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長御白牛車


         今天收到黃誌峰老師寫的春聯墨寶,在年初時,就有問印隆想要的春聯題字?想到今年是牛年,就希望老師寫一張「長御白牛車」,應景又砥礪!

      
   
「白牛車」出於《法華經》,[1]比喻佛法中的唯一佛乘思想。而「長御白牛車」出於《六祖壇經.機緣品》,是六祖惠能大師,對僧人法達的開示句: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此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深義相符合,《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守護六根是修行的重要功課,不使六根觸對外境時,生起雜染的心。不被外境所迷轉顛倒,放下對名利物欲的求取,時時對境不生妄念,保持正念正知。

唐.杜甫 《上兜率寺》詩:「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種種方便施設之權法,皆是為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照見本來面目,明瞭佛陀惟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世之本懷。願大眾都能搭乘大白牛車,直入一乘佛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2]

 

法達,洪洲人,[3]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4]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5]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6]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7]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8]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9]

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10]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11]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12]明心號菩薩;[13]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14]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15]

 

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16]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17]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18]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19]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20]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21]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22]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23]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24]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25]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26]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27]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28]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29]

 

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30]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31]心悟轉法華,[32]

 誦經久不明,[33]與義作讎家;[34]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35]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36]

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37]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38]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39]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40]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41]更於門外覓三車。[42]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43]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44]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45]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46]

 

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47]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48]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49]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50]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20090127_法鼓山大白牛車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心悟轉法華/中台禪寺

與法友之前送的白色髦牛合照

印隆也來應景一下

 



[1] 《法華經.譬喻品》:「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中略)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2] 機緣品就是根機,根機有利、有鈍,是自己入理薰修來的,過去沒有薰修,就要靠現在薰修。而開悟就要靠,因緣和合、因緣相遇了,自然一下就開悟了。一個是機、一個是緣,什麼時候開悟?就要靠自己薰修,薰修到時節因緣成熟,任何時間、行住坐臥,都能開悟。

[3] 洪州是隋朝所設置的行政區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縣。

[4] 這一篇是講法達法師開悟的因緣,其最初修行為誦持《法華經》,執著誦念為功德。

[5] 六祖大師看到法達來禮拜,不但沒有五體投地,而且好像在試探六祖,這些動作缺乏恭敬心,便知道法達心中必定有煩惱、有執著。

[6] 六祖大師訶斥告誡,說其心中一定有所執著,並問他修什麼行門?做些什麼事?

[7] 法達法師的慢心,來自於他認為念三千部《法華經》是件大功德,因此執著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認自己功夫很好,心當中就會產生貢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沒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沒有恭敬心,就會產生罪過。

[8] 六祖大師說:如果誦了一萬部經,能明瞭經文的義理,又能不起驕慢心,便是和我平行。

[9] 如今因為執著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已經違背了誦經、修行的目的。既執著誦經功德,又貢高我慢,不知悔過。

[10]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認為自己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執。天天在我執中計量分別,乃至於造作罪業;所以說「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不要執著功德,執著功德,功德就成了福報,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不執著功德,能所俱空,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11] 六祖大師說:你的名字叫法達,但是卻未曾通達佛法的義理,對無為法、不生不滅法、無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領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執著。

[12] 你的名字叫法達,天天勤誦《法華經》。但是你只是誦經,並沒有通達無生法,沒有契悟不生不滅心,只是循聲流轉,這個心跟著聲音流轉,成了生滅心、成為眾生境界,沒有了達《法華經》的經義;為能契悟能誦的這念心,執著誦念《法華經》的功德,就成了生滅法、有為法。始終執著數目,記取名相,執著自己誦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經,卻沒有把誦念回歸心地,就是空誦。

[13] 「明心號菩薩」,誦經是一種方便,能誦之心,清清楚楚,沒有昏沉、妄想,像鏡子一樣,不沾一點灰塵;像平靜的湖水一樣,不起波浪,這就是明心。心當中不起邪見、不起雜念,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菩薩,而不是誦了許多部《法華經》就是菩薩。「明心號菩薩」,明白能誦的這念心要時時作主,清楚明白,通達此理,明心見性就是菩薩。所以覺悟就是菩薩,心迷惑了就是眾生;我們這念覺性、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就是菩薩。

[14] 「汝今有緣故」,你今天既然來到這裡,就是與我有緣,現在藉這個機會再為你進一步的開示,要專心注意諦聽。「吾今為汝說」,我現在開宗明義,為你顯揚佛法真義。

[15] 「但信佛無言」,「言語道斷」,「佛」不是用言說可以表現出來,因為言語是生滅法,所以,佛就是無言無說,說出來就落言詮、就是生滅,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祖師大德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也講不可說、不可說;這念心不可思、不可議,一經言說就是思慮、就是生滅。當下即是,動念乖真。所以,要相信真正的佛法是無言無說,就是我們這念心。真正深信這個道理,「蓮花從口發」,你的身心都像白蓮花一樣清淨,講出來的話都像蓮花這麼清香,大眾都會信受聽從。

