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官論戰降義龍
詮釋妙字遠傳揚
經筵普惠僧俗眾
隊伍綿延巷弄中
陳廢帝光大元年(567),智顗法師三十歲,拜辭慧思禪師,同法喜二十七人至金陵,居住瓦官寺,大開法筵。
智顗法師講《法華經》題,說五重玄義,九旬談妙(《法華玄義》),創弘天台禪法宗義。帝停朝一日,令群臣畢集聽法,時與會朝員滿堂,極獲道俗尊仰。
小莊嚴寺慧榮法師,因不服 智顗法師的名望,因此到瓦官寺,想與其問難論戰。慧榮法師時有別號「義龍」之說,認為自己的辯論技巧純熟,可將
智顗法師辯倒;沒想到卻讓自己驚到扇墮落地,還被笑稱:「昔日義龍,今日小鹿!」
但 智顗法師也常感慨,住錫金陵弘法期間,得皇室的寵遇、朝野名士的禮敬、以及百姓的歸崇,雖然聽法學習的弟子愈來愈多,但是能真正開悟得法的人卻愈來愈少。第一年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因此深深思維,該如何才能真正自行化他?
◎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 停朝一日,百官雲集
官品有「儀同」三司,謂儀式同太宰、太傅、太保,為三司也。《南史列傳》五十八云:「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美風儀,愽涉有識鑒。尚陳武帝會稽長公主,官至望蔡縣侯位尚書左僕射,卒贈翊左將軍儀同三司,諡曰貞憲。
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周正弘等。[3]
《南史列傳》十三云:「王固,字子堅,即王彧曾孫。陳廢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終身不茹葷,夜則坐禪,晝誦佛經。甞聘魏,因宴饗祭,請停殺一羊,羊於固前跪拜。又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遂大設網罟,固以佛之法,遂一鱗不獲。太建中卒於太常卿,諡曰恭子。」
朱輪動於路,玉珮喧於席,俱服戒香,同飡法味。[5]
◎ 慧榮義龍,難不稱捷
《續高僧傳》第八:「惠榮,姓顧氏,會稽山陰人也。梁武帝大通年,辭親出聽。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素未陳略,即盡清辯,一眾同嗟,便開令望。二親附書,得則焚之,顧謂友曰:『吾豈不懷?廢吾業也。』積功三十年,不號義龍,誓無返矣。至德末年,卒于都。」
「法歲」,無傳。「義龍」乃榮師平日自稱也,故嘲之也。學海之中,生於頭角,異乎波中魚鱉之類。如《魏志》,花欽、邴原、管寧為友,俱游學相善,時人號為三友為一龍──欽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此亦「義龍」之始也。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更遣高足,搆難累句。磨鏡轉明,揩金足色,虗往既實,而忘反也。好勝者懷愧,不議而革新,斯之謂歟![11]
來難浮偽為虗,往答則有據為實,故使立難者,得益而忘反。來難必欲勝,不意墮負,心懷愧耻。雖愧耻且不敢議,而去舊執,乃得獲新,聞此之說也。[12]
白馬警韶、定林法歲、禪眾智令、奉誠法安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捨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禮。[15]
其四方衿袖,萬里來者,不惜無貲之軀,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飡和妙道,唯禪唯惠,忘寢忘飡。[17]
能露瑕玼,令人聞見;內懷至寶,肥功德身。
昔浮頭玄高,雙弘定惠。[21]
《梁傳》第十一云:「釋玄高,姓魏氏,本名靈育,馮翊萬年人也。母𡨥氏,初信外道,偽秦弘始三年,夢見梵僧散華滿室,覺便孕胎。至四年二八日生,家內忽有異香及光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兒生異,故名靈育。背世出家,改名玄高。十五受度,僧為說法受戒,後專精禪律。聞關右有浮陀䟦陀禪師在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通禪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解悟如此。』於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
今《別傳》有「浮頭」二字,諶公謂地名;今遍尋諸傳并諸地理志,並無此名。據《梁傳》第三〈譯經科〉,云浮陀䟦摩,亦云浮陀跋陀,此云覺鎧,高初就學,恐從師得名。師名「浮陀」,恐聲律之訛,謂之浮頭,未可知也。
厥後沈喪,單輪隻翼而已。[23]
逮南嶽挺振,至斯為盛者也。
逮南嶽挺振,至斯為盛者也。[25]
◎ 深自思維,自行化他之道
「曳尾泥間」者:莊子釣於漢水之上,楚王使二大夫見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十歲,王巾笥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庿骨而貴乎?寧其而曳尾於塗中?」大夫已寧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塗中。」
仍謝遣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絃。無明是闇也,脣舌是弓也,心慮於弦音,聲如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若益一人,心弦則應。又法門如鏡,方圓如像,若緣牽心,轆轤無盡;若緣杜心,自然蹇澁。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
仍謝遣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絃。無明是闇也,唇舌是弓也,心慮如絃音,聲如箭,長夜虗發,無所覺知,若益一人,心絃則應。又法門如鏡,方圓如像,若緣牽心,轆轤無盡;若緣杜心,自然蹇澁。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