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祈雨(《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韓國智異山瑞嵓精舍-龍王壇


 久晴不雨,山門上,掛祈雨牌。

次依《大雲輪請雨經》文,陳設結壇,擇潔淨地,方廣十二步,以為道場。築壇其中東向,高一尺,方十步,取潔淨黃土,埿壇四周。壇中設牀,方廣二丈,為高座,覆以青幄。幄中,設主壇僧座一、高桌一,兩傍設誦經矮座、并矮桌,如其人數。凡座褥、桌幃,皆以青色。從高座東,量三肘外,設青幃高桌一,桌上設供器及乳糜雜果。(南、西、北,竝同)供龍王一身三頭,竝諸眷屬。西向,從高座南,量五肘外,供龍王,一身五頭,竝諸眷屬。北向,從高座西,量七肘外,供龍王,一身七頭,竝諸眷屬。東向,從高座北,量九肘外,供龍王,一身九頭,竝諸眷屬。南向,壇四角,各豎青旛七;一旛下,各燃油燈一;燈前四角,各設花瓶,插諸鮮花。壇之四周,或一步、或數步外,以蓆為墻。四面有門,門各畵二行龍守護,即用以結界,經云「或灰、或水,以為界畔」者,今以此代之。龍首皆向門而蜿蜒,其尾互相鈎結。門外有屏,亦以蓆為之。

選高行持戒僧,一人主壇;兩序,亦擇戒行清淨僧唪經。又選僧二人,入壇為侍者,以供添香注水之役。僧皆青衣,薰沐齋祓,悉如經說。晝夜嚴淨,誠結願,諷誦經文。至一七日、或二七日,遠至三七日,自然感召天和,甘霖應禱矣。

 證義曰:此先總說也。壇用黃土,代𤚩牛糞耳。「𤚩」即雪山白牛,純食雪山香草,其糞香潔,可用;餘牛皆臭穢,不堪用。我東土不能取此,故用淨黃土代之。又莊嚴,經所云青色者,青蓋北方黑色,取水德也。又一肘,即今裁尺一尺;三肘,即三尺耳。

次四方龍王像說。龍王像,畵於插屏上。屏高二尺六寸,寬一尺六寸,屏座高一尺二寸;屏心,蒙以絹素。各按方位,照經中法相頭數,繪於畵上。在東方者,一身三頭;在南方者,一身五頭;在西方者,一身七頭;在北方者,一身九頭,并各畵諸眷屬圍繞。下為海濤,上有雲氣。龍王眷屬甚眾,不能悉畵,今每方各繪四眷屬,站立左右,頭數各依中主。

次經幄說。經幄設於壇之正中,東向以覆高座,方廣二丈。簷高九尺,中隆起,如屋,用青色布為之,搘以黑漆木柱。又染索令黑,系於四角,分絆於地。簷之四周,皆垂瓔珞。清淨莊嚴,儼如寶界矣。

次主壇桌座說。主壇僧,東向桌座各一,以木為之,設於高座中稍西。桌高二尺六寸,方三尺,幃以青布。置經其上,用青羃蓋經,誦則揭之。座高一尺六寸,方二尺,藉以青褥。

次兩序桌座說,兩序桌座,設於主壇兩傍,南北相對,或二、或四,如其人數。桌高九寸,方二尺,亦以木為之。幃及經羃,皆與主壇同。坐則就地,敷青褥,方二尺。

次香花燭說。香爐一,以供炷香。燭臺二,以燃蠟燭。又於其前設香爐一,用末香,叚香燃熾其中,以爇瓣香。旁置二盤,沉速檀等,種種妙香,令侍者時時添爇,晝夜不絕,以表誠敬。花瓶四枚,分設於壇四角旛燈之前;瓶高一尺五寸,圓徑一尺二寸,可容水三斗,以黑釉瓷為之。下有座,竝用黑漆,中插種種草木鮮花,用石黛,和水注滿,每日別注,毋使隔宿。花亦日用新好,使清芬不絕,祈龍天歡喜。

次食果說。乳糜,每供各五器;雜菓,亦每供各五器。器皆有托,高下大小,各隨其宜。其果竝取鮮好珍品,足稱上供者。

次旛說。旛用二十八竿,設於壇之四角,每角各七,以新青布為之,長一丈。竿用黑漆,竿首飾以銅鈎,鈎旛。下用黑座,其安設一竿,正當壇之四角,左右各三,曲抱如矩,整齊均一,四面皆同。

次置燈說。凡二十八盞,設於壇四角,各隨七旛為位,以銅為之,高五寸四分。上盤深一寸六分,圓徑五寸,承以層臺。下各一座,刻為龍文。中燃淨油,晝夜光明,照映一切。

 

上來壇法已竟,次當依經作法。經云:「我今召集此會,一切諸龍王等。」據此,將欲祈雨,先當召請。結壇已,僧眾俱齋戒沐浴,內外皆潔淨入壇。主法與二表自,及住持僧,服青色及搭青衣。卯時至,詣大殿拈香,禮佛三拜已。主法舉:

