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智者大師 - 第24集:機用將盡,傍助亦息



  本集延續上一集的內容,說明「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為 智者大師歷經十年的開演(陳至德三年,585年-隋開皇十五年,595年),並由 灌頂法師筆錄成書。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智者大師五十九歲,離開揚州,重返天台。竭盡全力,繼續撰著《淨名疏》相關著作。

續「天台三大部」之後,智者大師晚年為有關「維摩經疏」(《淨名疏》)的製作,有:《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三觀義》、《四教義》等一連串關於「維摩經疏」的著作,而《維摩經玄疏》代表著智者大師最晚期的思想。[1]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十月,智者大師應晉王楊廣誠召出山,至揚州弘法。

而其中最特別的,是在行至石城山新昌彌勒大佛像前,智者大師將有所示現,此應會在下集演出。

        另外,影片中有一段 智者大師詢問弟子,若有人願意盡形壽不捨身命,為法精進修持,他將供給一切所需;但眾弟子無人答者。這一段應是南嶽慧思禪師,而不是智者大師:

 慧思大師,自從住錫南嶽,每日都集眾講學說法,其嚴格之訶責,使聞者畏警!太建九年(五七七)六月二十二日早晨,召諸大眾說:「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而加實踐修持『方等懺』等,並能有常坐之苦行者,即隨其所需,吾當供給,如無比人,吾當遠去」(大正五~五六四B,尋無答者,遂即屏去大眾,在禪坐中安祥圓寂。



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 - 第24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再返天台

今王入朝,辭歸東嶺。
今王入朝,辭歸東嶺。[2]

楊州在西,天台在東,故云東嶺[3]


吳民越俗,掃巷淘溝,沿道令牧,旛華交候。
吳民越俗,掃巷淘溝,道令牧,旛華交候。[4]

謂三吳,謂東越。
溝巷穢雜,掃去塵埃,淘去臭濁。
「㳂」:隨所過路。
則縣令,則大守。
幢旛華蓋,祇候迎送,直到天台也。[5]


夢大風起吹壞寶塔

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人蹤久斷,竹樹成林,還屆半山。忽見沙門,眉髮皓然,秉錫當路,眾共咸覩。行次漸近,逡巡韜祕,聖猶尚候,況人情乎?智者雅好泉石,負杖閑游,若吟歎曰: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幽深谷,愉愉靜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後時一夜,皎月映床,獨坐說法,連綿良久,如人問難。侍者智晞,明旦啟曰:未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塔。次梵僧謂我云:機緣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種備矣!化道即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將盡,傍助亦息,故來相告耳。』」
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人蹤久斷,竹樹成林,還屆半山。忽見沙門,眉髮皓然,秉錫當路,眾共咸覩。行次漸近,逡巡韜秘,聖猶尚候,況人情乎?智者雅好泉石,負杖閑游,若吟歎曰: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深谷,愉愉靜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後時一夜,皎月映牀,獨坐說法,連綿良久,如人問難。侍者智晞,明旦啟曰: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塔。次梵僧謂我云:機緣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種備矣!化道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將盡,傍助亦息,故來相告耳。』」[6]

智晞傳云: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世浮危,自省昬沉,愍諸論溺,極加厭離,如為怨害。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杭志天台山,安禪佛隴,誓訓迷塗,為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獲從願。一得奉值,遂定師資。臨終,弟子因即啟咨:未審和尚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六年,當來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終,見塔在佛隴。
問:智者入滅,云歸安養。晞傳何云居兜率耶?答:唯心淨土,何處非安養者耶?![7]


死相現

又見南嶽師共喜禪師,令吾說法,即自念言:餘法名義,皆曉自裁;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說竟,謂我云: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必應往,吾等相送。』」吾拜稱諾,此死相現也。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欣歸山,今奉冥告,勢當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峯所指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見者,發菩提心。
又見南嶽師共憙禪師,令吾說法,即自念言:餘法名義,皆曉自裁;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說竟,謂我云: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必應往,吾等相送。吾拜稱諾,此死相現也。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欣歸山,今奉冥告,勢將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峯所指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見者,發菩提心。[8]

植松覆坎者,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栢;大夫八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自漢至今,代無定制,通植松栢。
覆坎者:覆,盖也;坎,墳穴也。松盛則翠蓋其墳也。[9]




[1] 新田雅章著,《天台實相論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頁14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05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06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07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08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11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21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3a09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3a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