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大小乘度亡思想之探討



有位法友提到了一個問題,因為他看到南傳佛教【瑪欣德尊者佛法問答】的一段話,提到施食誦經回向可以利益「鬼道眾生」,但其他道眾生是無法得到的,內容如下:

問:「人死了,我們要給他誦什麼經?」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他已經投生到鬼道,那麼有一部《戶外經》可以誦,但是一般來說,按照傳統就是做功德然後迴向給他,例如:佈施、供養三寶,然後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假如他生為某一類那種可以收到親戚迴向給他們功德的鬼,這一類的鬼他就可以得益。如果他是投生到其他的趣,比如說投生為人,投生為天,投生到地獄,投生到畜生,那麼你做的功德他是不能得到的。」

法友因為看到這段,因此興起此疑問:
南傳佛教認為三惡道眾生,餓鬼道有辦法救渡,但地獄道無法救度,這個說法成立嗎?因為他們不認同《地藏經》的說法。
淨樂禪林的主張,是依佛陀(原始佛教)教法,只有餓鬼道比較能救度。施食誦經回向能幫助餓鬼,但對地獄道的眾生沒助益,這是對的嗎?倘若是正確,那光目女如何救度地獄的母親?

        另外,他也搜尋到【帕奧禪師的說法】:
問:請問禪師對為亡者作功德的看法?若有作用,其作用有多大?
帕奧禪師答:在《長部.教授尸伽羅經》裡提到:作子女的人有義務要行善並且將功德迴向給過世的父母親。
在《增支部》的《生聞婆羅門經》中提到,除了阿羅漢之外,每一個眾生死亡之後都會投生到五趣當中的某一趣。五趣就是天趣、人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阿修羅則是餓鬼趣裡的一種。在這五趣當中,只有餓鬼趣裡的一種餓鬼,能因為他人迴向功德而獲得利益,其他的都不能。這種餓鬼稱為「他施活命餓鬼」,意即他們依靠別人迴向功德生活。
如果一個人死後投生於天趣或人趣,他會依照自己過去所造而已經成熟的善業力而享受那一趣的樂報;如果一個人死後投生於畜生趣、地獄趣或投生作「他施活命餓鬼」以外的其他種餓鬼,他會依照自己過去所造而已經成熟的惡業力而遭受苦報。在這些情況下,他都無法由於前世的親朋好友迴向功德給他而獲得利益。該功德的利益只有行善者自己能受用而已。
「他施活命餓鬼」獲得別人迴向的功德之後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在餓鬼趣中受快樂;另一種是脫離餓鬼趣。會得到那一種結果決定於他自己的業及所受到功德的強弱。我將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在古時候,難提迦是頻伽羅王的將軍,他持有斷見,死亡後投生為「他施活命餓鬼」。他的女兒優陀羅是須陀洹,佈施前來托缽的阿羅漢比丘食物,並且將功德回迴向給父親難提迦。已轉世為「他施活命餓鬼」的難提迦,呼喚出「善哉!」來隨喜優陀羅的功德。由於此善業的力量,他在餓鬼趣中享受猶如天界一般的快樂達到六個月之久,六個月之後他在餓鬼趣的生命結束,由於斷見的緣故,接著他投生到地獄去。

另一個例子是頻毗娑羅王過去世的親戚。他們在毗婆尸佛的時代是國王禦廚裡的廚師,負責調理供養毗婆尸佛與十萬位比丘的食物。然而,他們自己先享用了那些食物,然後才供養給佛陀與僧團。由於這項惡業的緣故,死後他們投生於地獄。在地獄經過一段長久的時間之後,他們投生為「他施活命餓鬼」。
當拘樓孫佛出現于世間時,他們來請問佛陀何時他們才能脫餓鬼趣?拘樓孫佛要他們問下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他們等待了一段很長久的時間,直到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間,就去請問同樣這個問題。拘那含牟尼佛要他們請問下一尊佛──迦葉佛。
他們又等待了一段很長久的時間,直到迦葉佛出現於世間,他們就來請問同一個問題。迦葉佛告訴他們說:他們將在喬達摩佛的時代脫離餓鬼趣。於是他們等待喬達摩佛出世,又經過了一段很長久的時間。
到了我們的佛陀──喬達摩佛──的時代,這些餓鬼過去世的親戚頻毗娑羅王供養竹林精舍給佛陀與僧團,但是他並沒有將功德迴向給他的親戚。這些餓鬼得不到他們長久以來期盼的功德,由於熱切盼望早日脫離餓鬼趣的痛苦,他們夜晚時就在頻毗娑羅王的御花園裡發出恐怖的大聲哀嚎。頻毗娑羅王感到非常恐懼,第二天早晨就去請問佛陀這件事情。佛陀告訴他這些餓鬼的故事,以及幫助他們的方法。於是頻毗娑羅王供養佛陀與僧團食物與資具,並且將功德迴向給那些餓鬼。
為什麼他需要再做新的善業後才迴向呢?因為只有造完善業後立刻做的迴向,才對「他施活命餓鬼」有幫助。當頻毗娑羅王迴向功德給他們時,這些餓鬼非常歡喜,並且呼喚出「善哉」以表達隨喜。由於他們的惡業力已經即將窮盡,所以在隨喜之後他們就脫離餓鬼趣而投生到天趣去了。
瞭解迴向功德能造成這兩種結果之後,我們都應當佈施、持戒、修行止禪與觀禪,並且將這些善業的功德迴向給已經過世的親友。

