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上生經》云:「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是知人間壽短,彌勒來遲;若不先生內院,而竟托龍華者,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也。況今值斯減劫,壽若蜉蝣;圓教住前,尚多退轉,如舍利弗;我等初心,久處五濁,不致顛躓者耶!是故當擔畢命為期,一息尚存,須勉一息精進,勤修此法,早願上生得覩眉毫,證不退地。其於龍華,彈指可遘,所謂五十六億萬歲者,如轉燭矣!故知兜率為我化城,不亦宜乎!
而有一次聽到 會姓長老的講經內容,他提到印度人對於「億」單位的觀念,跟漢地或其他地方是有一些不同的,也有很多種類。
也查到林崇安教授的一篇文章:談談佛經中的「億」字,他分析在早期翻譯出的《佛說彌勒來時經》,是以十萬為億;[1]《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的億萬指十萬,[2]所以可以概略的說,彌勒菩薩距今約五六百萬年下生人間成佛。
而在此篇新聞中:「比月亮更古老! 巴西火山爆發噴出45億年前的鑽石」,證明地球存在的時間早已超過45億年、甚至更長。其實,諸如「海枯石爛」等語,早已被證實是曾發生過的事。地球如此,更何況是其他的星球?
雖然仍不知是幾十億或幾百萬年,但 釋尊示現涅槃已二千五百多年,這二千多年中,我們已不知輪迴生死多少次?有時想到此生早逝的父母,以及師長、親眷等,心中仍會起一念酸楚,更何況是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父母、師長、親眷?
如《得遇龍華修證懺儀》這一段文的重點:「當擔畢命為期,一息尚存,須勉一息精進,勤修此法,早願上生得覩眉毫,證不退地。其於龍華,彈指可遘,所謂五十六億萬歲者,如轉燭矣!故知兜率為我化城,不亦宜乎!」與各位法友共勉精進之!
附:談談佛經中的「億」字/林崇安教授
佛經中描寫時間、長度、諸天和人等的數字時,動輒數億,有時會讓人覺得「太誇張」了。現在先舉《阿含經》的例子:
(1)《長阿含經》第三○經《世記經》說:「時,兜率天子聞此語已,卽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車,與無數巨億百千天眾圍遶,在須彌山南面住。」
(2)《中阿含經》第一八○《瞿曇彌經》中,佛說:「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施離欲外仙人得福億百千倍,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
無量,……」
(3)《雜阿含經》(大八八五)中,佛說:「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
(4)《增一阿含經》第三八一經中,佛說:「爾時,有佛名曰寶藏如來,……彼佛亦復三會,聲聞初會之時『一億六萬八千』之眾,第二之會『一億六萬』之眾,第三之會『一億三萬』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以上這四經中,都有「億」字。經文(2)中的「百倍、千倍、百千倍、億百千倍、無量」,依次描寫以倍數增大的數字,此中的「億」不及「無量」來得大。經文(3)中的「百、千、萬、億」是一組規律倍增的數字;古時中國和印度的數字都是十進位,十百是千,十千是萬,十萬是億。經文(4)中的數字也是以十萬為億:『一億六萬八千』、『一億六萬』、『一億三萬』,其單位從『億、萬、千』下降,所以,(古)一億六萬八千=今十六萬八千,(古)一億六萬=今十六萬,(古)一億三萬=今十三萬。接著,我們可以應用到《增一阿含經》第三八一經的經文: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
可以推知經文中初會的九十六億比丘眾=今九百六十萬比丘,第二會的九十四億比丘眾=今九百四十萬比丘,第三會的九十二億比丘眾=今九百二十萬比丘。進一步,我們可以順便釐清彌勒將來成佛的時間離今多久?早期翻譯出的《佛說彌勒來時經》說:「彌勒佛却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
以十萬為億,顯然此處(古)六十億殘六十萬歲=(今)六百六十萬年。《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沮渠京聲譯)說:「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
此處億萬指十萬,所以(古)五十六億萬歲=(今)五百六十萬年。我們可以概略的說,彌勒菩薩距今約五六百萬年下生人間成佛。
其次,從論典來看「億」,真諦譯的《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第六說:「1 從剡浮提向上四萬由旬,是四大天王天。2 從剡浮提向上八萬由旬,是三十三天住處。3 從剡浮提向上十六萬由旬,是夜摩天住處。4 從剡浮提向上三億二萬由旬,是兜率陀天住處。5 從剡浮提向上六億四萬由旬,是化樂天住處。6 從剡浮提向上十二億八萬由旬,是他化自在天住處。」
此論中的「剡浮提」,指印度或地球,從地面往上有六欲天的住處:1 四大天王住處、2 三十三天住處、3 夜摩天住處、4兜率陀天住處、5 化樂天住處、6 他化自在天住處,其離地高度依次倍增:四萬、八萬、十六萬、三億二萬、六億四萬、十二億八萬由旬。
此處出現的「億」,顯然是指十萬。接著,從大乘經典來看「億」:唐般若翻譯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3說:
「人間壽經於百年,帝釋天中為一晝夜,以此晝夜三十為月,十二為年,壽一千年,如人間歲總三俱胝餘六十億。」
此經中的「帝釋天」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帝釋天的天壽是一千歲。天上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可以算出帝釋天的壽命是人間(今)三千六百萬歲。這一大數字古代如何表示?依據《俱舍論》的記載,印度的數字單位是:十、百、千、萬、落叉、度落叉、俱胝等,以十倍增。可知(印)落叉=(古)億=(今)十萬;(印)度落叉=(古)十億=(今)百萬。(印)俱胝=(古)百億=(今)千萬。所以,(今)三千六百萬=(印)三俱胝餘六十億=(古)三百億餘六十億。以上經論中的「億」,都可以用「十萬為億」來解說,但偶而也有少數「異例」,例如,《增一阿含經》第四二七經中,佛說:
「計人中百歲,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月年歲之數,三十三天壽千歲,其間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三十六億歲。」
此處三十三天的壽命,於上已經指出是人間(今)三千六百萬歲,若以十萬為億,應是三百六十億歲,但此處卻譯為三十六億歲,可以說是誤譯(當然也可以勉強解說此處是以百萬為億)。
以上指出,古代佛經中描寫時間、長度等的數字時,動輒數「億」,此中的「億」是指十萬而已。這些數字,在今日科學對宇宙星辰和生物種類的觀察下,倒不會讓人覺得太誇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