[16] 六祖大師就藉法達這個名字為緣起來開示。「法達,法即甚達」,法爾如是,本來是通達無礙的,是你自己心當中產生執著、我慢,所以沒有辦法通達事和理。「經本無疑」,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是你自己心當中起了懷疑。

[17] 這部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裡面講的很多譬喻,都未曾離開這個宗趣。

[18] 世間上的人看迷於外面種種假有之相,「內迷著空」,有些人用功修行,遠離外面的境界,不被外境迷惑,但是聽聞佛性是空性,又拼命去想一個空,甚至執著空即是佛;佛性本來就是真空,知見無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當中不妨礙妙有;若執著空,認為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個空,空上加空,這就是著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19] 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不著空有兩邊,就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世上的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執著外面的有,就迷失自心當中的妙有;執著一切空,就迷失我們的本性本空。我們自心當中,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執著一個空,就是重床疊架,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要離空、離有。

[20] 能作到外不執相,內不執空,就見到本心、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覺性,這就是「開佛知見」。

[21] 覺有四個層次,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非從外求,自心當中不著空、有,沒有任何妄想,心中自然了了分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歸一,歸一以後,覺性現前,本具的真如實性就顯現,一切都是現成,見到自己本具的覺性了,這就是開佛知見。

[22] 要注意,不要錯解經中的意義。假如你認為這是佛知佛見,我是凡夫眾生,怎麼能有佛知佛見?凡夫怎能跟佛相比!這麼想,就是不敢直下承擔,毀謗經典,否定自己的佛性。

[23] 開佛知見,「開」也是方便說,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時時刻刻都是現成的,起心即錯,動念乖真,一切現成,何須再開?所以古人開悟後提到:「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24] 要相信,佛知見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外面無別佛、無別法、無別僧。

[25] 眾生因為不了解這念心,自己不敢直下承擔,自己遮蔽了自己的佛性,起了貪瞋癡的念頭,落入塵境,心攀緣外境,內心又為受、想、行、識種種境界所困擾,念念生滅、顛倒,始終沒有停歇,時時受境界所驅馳。

[26] 所以要煩勞世尊從三昧中出來,苦口婆心的跟大眾解說,勸大眾止息妄想,令心念安住不動。莫向外求,有求皆苦。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就與佛無二。

[27] 如果不能悟入佛之知見,那就是入了眾生知見。世間上有些人用心不真,不真就是邪。因為愚癡、迷惑,不了解本心即是佛,不停地在向外尋找;因為沒有開佛知見,所以就造作種種惡業、罪過。「口善心惡」──嘴裡講的是要修善,心中卻時時妄想紛飛,起貪瞋癡,口是心非、口善心惡,身口意三業沒有歸一、不一致,這就是眾生境界。眾生心中充滿了貪心、瞋心、排斥、嫉妒、猜疑、諂佞、我慢,種種邪知邪見侵入自心,以致作出戕害眾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充滿了邪見,所作所為都是以個人利益、名利為前題;這就是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就會墮落。

[28] 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觀照,經常檢討、反省、改正自心當中的過失,就是智慧觀照。「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要停止起壞的念頭,口要停止講壞話,身不造作惡行。不但停止惡言、惡行、惡念,還要積極行善,把善法落實到身、口、行為當中,修了善法,要不執著善法,又歸於自心;這就是開佛知見

[29] 不知道在心上用功、返照自心,始終執著誦經、持咒、念佛的次數、功德,念念都是執著,把這個當作功課,就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這和「犛牛愛尾」有什麼不同呢?

[30] 法達又講:如果是這樣,我們只要了解經當中的道理就好了,是否就不需要誦經了?

