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法師為了傳燈化物,勿作斷佛種人,因此,婉拒朝野群眾之挽留,將瓦官寺的弘化任務,交給弟子法喜,決意隱遁於天台山,再次實踐苦行生活。
初入天台,荒山野嶺,未知所居?後得遇在此隱居四十餘年的定光禪師,也重啟年少時的夢境因緣。
◎ 夢境天台
乃刻檀寫像,披藏尋經,曉夜禮誦,念念相續。[2]
當拜佛時,舉身投地,恍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澄渟蓊鬱,更相顯映。[4]
山頂有僧,扣手喚上,須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藍,見所造像,在彼殿內。[6]
夢裏悲泣,而陳所願:願學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8]
西土天親,始學小乘,不信摩訶衍法,造論五百部申述小乘。後因兄無著開導,既悟大乘之意,方援刀欲截舌懺謝。無著止之曰:「昔以舌毀,今以舌贊,足矣!」於是復造五百部論,贊述大乘,時號為千部論師。智者願設遇此儔,宏才博贍,我亦對揚無憚。況金陵碩匠,如濟忍兩瓊等單輪隻翼者,又何足扣大師所蘊耶?![9]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10]
既從窹已,方見己身對佛而伏,夢中之淚委地成流,悲喜交懷,精勤逾至。[14]
如「成流」者:淚之澘然,如水之流。
◎ 願往天台
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白道猷所見者信矣!山賦用比蓬萊,孫興公之言得矣![16]
「山賦」者,《晉書》云:「孫綽,字興公,其先太原人也,為永嘉太守。意將解印,以尚幽寂,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使圖其狀,故遙為之賦。賦成,示友人范榮期,期曰:『此賦擲地,必有金聲也。』賦序云:『天台山者,盖山岳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陵則有四明、天台。』」出文選第六卷,須者當往撿之。[17]
◎ 眾留婉辭
陳宣帝有勑留連,徐僕射潛涕請住,匪從物議,直指東川。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歷游山水。[20]
◎ 初入天台
吊遁林之拱木,慶曇光之石龕。[22]
「吊」,慰問也。《梁傳》第四云:「支遁,字道林,今傳將名與字合呼也。姓關氏,陳留人。幼有神理,聦明秀徹,二十五出家,學通內外,為晉賢所重。先居餘塢山,後居剡中。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終,窆於塢中。後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曇光」者,《梁傳》十一云:「帛僧光,或云曇光,未詳何人。少習禪業,晉永和年游于江左,投剡之石城山。山民云:『此山中有猛獸之災,山神縱暴,人跡久絕。』光了無懼色,雇人開剪入數里,忽大風雨,群虎嘷鳴。光於山南見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為棲神之處。至明旦雨息,光乃入村乞食,夕復還中,乃夢見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形,競來怖光,光不恐。又經三日,又夢見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推室以相奉,後寂然安穩。後於石室造寺,名隱巖,春秋一百十一歲,晉太元末以夜坐卒爾。」[23]
訪高察之山路。
訪高察之山路。[24]
漱僧順之雲潭。[26]
上之四處,並初入天台經歷之處:吊慰拱木,對墳起悲;慶遇石龕,喜昔高者;尋訪山路,意謂同行;探泉漱其齒牙,可清肺腑者也。[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