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龍華三會願相逢:唐代敦煌地區的彌勒經變賞析


敦煌莫高窟第329窟 彌勒上下生經變 初唐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的郭祐孟老師撰寫了三篇文章,以彌勒經變」作為研究主題透過甘肅敦煌地區遺留下來的唐代經變圖,[1]以藝術角度來了解彌勒信仰。與讀者們一起來閱讀彌勒,並分享他「慈心三昧」的能量。

以下謹節錄出部分內容,也推薦法友參考:
彌勒信仰成立於西元二世紀的印度,貴霜王朝境內的大乘佛教徒虔誠地為彌勒造像與廣事供養。隨著佛教經像的東傳,在三、四世紀之際,便開始在中國生根茁壯了,是佛教入華初期的主流信仰之一。
隨著歷史的推移,彌勒信仰逐漸在中國區域化了,呈現出多采多姿的圖像世界;舉凡:交腳菩薩、思惟菩薩、倚坐佛、兜率天宮說法圖、天寶冠菩薩、持扇菩薩、龍華三會說法圖、傅大士像、五輪塔彌勒……,乃至膾炙人口的布袋和尚,都可以歸屬在彌勒圖像學的範疇。
大致上來說,「彌勒經變」可以分為「彌勒上生經變」與「彌勒下生經變」兩大類,而唐代時期大多數的「彌勒經變」則是將二者合為一鋪,稱為「彌勒上下生經變」,統一簡稱作「彌勒經變」,分別根據上生經下生經兩大系統來繪製。基於這樣的信仰和思想基礎上,漢傳的彌勒圖像便呈現出與上生信仰相關的彌勒菩薩像,以及與下生信仰相聯繫的彌勒佛像。
上生經「彌勒經變」敘述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景、兜率天宮的殊勝、以及往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以北涼(397-439)沮渠京聲翻譯的《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為根據,屬於禪觀系統的經典。
下生經「彌勒經變」則在描述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時,人間五穀豐收,天下太平,彌勒成佛之後在「龍華三會」中說法度眾生的盛況,以西晉(265-316)竺法護翻譯的《彌勒下生經》、後秦鳩摩羅什(343-413)翻譯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等為根據。
隋代彌勒經變為簡樸形式;到了初唐,彌勒經變幅面廣大,氣勢宏偉,譬如莫高窟第329窟的北壁,形成了彌勒上生與下生兩種經變的合一形式
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已經發展到顛峰狀態了。進入初唐時期,在天台宗和法相宗高僧的推動與宣揚之下,彌勒信仰依舊相當興盛
經典上還描述彌勒佛的時代,政治清明,有轉輪聖王治世,所以有「輪王七寶具足」之瑞相,訴說著那時候良善的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文化條件。譬如其中的象寶玉女寶,就是表徵堅強的國防條件,以及優質的女性政治家和職業婦女了!
由於社會福利和人格修養都很完好,老人不懼死亡,可以預先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並且當面交代給家屬,讓大家圓滿一生而沒有遺憾。
宋、元之後,彌勒信仰與民間宗教或祕密結社日益混淆,彌勒經變的發展已經式微,除了部分彌勒主題的寺院之外,大多數佛教徒對於彌勒的信仰與法門並沒有正確的理解,更遑論及相關圖像了。彌勒所倡導的唯識學說,僅僅存在於義理高僧和佛教學者之間,對廣大的老百姓似乎有遙遠的距離。
清末民初,有太虛法師等高德倡導唯識思想,重興慈恩宗法,適應新時代的潮流與思想;更標立浙江奉化雪竇山為彌勒菩薩在中國的聖境,這真是很有時代意義的事。

- 龍華三會願相逢:唐代敦煌地區的彌勒經變賞析 (1)/郭祐孟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專欄作家)
- 龍華三會願相逢:唐代敦煌地區的彌勒經變賞析 (2)/郭祐孟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專欄作家)
- 龍華三會願相逢:唐代敦煌地區的彌勒經變賞析 (3)/郭祐孟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專欄作家)
安西榆林窟第25窟彌勒經變 老人入墓 中唐




[1] 敦煌地區是世界上保存彌勒信仰資料最多、最集中的一處寶地。根據統計,光是彌勒主題的經變圖就多達百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