六祖大師說:經有什麼過失,難道會障礙你的念頭嗎?迷或悟都取決於自己,損益都由自己這念心所造作。不但誦經,還要去實踐,這就是轉經。若口中誦,心中打妄想,執著誦經功德為實有,不知道經文的意義,就是被經轉。

[31] 「心迷法華轉」: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只知道誦,卻不了解經中的實義,這念心被誦經的執著轉走了,這是一種定,但沒有慧,也沒有辦法契悟本心。

[32] 「心悟轉法華」:悟了心以後,《法華經》就是自己。法華就是我們心當中的法華,不是心外的法華了。

誦經、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真正大徹大悟了,不論誦經、念佛、持咒、靜坐、乃至行住坐臥,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體悟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動靜閒忙不離當念。

[33] 「誦經久不明」:不了解這個道理,始終執著一卷又一卷的功德,這念心就落入生滅。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實相、法華就是實相,但是由於執著,有了相對,心便成了生滅,

[34] 「與義作讎家」,就像仇家、冤家一樣,始終在相對中,無法契悟實相。

[35] 「無念念即正」;不起心、不動念;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都不起,這個心就是無念。這個心當下要清楚、明白,並且沒有妄念,《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覺性要存在。善念、惡念都不可得;因為起惡念是墮落,起善念是人天的果報,始終脫離不了生死輪迴。悟了,念佛也是無念,誦經也是無念。「有念念成邪」,什麼叫做邪?念頭落入一邊就是邪,落入「有」是一邊,落入「無」也是一邊。

[36]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是思惟;不要去分別有、無,有、無均不住,這念心不住兩邊,當下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白牛車

白牛車是一個譬喻,為最高的境界,要達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來,就要不住兩邊,這就是長御白牛車,就是坐在白牛車上面了。

[37] 法達還存有疑問。於是再啟稟六祖大師:法華經云,證到阿羅漢的聲聞聖者,乃至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都沒有辦法了解如來智慧的深廣;如今又說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見,這個道理實在令人很難相信!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懷疑這個道理,甚至於有人可能還會毀謗。佛經裡面又講羊車、鹿車、牛車與大白牛車,這如何區別?祈願和尚垂慈說明。

[38] 佛經上所講的道理很明確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覺合塵,所以才會不了解。

[39] 三乘人不能測佛智,不能了達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於心念落入思量、卜度。動念乖真,念頭一動就不是了。「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無論三乘人怎麼樣去推敲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離不思不議的境界就越來越遠。

[40] 佛所說的一切道理,不是為佛而說,也不是為聖者而說,而是為不覺的凡夫所說。如果無法百分之百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聽到佛講這個道理時,就會退席。

[41] 大白牛車就是大眾本有的心性、覺性、佛性;若不相信自己有本具的佛性,不相信佛的知見本來就在每個人清淨自性當中,不相信自己時時刻刻都坐在大白牛車上。

[42] 「更於門外找三車」,「門」是指心門,三車是一種譬喻,就是指三乘。離開這念心去找三車,找不到的!

[43] 何況《法華經》講得很清楚,佛所說的只有一佛乘,無有餘乘。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就是一佛乘,佛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種種因緣、譬喻,都是方便說,是應眾生根機而說,這些都是方便,都要歸於不可思、不可議的中道實相、究竟了義,就是一佛乘。佛法先開種種方便,一切都是應機施教,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歸於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一佛乘的境界。

[44] 是過去。三乘只是權巧方便,是為了達到究竟而說的。因為依著前面這些方便,循序漸進,才能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實相。一乘是實,《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就是實相,目的是教大眾去假歸真,去掉假有、去掉方便,一法不立,歸於實相。實相當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眾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為這念心當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虛妄;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為了開權顯實,最後都歸於無言無說、無名無相,目的是在這裡。

[45] 要在這實相中,所有一切自性珍寶都是現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都是自己的,由自己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們是佛子想,這都是方便。到達這個境界時,什麼都是不可思、不可議,無言無說。所以,「亦無用想」,用也不作用想,一切都要放下。「是名持《法華經》」,悟了這個道理,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真正在誦持《法華經》了。《法華經》就在自心當中,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華經》。

[46] 悟到這個道理,就如同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是真正在持誦《法華經》。

[47] 法達蒙受六祖大師的啟示,發明心地,真正是了解了這念心性,心中有無量的喜悅!因為誦三千部經,都屬於有念、有想、有為、有執;有我執、有法執。曹溪是指六祖大師「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有無俱不住,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車上,私毫不假,否則又在騎牛找牛。

[48] 「未明出世旨」:不了解什麼是出世間的道理,始終想要出世;假使真正明白了曹溪的法門,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當下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就是在淨土當中,就是坐在白牛車上,不需要另外去求出世。「寧歇累生狂」:狂就是自己的妄想,有念則狂、無念則聖。

[49] 「羊鹿牛權設」:羊車是指聲聞,鹿車指緣覺,牛車是喻菩薩,羊鹿牛代表三乘,這都是權設方便、善巧方便的施設。「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這些都是在推廣佛法、闡揚佛法。

[50]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火宅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看成外面的境界,其實火宅就在我們自心當中;三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三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頭一轉,就是法王──法中之王。這念心執著一切法為實有,那就是火宅;現在得法自在,法從心生,能處處作主,就是法中王。沒有悟,心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另外去找菩提,現在就是法中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