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道在心悟(2022結夏安居課程心得)


   今日的安居課程,進入《維摩詰經》第二品〈方便品〉的下半段:「願求佛身」。在上半段「觀凡夫身而起厭離心」後,因為觀身而能發心,厭離虛假凡身而依佛功德而發菩提心(厭假修真)。

   在課程中,授課法師點醒我們要「不放逸」與「精進」。這兩者不同且是相互增上:「精進」的重點是在「功」──對善法的前進,因勇猛精進所以善根所以生;「不放逸」的重點是在「防」──對三業的防護,因此功德所以成。放逸是忘情浮盪,心緒飄盪不定;不放逸是真實除垢。若放逸,所修的功德會削減不見;不放逸,才能「成滿善事」。

   在最後的結勸文:「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本品的重點──發菩提心,也方能斷除己病與眾生病。授課法師並舉了當代高僧大德生病住院之例,顯示即使在重病中仍能利益眾生:一是用施身法,承擔眾生病苦;另一是發願,願所有躺過此病床者,都能得到加持。

   印隆以前在多次住院時,也曾有發如此心願。因為在醫院中,可以見到的病苦眾生實在太多!今日課程,續發自己曾經有的悲心,願永不退失!

   〈方便品〉下半段的「願求佛身」與上半段的「觀凡夫身而起厭離心」,這一整段的經文,令人聯想起《金光明經.捨身品》,有同樣的妙化之功:觀身不免無常敗壞,甚可患厭,應當捨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並發無上菩提心,成就微妙無上法身,與諸眾生無量法樂。[1]

   接下來進入〈弟子品〉,內容主要是對聲聞說法,令其迴小向大。授課法師說,《維摩詰經》是方等時的一部重要的代表經典,其重點是被「訶」的內容。對於訶責,應是覺察可以學習到的東西是什麼?而不是執著在被呵責;這一點真是我們學法者應有的心態。

   而維摩詰長者不是為訶責而訶責,是以悲心勸勉聲聞迴小向大,不要得少為足。授課法師在解釋「唯」、「不必」時,很有意境,也詮釋柔軟勸誡之功。

   另外,也提到出家眾是否能禮敬居士?法師說,如果有維摩詰大士的層次,當然可以!但要看看自己是否是?想到 會性長老曾提到,李炳南老居士在講經開課時,若聽講者有出家眾,他一定會先頂禮再上台說法,這真是尊崇三寶的行誼,也必定使僧俗都增上。

   而在第一位大弟子舍利弗這一段,維摩詰居士提到的六種大乘宴坐(禪坐),影響了禪宗甚深。六祖大師云:「道在心悟,不在坐。」就是體現此精神。

   在約體用中,因為聲聞法的禪坐偏自利,因此沒有體用。經文「不於三界現身是為宴坐」,顯示大乘的不思議宴坐,是不拘場所,一切心性調柔,不需特顯打坐形相;俗語有云:「真人不露相」。而經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聲聞唯是打坐的威儀;大乘則是在行住坐臥中,都可在滅盡定中。

   於約法心中,經文「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聲聞入塵則現凡夫,不靈巧 ;大乘運水搬柴無非是道,能善用。而經文「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更是大乘法的修行重點。

   約因果中,經文「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聲聞對於修行道法有所規範;大乘則是無法執,從因緣見空性,不執不動。經文「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大乘巧把煩惱為佛事。

   感恩今日充滿法味的課程,法喜充滿!

 

 



[1] 《金光明經.捨身品》:爾時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到矣。何以故?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亦常愛護,處之屋宅,又復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復次,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我於今日,當使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復次,若捨此身,即捨無量癰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堅,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諸蟲戶;是身可惡,荕纏血塗,皮骨髓腦共相連持;如是觀察,甚可患厭,是故我今應當捨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無量禪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讚,證成如是無上法身,與諸眾生無量法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