瑤天玉露 覺海金波 大千沙界散芬陀 三昧滌沉痾
少水成多 一滴淨山河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畢。表白,持淨水杯,舉云)

柰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舉偈云)

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垢穢盡蠲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 謹當持誦(眾齊持〈大悲呪〉,表白洒淨,緩緩而行。先從大殿內右繞,至殿外,右繞一匝,漸從壇下旋繞至壇上。三匝畢,各歸位。立定,主法鳴磬結呪。舉)

柰摩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拜。少頃,先主法出位,至中,拈香。次表白、次住持。俱拈香,歸位向上立,唱香贊云)

田疇龜拆 旱魃為殃 羣黎禱共奔忙 禾稼苦遭傷
祈沛瓊漿 遍界獲清涼  香雲葢
(三稱。表白舉云)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三拜。法師靜心入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及龍王聖眾,皆以天眼遙見,天耳遙聞,他心悉知。知此大清國某省某府,久旱無雨,為茲如法建壇,依經召請,悉來降臨。運想來,即白云)

恭開如來演法 嘗宣請雨之經 輪葢啟端 妙顯行慈之義
設高座而鋪黃土 結淨壇 爇明燈以映青旛 依經請召
由是苦滅樂施 諸龍靈感 雲興澤沛 眾姓歡騰
據今
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年某月
亢旱已久 田禾半枯 將成荒歉
由是依經建壇 求降甘雨 以救萬
然恐壇儀有錯 僧戒有虧 求不如法 難以感通
大輪明呪 能除此咎 眾等
齊持大輪明王呪七遍 以安壇儀
(呪見施食儀軌。誦七遍,法師與表白及住持,皆揭開經首,召請經序中一百八十八位龍王,一齊執香爐,焚香。表白舉云)

一心召請 某某龍王云云(每十位一合召,召舉,接結句云)
唯願 以他心智 運神足通 上遵佛敕 下愍有情
來茲某省 速降甘雨

乃至最後一合,召畢,法師長跪合掌,依經直白行大慈法,及施一切樂呪文已,法師與表白師,即振鈴緩緩朗誦呪三遍已,動鼓鈸竟,法師鳴磬一下,又直白經句已,再依經本,奉請諸如來,一齊執香爐,焚香,表白舉云:

一心奉請 某某如來(每十位一合請。請畢,接結句云)
唯願 諸佛如來 運無緣慈 敕茲某省 速降甘雨

共五十四位,作六翻召請。至最後一翻請畢,法師仍長跪合掌,鳴磬一下,直白經文感應。及持呪效騐已,起立,與表白即振鈴同音,緩緩朗誦呪三遍。鳴磬,動鼓鈸畢,法師立白及誦呪,共十一番。俱各呪三遍畢,鳴磬,動鼓鈸已,法師撫尺,高聲白經中敕文,共六番,每番呪三遍。畢,鳴磬動鈸已,法師長跪合掌,鳴磬一下,依經白結壇儀軌。圓滿已,起立,與表白執香爐,舉回向偈,每句一拜。表白齊和。

求雨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亢旱諸州縣 速得甘雨皆充滿
此乃救急如火燃 為求滅障速降雨
唯願三寶及龍天 慈愍有情雨應時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三歸依畢,即下壇)

此壇香燈師,當盡心守護,不得使一切閒雜人亂闖。下午二板後,法師與二表白及住持,其四人入壇,鳴魚朗誦《請雨經》。如是上午請,下午誦,日日無間,至得大雨乃止。除此壇外,另於附近殿宇中,依次輪差僧十人,最少四人,輪誦〈大悲呪〉二十一遍、觀音聖號一千聲、回向,拜觀音十二拜。三皈畢,換第二班接魚,如是輪替,晝夜不絕,以求速雨。上供等事,一如常儀,其牌位書:

柰摩無邊莊嚴海雲 威德輪葢龍王 并諸眷屬之位(上供畢。舉讚云)龍王聖眾 威德難量 欽承佛敕散瓊漿 大慈臨壇場
潤澤清涼 注滴滿十方  柰麻雲輪會上 王聖眾菩薩

(三稱。附祈雨疏稿,此疏當書四道,于建首日,作三處化。或製紙符官三位,同三道疏,各放在紙符官手上化更妙。一奏三寶,一奏諸天,一奏諸龍王,留一道每日宣讀。至雨足大回向日,焚化。疏云:)

