的菩提心同化了,慢慢就會成為菩薩,所以要從這個淨行品下手。假如你能夠按照淨行品一一都如法做到了,那麼就能夠從初心到十心,一步一步趨進。

 

  按照淨行品如法發願修行,世間上的一切紛阻、雜亂,那些不好的煩惱,像五濁惡世的濁,通通都會消除。第一指眾生的散亂心,各位如果你有個時間靜下來,盤起來,心靜下來,你就可以觀察出自己內心的那個的情況,十五水桶水井裡七下,不停的在,想東想西,你的沒有停的;有的時候看到貓帶著猪油罐子走,笑的嘻嘻哈哈,那麼心在亂的情況,真是亂就可以了,無量劫來就是這樣亂過。現在如果你能夠把整個精神、時間用這個淨行品裡面的願眾生,時時刻刻都這樣做到些亂象就可以去掉了,再也不會。因為你能夠按照前面的一百四十願眾生去做的話,那就成為一天到晚只有當願眾生,那些濁亂整個消失,專一齊心。前面所說的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何況常常這樣的寧靜下來,如法修行,你當然就無濁而無亂,無濁亂的正面就是清行,前面就是淨行品就是清淨行,由這個發願修行的方式,使心地淨、使口業清淨、使身體清淨身口意三業當願眾生清淨,所以叫做清淨行。菩薩道就是這樣子一天到晚行住坐卧,二六時中、不忘當願眾生,時時刻刻使心地清淨,時時刻刻使身心清淨,時時刻刻使口業清淨那麼由此之故,那就是所謂清淨行清淨行是因,大功德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