        印隆在搜尋資料中,找到一篇「台灣原始佛教協會」討論版,對於「原始佛教度亡的問題」之討論。其是引用經典,說明「施食」只能利益餓鬼道的眾生;但若行其他善法,則可利益畜生道乃至天道之眾生。

        以及一篇由藍吉富教授所發表〈阿含經對超人間情境的描述及其意義〉,摘錄其中重點如下:
南傳佛教徒不相信大乘經與密教經典,而僅以原始經典為典範。這自然會使南傳佛教徒對大乘佛法或密教法門心存疑竇,無法受持。
信仰焦點放在早日了生脫死、證得四沙門果,自然會以原始聖典為信仰依據而進入聲聞乘。如果重在佛乘,而又相信密典,則較易成為密教信徒。如果重視鬼趣眾生的超荐,則較易形成經懺佛教。如果信仰大乘經典而又心儀菩薩行持,自易成為菩薩乘行者。

〔業報相應〕(35經)鍄
這一篇所收諸經,談的都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業報原理,茲不贅述。筆者在這裏所擬揭出的一經(第3經),記載的是,一般人為已故親人作施食回向時,該已故親人是否真能得到的問題。世尊的回答是這樣的:
如果亡者墮入地獄,則不能得到人間的信施飲食。
若亡者往生為畜生或人,則也不能得到前世親人為他所作的施食。
若亡者往生為餓鬼,則可分為二類,一類不能得。另一類生在「入處餓鬼趣」中,才可能得到親人為他所作的施食。
在《雜阿含經》中有上述這類記載,可以讓我們在為亡故親人作布施回向時,得到若干啟發。
人類要透過儀式施食給亡者時,亡者不一定能得到。能夠得到的亡者,必須具足下列二條件。(一)、亡者必須是墮入鬼道而不是其他諸趣。(二)、亡者所投生之鬼道,必須是在「入處餓鬼趣」。如果是在鬼道的其他處所,也不能得到。

藍吉富教授的觀點,與帕奧禪師的說法是相同的。

2015DDM水陸法會-1129焰口壇

印隆的想法是:《地藏經》是屬於大乘經典,南傳佛教應該不會認同;且《地藏經》的確沒有梵本原典,也有人認為其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不過因為其俱足大乘教義與四法印,所以大部分的漢傳大乘佛教是認同的;歷代也有許多高僧大德修持,有諸多感應。

南傳會認同救渡餓鬼道眾生,應是源於原始佛教的記載,目連尊者救母的故事。原始佛教以做救渡眾生的大乘菩薩道之事為主,所以他們教法重點主要在自身的解脫道。而之所以有救渡餓鬼的說法,是來自於佛陀弟子當時於目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生母受苦無法飲食的因緣,希望能報恩救拔其飢餓之苦。

另外如果以「施食」來說,的確是只有餓鬼道眾生才受用。但若是修持一切善法迴向,則能普及六道眾生。此在漢傳佛教的「蒙山施食」,也是以令餓鬼飽滿為主;但早、午之「出食」,則是以涵蓋畜生道(大鵬金翅鳥)與鬼神道的眾生。

大藏經收有《法句譬喻經》,是原始佛教經典之漢譯,舉錄經文如下: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無長存者,皆當歸死,無有脫者。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過去,無能住者,空為悲感,以殞軀形。夫為孝子,哀愍亡者,為福為德,以歸流之,福祐往追,如餉遠人。」[1]