伏以 亢陽為灾 百物就槁 斯上天之降罰 由下民之多愆 惟諸佛開慈悲之門 而神呪有祈禳之應 由是謹發誠心 啟建祈雨道場 謹陳情懷 仰希垂聽 今據大清國 某省某府 某縣某寺 住持僧某甲 (若當道官員為請主,當一一具書姓名)是日至心拈香  皈命大雲輪主 釋迦文佛 請雨會上  諸佛聖賢 天龍八部 司事尊神 諸蓮座下  恭通情旨 葢因本處 時值某時 亢旱日久 少降時雨 泉源消竭 萬物枯槁 庶民百姓 其苦如熬 有司執事 其憂如煎 切聞佛教 有大雲輪請雨經呪 最為感通 由是某甲等 於某日啟建 依法祈禱 雲集僧眾 加持經呪 然恐事理不週 儀不如法 難感龍天赦宥 未能即霈甘霖 由是謹貝表章 先奏三寶聖眾 次奏三界諸天 次奏龍王聖眾 乞求俯垂鑒照 憐愍有情 宥其同業之愆 賜以平等之澤 起雲雷於山川 牌滂沱矣 拯生靈於塗炭 厥惟艱哉 次祈風伯雨師 上承下佑 稼神地主 盡職關心 庶茲多稼 亦乃有秋 時和歲稔 萬民樂業 謹竭丹誠 稽首上疏右疏(第一道疏)恭奏三寶證明 金蓮臺下 (第二道疏)諸天洞鑒寶座下 (第三道疏)龍神諸神寶座下 年月日 住持某甲等 九頓謹奏 附額聯。

大雲輪壇(此額掛本壇廊下正中,連兩傍聯句,俱用黑紙白粉,書正楷字)

大霈甘霖 田疇得而滋育

洪敷惠澤 草木被以生成

 

證義曰:祈雨儀軌,俱從佛經錄出,惟結壇設座、旛惺圖像等,經費浩繁,若係宰官舉行,固屬易辦;倘為僧眾發心,可用紙木代金帛,祇須䖍誠整齊而已。然經有若汎雨時,亦能令止之句,可見此經,亦可祈晴而用,但改經文中「降注」二字為「速止」二字,改「請雨」為「請晴」,并另換疏語可也。此潤鄙見私議,謹質高明。

又另壇誦〈大悲呪〉,助其速賜感通,所謂「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倘於山鄉僻野,非當道官員所辦者,但請遠近真實高僧,隨其所專,至誠求達,亦能致雨。

 

《雲棲華嚴感應略記》云:「僧道英者陳氏子,蒲縣人,年十八,親為之娶,五載同居,誓不相觸。後從并縣炬法師,聽《華嚴經》,便落髮,入太行由柏梯寺,修行止觀。屬亢旱,講《華嚴經》以祈甘澤。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時來聽講,英異而問之,乃知海神,因曰:『今為檀越,請下微雨。』翁敕二童,童即從窻孔中出,須臾大雨霶霈,遠近咸賴。」此講《華嚴經》,而感時雨霶流也。

 

又《法華持騐紀》云:「梁雲光法師,普通二年,召於內殿講《法華經》,天雨寶華。天監中,帝以亢陽問誌公,公曰:『雲能致雨。』帝因請講《法華》,至『其澤普洽』,雨即大霔,高下霑足。」此講《法華經》而感雨也。

 

又云:「隋靈應南天竺寺,釋真觀,錢塘范氏子。少有奇相,舌紫羅紋,左右手有仙人字。誦《法華經》,日定一部。開皇十四年亢旱,時請講《海龍王經》,驟雨滂注。」此講《海龍王經》而致雨也。

 

又云:「宋明州釋中立,鄞之陳氏子,丱歲出家,賜號明智。熈寧中,居南湖,繼神智席,日宣止觀。元祐中,再主延慶寺。修法華懺法七年,行法將圓,一日於禪觀中,見大舟,師座其中以行,自是辯慧泉涌。師誦《法華》踰萬部,禳救災旱,靡不神騐。」此誦《法華經》并修懺,而致雨也。

 

又云:「宋會稽,道味山釋宗利,既具戒,往姑蘇,依神悟修法華,滿三載,俄見普賢,乘空過前。尋詣新城碧沼,專修念佛三昧。政和元年,天旱禱雨,奪龍王現金色身,甘雨霑足。」此念佛而致雨也。

 

又《金剛持驗紀》云:「唐呂文展,開元三年,任閬中縣丞。雅好佛典,尤專心持誦《金剛經》,至三萬餘遍,靈應奇異。年既衰暮,三牙并落,忽生如舊。在閬中時,屬亢旱,刺使劉浚,令祈雨,纔持一遍,遂獲沛然。又若霖潦,別駕又令誦經祈晴,照時開霽。」此誦《金剛經》致雨也。

 

又明季杭州蓮池大師,參學回杭,欲覔一深山養道,見雲棲塢幽靜,遂駐錫結茆。屬時亢旱,村民請師求雨,師云:「老僧在此,只知念佛,並無祈雨法術。」村民云:「只要大師念佛。」允請出山,在田坂念佛,雨遂至,村民感德而樂助,遂成梵剎,此亦以念佛而致雨也。

 

故知祈雨,全賴高僧平日功勛,方能感通。亦須請主,如法䖍禱,方應。若請主不齋戒,僧眾無道德,但為應酬故事,難感天和矣。甚至喧閙雜穢,酒肉遊戲,匪唯不感,更多愆也。[1]

 

◎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1]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二,X66, T1244, p. 387c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