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頂大師為智者大師所編寫的《智者大師別傳中》,有紀錄了智者大師的著作,是說明為《法華三昧行法》的:
智者弘法三十餘年,不畜章疏,安無礙辯,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間所伏,有大機感,乃為著文。奉勅撰《淨名經疏》,至〈佛道品〉,為二十八卷。《覺意三昧》一卷、《六妙門》一卷。《法界次第》章門三百科,始著六十科,為三卷。《小止觀》一卷、《法華三昧行法》一卷。[1]
「懺儀」的意義原本非常殊勝,但隨著時代演變,也有了一些變化;又由於元代以後使懺法落入應院的世俗心態,讓大眾誤解了懺法所深蘊的修持意涵。智者大師曾說過,懺悔意義極深極遠,能滅無明大罪,只是現在許多人修持懺法,大多只是想求現世利益的懺罪,而忘記了祖師大德制懺的本懷。
《法華三昧行法》,是智者大師採《法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諸大乘經典之精義,而揭示法華三昧之方便及正修的行儀,是一部具有《法華經》精神、觀諸法實相之理的三昧行法。其修持精義除了十法具足外,「六時五悔」更是重點,「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都是「悔」,因此不是只有「懺悔」。另外內容還包含禮拜、行道、誦經、坐禪等,為修持期間的半行半坐之種種行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