        這一段經文的內容,與《慈悲道場梁皇寶懺》的精神是一樣的。舉出一段內容:
經言:「爲亡人作福,如餉遠人。」若生人天,增益功德;若處三途、或在八難,永離衆苦,生若值佛,受正法教,即得超悟。
《慈悲道場梁皇寶懺》引契經證明,以示作福報恩非虛。而其「功德」,是以修懺造福為主,令其「永離衆苦,受正法教」,並不是施食而已。認為為亡人作福資薦,其若已投生在人天善道,則能增益資糧功德;如已墮三途惡道、或是聽聞不到佛法的地方,則可滅罪生福、離苦得樂,並能投生在得以聞法修行之處。

        法友又提問:
若是從帕奧禪師的說法來說,是否也否定了人彼此間的回向祝福,使得對方能消業?此似乎從自作自受的業果法則來講是通的,不過我較難以採信。

印隆回答:
帕奧禪師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立基點,末學想,可能是小乘佛教比較重視自利之解脫道,所以強調自作自受的業果法則。而大乘佛教,雖然重視利他的菩薩道,但其基礎應該是建立在小乘解脫道之上。若自己不努力,反而一心尋求外力之功,反而容易造成忽視因果,乃至求神求鬼的外道。這也是大乘佛教一直以來的問題。

另外,在《法華文句記》中,也有相關論述:
云:五道各有自爾力故。」《婆沙雜揵度中云:若因祭祀,唯鬼神得。 
問:為勝為劣? 
答:非勝非劣。若勝,天人應得;若劣,地獄應得,以其道有自爾力故。準斯誠教,可證世人設六道者,不可盡得。此是梁武,[2]見江東人多好淫祀,故以相似佛法,權宜替之。……如鬼能變食等。又云諸土各有自爾力,如釋籤[3]

也將此疑問,向林建德教授請教,林教授回答說,不同佛教傳統有不同說法,基本上他是採取較為理性的路徑,簡述其理解與認知,提供我們參考
依末學所認識的粗淺佛法,人死了隨著各自的業力或投生善道、或墮入惡道,不管善道或惡道,只要是亡者,當生者為其助念或功德迴向時,雖然是「冥陽兩利」,但生者所得功德不會少於亡者,甚而更多。
一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我想 《地藏經》此處的說法應是合於大小乘通義(雖然其它地方恐有不少疑義),所謂「各人造業各人擔」、「自作自受」,也因此亡者死後之助念迴向雖有其功效,但生者更得其利,生者在心思虔敬莊嚴、意念清淨光明下蒙受法益。
所謂「入處餓鬼趣」可以得到親人為他所作的「施食」,乃在於其是「入處」,依我的解讀是亡者將要進入餓鬼道而未入(只到了門口),一旦正式落入鬼道中,親戚迴向給他們功德將無法收到,而和其它趣道之投生一樣。
如果依「人間佛教」觀點來看,人身難得,唯人可以修行、唯人可以學佛,人透過道德的提昇、心靈的淨化與智慧的啟悟(戒定慧)而實現解脫,對於人以外的世界有一些「存而不論」,即相信及確認其存在的真實性但卻不把焦點擺放於此,一方面不忘失身而為人的本份,同時也避免過度議論死後世界而流於神秘虛玄;所謂「此時、此地、此人」即在於對治神化、鬼化等信仰傾向。
「施食」是佛教既有傳統,有其宗教上的意義和重要性,但也宜留意其方便施設的特質,畢竟一個佛教徒不管做了多少「施食」法會,若不能相應於三學、六度的福慧資糧,都不能說是步入佛法修學的正途,甚而可能有所迷失。

關於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教義,對於度亡思想有所不同之探討,這個議題很有意思,也很值得關懷,因為現在很多佛教徒因為參加內觀禪修,對於原始佛教的接受度也高。或許藉由此議題之探討,可以對大乘佛法的教義立基點更為清楚。



-          原始佛教的佛陀觀,韓國威德大學講師 元弼聖,圓光佛學學報第五期(2000.12)
-          原始佛教度亡的問題(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          華雨集第四冊- 經懺法事




[1]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Cbeta, T4, No. 210, P. 575c23
[2] 指梁武帝,464-549,名衍。
[3] 《法華文句記》,CBETAT34, no. 1719, p. 224c02-225a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